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我们的先民顺应农时,观察天体运行规律,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最初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制定,古人依据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自然节律的渐变,来判断时节变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以正东偏北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称作一“岁”。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又称十二辰或十二月令),每月令含两个节气,立春为岁首。以“北斗星斗柄指向法”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西汉汉武帝时期,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土圭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的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为24等份,每个节气间隔15天,时间相等,“土圭测日影法”划定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1645年),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的方法划定。就是在以360°为圆周的“黄道”(一年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24等份,每15°为1等份,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时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向前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后又回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年。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记载二十四节气较早的文献是《尚书·尧典》,西汉古籍《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与今天的二十四节气顺序完全一致的完整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已流行。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其中,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被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短短28个字,包含了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步入都市文明后,农耕逐渐式微,不过,我们仍可以借古人之眼,看山川风月、大地草木。
就当下而言,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时间知识体系,它依旧能够提示人们季节流转,指导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它还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创意、增加文化认同。同时,二十四节气蕴含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二十四节气也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正是有了二十四节气,一年才不是只有四季。
接下来,让我们沿着时间的河流,
循着这本《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静下心来,慢慢聆听、感受二十四节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