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哟,蛰虫醒哟,
枝头雀鸟欢鸣,
陌上杨柳萌动,
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
龙头抬哟,地气升哟,
江南布谷催耕,
江北麦苗返青,
人勤春早,大地五谷丰登。
杨柳渐绿,烟雨渐浓,
东风又起,春心又生。
带上灵魂,放松心情,
踏着春的旋律,
醉看山水,笑迎春风。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3月5日至6日,太阳黄经达345°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描述进入仲春,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的,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土地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即在惊蛰前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意味着这一年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很重视惊蛰,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气。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之日,闹春之始。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即黄莺。惊蛰后五日,黄莺最早感知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
古人浪漫。惊蛰时节,老鹰渐无踪影,鸠鸟却多见,古人便以为鹰化而为鸠。
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在民间传说中,白虎是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后来将其引申为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导致百般不顺。为了自保,人们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不再出口伤人,再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连击环绕周身的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古人认为,惊蛰雷鸣是天庭的雷神在击打天鼓,人们便也在此时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其注为:“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惊蛰时节的雷声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也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熏一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鼠、蚁。久而久之,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和驱赶霉运的习惯,这便是“打小人”习俗的前身。
惊蛰时节,大部分植物都开始抽绿,气温明显转暖,此时人体的阳气由冬天蛰伏于肾水之中封藏的状态变为肝木之阳气生发的状态。故而惊蛰养生,重在养肝。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阳气生发,人体的血管舒张,流入大脑的供血较冬季减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致春困扰人。很多人认为多睡可以解乏,但结果往往是越睡越困。其实,春天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多伸懒腰,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不但能减轻困意,还能激发肝脏机能。
惊蛰时节,可适当多吃能生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故要少吃酸,宜多吃大枣、山药等甘味食物以养脾。另外,惊蛰之后,气温回升,细菌等微生物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此时最好多吃清热解毒的“抗菌”食品,如:大蒜、大葱、蒲公英、蜂蜜、绿茶、香菇等。
惊蛰时节,由于天气转暖,很多人会脱下冬衣。但由于此时气温波动得较大,且我国春季多风,所以还是要做好身体关键部位的防风保暖。有以下几个要点:捂头颈,上身全暖和;捂手腕,心脏舒服;捂腰腹,下肢不麻木;捂小腿,脑袋不痛苦。
惊蛰时节,人们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踏青、慢跑、晨练等,锻炼身体,提升自身的阳气,增强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但要少去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以免感染流行性疾病。
惊蛰时节气温逐渐回升,对温室栽培的越冬蔬菜,应进行中耕划锄、提高地温、增加透气性、促进新根生长等工作。由于温度低,阴天较多,应做好灰霉病、叶霉病、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根腐病的防治工作。江南地区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大麦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地化通,赶快耕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惊蛰冷,冷半年
惊蛰刮大风,冷到五月中
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过后雷声响,蒜苗谷苗迎风长
雷响惊蛰前,夜里捕鱼日过鲜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
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
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
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
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咸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