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颐和园

林徽因

在中国历史中,城市近郊风景特别好的地方,封建主和贵族豪门等总要独霸或强占,然后再加以人工的经营来做他们的“禁苑”或私园。这些著名的御苑、离宫、名园,都是和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分不开的。他们凿了池或筑了山,建造了亭台楼阁,栽植了树木花草,布置了回廊曲径、桥梁水榭,在许许多多巧妙的经营与加工中,才把那些离宫或名园提到了高度艺术的境地。现在,这些可宝贵的祖国文化遗产,都已回到人民手里了。

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在著名的圆明园被帝国主义侵略军队毁了以后,是中国四千年封建历史里保存到今天的最后的一个大“御苑”。颐和园周围十三华里,园内有山有湖。倚山临湖的建筑单位大小数百,最有名的长廊,东西就长达一千几百尺,共计二百七十三间。

颐和园的湖、山基础,是经过金、元、明三朝所建设的。清朝规模最大的修建开始于乾隆十五年( 一七五〇年 ),当时本名清漪园,山名万寿,湖名昆明。一八六〇年,清漪园和圆明园同遭英法联军毒辣的破坏。前山和西部大半被毁,只有山巅琉璃砖造的建筑和“铜亭”得免。

前山湖岸全部是光绪十四年( 一八八八年 )所重建。那时西太后那拉氏专政,为自己做寿,竟挪用了海军造船费来修建,改名颐和园。

颐和园规模宏大,布置错杂,我们可以分成后山、前山、东宫门、南湖和西堤等四大部分来了解它。

第一部分后山,是清漪园所遗留下的艺术面貌,精华在万寿山的北坡和坡下的苏州河。东自“赤城霞起”关口起,山势起伏,石路回转,一路在半山经“景福阁”到“智慧海”,再向西到“画中游”。一路沿山下河岸,处处苍松深郁或桃树错落,是初春清明前后游园最好的地方。山下小河( 或称后湖 )曲折,忽狭忽阔;沿岸模仿江南风景,故称“苏州街”,河也名“苏州河”。正中北宫门入园后,有大石桥跨苏州河上,向南上坡是“后大庙”旧址,今称“须弥灵境”。这些地方,今天虽已剥落荒凉,但环境幽静,仍是颐和园最可爱的一部分。东边“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园的风格,当中荷花池,四周有水殿曲廊,极为别致。西面通到前湖的小苏州河,岸上东有“买卖街”( 现已不存 ),俨如江南小镇。更西的长堤垂柳和六桥是仿杭州西湖六桥建设的。这些都是模仿江南山水的一个系统的造园手法。

第二部分前山湖岸上的布局,主要是排云殿、长廊和石舫。排云殿在南北中轴线上。这一组由临湖一座牌坊起,上到排云殿,再上到佛香阁;倚山建筑,巍然耸起,是前山的重点。佛香阁是八角攒尖顶的多层建筑物,立在高台上,是全山最高的突出点。这一组建筑的左右还有“转轮藏”和“五芳阁”等宗教建筑物。附属于前山部分的还有半山上的几处别馆如“景福阁”“画中游”等。 沿湖的长廊和中线呈丁字形;西边长廊尽头处,湖岸转北到小苏州河,傍岸处就是著名的“石舫”,名清晏舫。 前山着重侈大、堂皇富丽,和清漪园时代重视江南山水的曲折大不相同;前山的安排,是“仙山蓬岛”的格式,略如北海琼华岛,建筑物倚山层层上去,成一中轴线,以高耸的建筑物为结束。湖岸有石栏和游廊。对面湖心有远岛,以桥相通,也如北海团城。只是岛和岸的距离甚大,通到岛上的十七孔长桥,不在中线,而由东堤伸出,成为远景。

空间描写

第三部分是东宫门入口后的三大组主要建筑物:一是向东的仁寿殿,它是理事的大殿;二是仁寿殿北边的德和园,内中有正殿、两廊和大戏台;三是乐寿堂,在德和园之西。这是那拉氏居住的地方。堂前向南临水有石台石阶,可以由此上下船。这些建筑拥挤繁复,像城内府第,堵塞了入口,向后山和湖岸的合理路线被建筑物阻挡割裂。今天游园的人,多不知有后山,进仁寿殿或德和园之后,更有迷惑在院落中的感觉,直到出了荣寿堂西门,到了长廊,才豁然开朗,见到前面的湖山。这一部分的建筑物为全园布局上的最大弱点。

第四部分是南湖洲岛和西堤。岛有五处,最大的是月波楼一组,或称龙王庙,有长桥通东堤。其他小岛非船不能达。西堤由北而南成一弧线,分数段,上有六座桥。这些都是湖中的点缀,为北岸的远景。

中国有四大园林,它们分别是苏州拙政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和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基址修建,它规模宏大,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多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这里我们介绍的两处地方,不仅以景致知名,还有着科学的智慧在里面。

旅行笔记

测量水位——颐和园铜牛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是乾隆皇帝送给母亲的礼物,整座园子暗含“福山寿海”的好意头。从远处俯瞰整片昆明湖,就好像一枚大寿桃。更令人称奇的是,斜贯湖面的西堤就好像桃子上的沟痕。

在昆明湖的东堤岸边,有一头两百多岁的镀金铜牛,它卧在雕花石座上,神态生动,十分逼真。铜牛是乾隆时期铸成的,是为了镇压水患。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铭文,镌刻在铜牛的背上,希望它能降伏洪水,给百姓带来祥和、福气。

乾隆皇帝的做法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相传,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头铁牛沉入河底,他认为牛识水性,可以防止河水泛滥。到了唐朝,人们不再把铁牛沉入河底,而是放置在河边。乾隆皇帝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又仿照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铸造了铜牛。

湖边放置铜牛,不仅有好的寓意,还能起到观察水位的作用。铜牛的头扭向昆明湖面,当昆明湖的水位接近铜牛的基座时,便要预防水患的发生,以免危及紫禁城。因为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紫禁城的地基高约十米。以前,遇到大雨的时候,昆明湖很容易泛滥成灾,甚至会殃及紫禁城。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在此设置铜牛,可以观察湖水的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这样就可以加强防护,以免皇宫遭受洪涝灾害。

金光穿洞——颐和园十七孔桥

在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之间,飞跨着一道彩虹般的石桥,这就是十七孔桥。十七孔桥由十七个桥洞组成,桥正中的桥洞最大,两侧依次减小,从中间最大的桥洞往两侧数,桥洞的数量正好都是“九”,而“九”被称为极阳数,是帝王最喜欢的数字,所以将桥建成了十七孔。

十七孔桥上的石雕极其精美,桥栏的望柱上雕刻着神态各异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嬉戏打闹,有的凝神观湖,每一只狮子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十七孔桥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每年冬至前后,落日的余晖会穿过桥洞,将所有的桥洞全部穿透照亮,这就是“金光穿洞”。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的角度造成的。冬至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日落时分的阳光便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了“金光穿洞”的美景。

之所以是金色光线,这是由辐射的光谱决定的。冬至时的太阳光波以最低角度抵达地面,在这个过程中光波会被空气中的尘埃、水汽等物质吸收并散射,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会“战胜”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这个时候的光就是由红光和橙光混合而成的,类似于金光,因此我们看到的就是“金光穿洞”了。 8v35s3+1kHhP8FMdrrhX7uHw5C+5vZV0kgrVW52vtS1FPfEXGAP/4PEca3fTfS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