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即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于2022年2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举行。当日,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的方式呈现,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美轮美奂、惊艳世人。其创意、呈现方式深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浪漫”。
在感慨、感叹之余,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以二十四节气为题,创作《二十四节气组歌》”的念头。我经过深思熟虑,向我的合作伙伴作曲家刁勇先生提出了这个想法,我俩一拍即合。刁先生还提议,在歌词创作过程中,收集相关参考资料时,顺便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风俗习惯,饮食起居,以及与其相关的古代诗词、谚语俗语等进行分项分类整理,汇集成一整套综合资料,具备条件后可以配合创作完成的歌词、曲谱结集出版,作为一个认识、欣赏二十四节气历史文化,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将会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于我而言,这将是一个极富考验、充满挑战,而又十分“浩大”的工程。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深感现实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我给自己限定了一个时间底线,那就是歌词写作要跟上节气变换的“节奏”。二十四节气是一年自然时光轮转的一个周期,从资料的收集整理、消化吸收,到构思、创作、修改、润色、定稿,按照节气更替、季节变换,在一个周期(一年)之内全部完成。刚开始,既要理出一个方案、顺出一个路子,又要把已经过去的节气“赶”过来,确实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有一段时间,创作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用废寝忘食来形容那段时间的状态亦不为过。
在中国有一个叫作“中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学术委员会”的专业研究组织,央视《天气预报》栏目主播、“气象先生”宋英杰是该委员会的委员。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认知天气、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应用体系,早已浸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规律,中国古人就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来掌握规律和变化的。宋英杰说,“二十四节气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既是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收集、学习的过程中,我被“二十四节气”展现出来的魅力深深吸引!对应每一个节气,自古至今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不乏传世名篇。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歌谣、谚语俗语朗朗上口,各个节气应该吃什么,应该种什么,应该看什么,应该注意什么都囊括其中。如流传甚广的“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可以从气候、物候、神话、民俗、历史、天文等不同角度切入,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要在短时间内弄通弄懂“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和精髓是绝无可能的,只能是“现学现用、边学边用”。我像挖到了一座“金矿”,发现了一个“宝库”一样,兴奋不已,如饥似渴地“挖矿、寻宝”。有了这些用之不竭的“矿石”、琳琅满目的“宝藏”,我对创作《二十四节气组歌》的信心更坚定了、底气更足了。
在最初的酝酿、构思阶段,既要考虑到“组歌”结构形式的整体性、统一性,又要考虑到每个节气的特点特色,每首歌词的差别差异,避免千篇一律、重复雷同。古人讲“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受时间、空间变化的影响,自然界的气候瞬息万变,单以人的视觉、触觉,从温度、天气的变化,短时间内去感知节气的细微变化是很难的。幸好我们的先人们按照自然规律,长期积累,为我们总结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物候、农事安排、风俗习惯、花信风候等变化规律,使每个节气得以区分、区别。
在实际写作阶段,我注重解决整组歌词的整体性和单首作品差异性的辩证统一问题。
整体性方面:歌曲标题的相对统一,我上网查证过,以节气名称为歌曲标题的作品已经有了,所以,设定了节气名称加“时节”二字作为单首歌曲的标题,比如“立春时节”“雨水时节”等。曲式结构的相对统一,二十四首歌词全部采用A1+A2+B的二段体结构。这种做法可能有的人不认同,但还是按照我的认识和个人喜好,固执地就这么定下来了。风格特征的相对统一,既然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几千年来流传、使用至今的文化传承,歌词写作就要体现一定的“古风古韵”,整体风格追求文采、节奏、韵律的“古味”。情志情调的相对统一,古人不断总结升华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体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创作歌词时,努力把景、情、志、趣、理加以融合,尽力追求清新明快、情感自然、志趣高雅、理趣高洁的和谐一致。
差异性方面:构思立意的区别,每首歌词下笔之前,充分梳理收集到的全部资料,根据节气的物候、农事、花信、节日、风俗等各方面的特点,抓住最主要、最能够表达这个节气的特点,确定歌词立意,自然而然每首歌词之间就有了区别。意象意境的区别,在最通俗的意象中提炼出新意,注重雅俗结合;表现意境时,追求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不断变换意象、意境,描写不同的景物,抒发不同的情感。语言语气的区别,语言风格上或雅或俗、雅俗相间;引用词句时,或原词原句原用,或原词原句化用;语气表达结合歌词情绪变化而变化,依照柔情、激情,思乡、念人,大爱、小情的不同来寻求不同。韵律节奏的区别,在追求每首歌词音韵完整统一的前提下,二十四首歌词之间的韵律力求变化;每首歌词句式追求特色鲜明,二十四首歌词之间的句式力求组合多样,实现韵律节奏的不断变化。
修改润色阶段,自认为在创作上追求完美的我,初稿写成后,放置、沉淀一段时间,然后逐句逐字推敲,不厌其烦地修改完善,直至最后再也改不动。有时我对整首歌词的构思立意不满意,直接“推倒重来”。然后,随着节气的更替,再切身感受一遍每一个节气的“味道”,不断回味、品味,来印证歌词文字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
随着自然的变化、物候的变更、时间的流动、时节的流转、季节的更替、岁月的轮回,一起体会日升日落、月圆月缺,陪伴花开花谢、燕来燕去,感受冷热交替、风雨雷电,品悟聚合离分、忧愁悲欢。一首首歌词像一个个能够呼吸、能够私语的生命体,顺应自然、遵从时节,慢慢地从播种、萌芽、灌溉、修剪,到开花结果,最后瓜熟蒂落。二十四个五颜六色、饱满丰硕、各具风味的“果子”,盛在篮子里,装在盘子里,等待着被品尝,期待着被分享。
将二十四首歌词小心翼翼地捧给刁勇先生后,我开始了另外一种期待,期待蝶变、期待重生。忽有一日,收到刁先生发来的微信,建议我依托民间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写一首开篇序曲,要体现传统的赓续、文化的传承,于是我便连夜写就了《时节流转》一篇,于是,在“果篮”“果盘”的外面,又多出了一颗“果实”。
此刻,就像一个参与劳作耕种的“农夫”,我静静地守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既激动兴奋又惴惴不安,生怕不合大家的口味;同时,却又充满了几多期许,希望诸位闲暇之余,有兴致品尝评论一番,就像我在《芒种时节》中写到的:
多些敬畏/多些尊重,
珍惜每粒粮/深深悯农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忙的是辛苦/种的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