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传》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文明来源于天文,来源于观象授时。同时,《易传》里还有一句话也很重要,这句话是用来解释《周易》贲(bì)卦的,原文是: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刚柔交错”的“刚柔”让我们想到了什么?阴阳。为什么古人用阴阳交错来描述天文呢?我们知道,星星在天上并不是不动的,斗转星移,回天运行,每时每刻位置都在变化,有时东升,有时西落,有时横亘于南方中天,有时又沉潜于地平线以下。古人认为,这些方位的变化也就显示着阴阳的变化。比如东方,如果我们用阴阳的观念看待它,就应该是阳位,因为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西方也就自然属于阴了,因为那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那么,星星运行到东方的时候也就属阳,也就是刚,而运行到西方当然属阴,也就是柔,这就是所谓的“刚柔交错”,这就是天文的特点。
那么,什么叫“天文”呢?
“天文”的意思其实就是天象,简单地说就是天上的图像。这里的“文”是“纹”字的古字,有纹样、图案的意思。古人为什么把星象叫作“天文”?这实际和古人观星的方法密切相关。古人观星和我们不同,今天的人们只喜欢注意少数几颗亮星,而古人则更多关注若干星星组成了什么图像,然后对这个图像予以命名。
北斗七星
四宫星图
挹酒器斗(勺)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了一个勺子的形象,于是,古人以“斗”来为它命名。前面我们所说的龙星也是这样,它是天空所有星象中体型最为巨大的天象,所以古人以“龙”来命名它,“龙”的意义就是巨大、隆盛。当然,天上的星象很多,它们都是古人观测的对象,于是古人就把天象称为“天文”。
绿松石龙图
绿松石龙与苍龙星宿跃地而出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有一条前所未见的绿松石龙,完美契合了龙星跃地而出的形象。
龙头上尾下,作升腾状,龙下还有一横垂直龙身,象征着地平线,正是“春分而登天”的生动写照。
接下来的一句“文明以止,人文也”,非常重要。什么叫“文明以止”?是说文明停止了就好吗?不是。“止”所强调的,是相对于天文之变的一种不变,是一种传承。现代人的文明观和古人不同,我们希望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越快越好,而古人的理念则是“文明以止”,这样才能形成人文传统。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今天我们无论创造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相对于古人,尤其是数千年前的先民而言,会相对容易得多。当今社会信息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加上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这一切都为新的创造和发明准备了条件。
然而在数千年前,甚至更早,情况却完全不同,人们需要通过长期对大自然的观察分析才能获得一点点知识,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完成。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人们会希望它马上改变吗?显然不会——人们将这些知识完整地传承下去。这种对于知识与思想的不变传承,才会形成传统,而这种由不变的传承所形成的传统,古人就称其为“人文”,这就是“文明以止”的意思。
“‘刚柔交错’是在谈天文之变,而‘文明以止’则在谈人文之不变。‘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在阐释变化的天文与不变的人文各自的作用。”
古人观测天文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变化的星象决定时间。而学习人文又有怎样的意义?以深厚的思想与知识传统化民成俗。‘化成天下’的‘化’就是教化,也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