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文字和星星看我们的文明

《尚书》是一本什么书?

《尚书》是“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一,是上古历史档案资料的汇编,也是探索研究上古文化风貌的重要典籍之一。

说到文明,你脑中立刻想到的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学校老师常说的“讲文明,懂礼貌”吗?其实“文明”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只是后来用它翻译了那个英文单词(civilization)。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先贤所说的“文明”究竟是什么意思。了解了这两个字,我们才可能真正懂得古人最关心什么。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的 《尚书》 和《易传》里。

《尚书·舜典》说:“濬(jùn)哲文明,温恭允塞。”这句话是在颂扬远古圣贤虞舜所具有的高尚品德。濬是深的意思,哲是智的意思,温和恭则是形容仪表和悦而且敬肃,允是诚信,塞是笃实。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 “文明”是指一种美好的德行。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易学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的伏羲时代。夏朝的《易》叫《连山》,商朝的《易》叫《归藏》。现在的《易经》为《周易》,因为这个版本是从周朝流传下来的。当时有专门负责研究《易经》和占卜的官员,被称为“太卜”。《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一句卦辞;每一卦又有六爻(yáo),每一爻也有相应的爻辞。《周易》本身的内容不多,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都是包含了《易传》的,所以通常是厚厚一本。《易传》是用来解释《周易》的,共有十篇,古人叫它“十翼”,意思是了解《周易》的羽翼,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周易》 第一卦是乾卦,而乾卦第二爻的爻辞是“见龙在田”(这里的“见”读“现”,有“显现”之意)。乾卦的《文言》在解释“见龙在田”这个爻辞时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乾卦

“文明”这个词出现了。“见龙在田”怎么就“天下文明”了呢?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龙是什么。难道我们的祖先真的在田野中看到过那种盘绕在宫殿柱子上的龙吗?当然不是。《周易》中讲的龙,实际是天上的星象。为什么这么说?接下来,我们看一张星图,秘密就藏在这里。

北斗二十八宿星图(圆圈表示距星)

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宿

这张星图的右上角有七个星宿(xiù):角、亢、氐、房、心、尾、箕。角是龙角,亢是龙咽,氐是龙首,房是龙腹,心是龙心,尾是龙尾,这六个星宿构成了龙的主体,而箕宿可视为龙尾的自然延伸。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龙”字即取形于此。如果将“龙”字与这组星宿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形象完全相同。

甲骨文、金文“龙”字与龙星比较图

那么,“见龙在田”是个什么天象呢?当黄昏来临时(也就是太阳没入了西方的地平线之后),龙角那两颗星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这就叫“见龙在田”。民间把这个天象称为“龙抬头”,现在还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对古人来说,龙星就像我们钟表盘上的指针一样,在天空中运行到不同的位置,就显示着不同的时间。

龙星与季节

四千年前的人们,每天都会在日落后观测龙星。他们渐渐发现,当秋分到来时,太阳西落以后,人们在天空中是找不到龙星的。因为龙星潜藏在了地平线以下,《周易》把这个天象叫作“潜龙”。

当立春到来,龙星的角宿于黄昏时冒地而出,这就是“见龙在田”。当春分来临之际,由六个星宿组成的、完整的大龙从地平线下一跃而出,尽现于东方天际,非常壮观,《周易》叫它“或跃在渊”。

当立夏到来,龙星的整体已行移到了南天正中的位置,《周易》叫它“飞龙在天”。当夏至已至,龙星继续西行,龙尾越过了南中天,《周易》叫它“亢龙”,“亢”就是超过的意思。

当立秋来临,太阳落山以后,龙角、龙头也和太阳一起沉没下去,在西方天际,人们只能看到龙身和龙尾,《周易》把这个天象叫作“见群龙无首”。而当秋分再次来临的时候,龙星又重新潜藏了起来。

龙星的运行变化年年如此,回环往复。人们通过这种天象的变化,了解了一年四季的时间规律,这就是观象授时。

对时间的了解,使古人领悟到了什么呢?

人们发现,虽然和时间从来没有约定,时间却如期而至,寒来暑往,春秋代序,这个规律永远都不会改变。这种现象一年两年不算什么,十年百年也不说明问题,但如果千年如此,那就一定会给先贤带来启发了,这就是信——诚信。

“古人说‘至信如时’,最大的信就是时间。观象授时,使得‘信’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中最核心的内涵。以诚信这种道德来修养自身,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文明。”

唐代大学者孔颖达这样解释“天下文明”:

“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这里的“文章”,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辞赋文章。“章”的意思同“彰”,“文章”就是文德彰显,《说文解字》中就出现过“文彰”。可见,“文明”两个字的核心,就在于“文”。

“文”这个字,如果我们去看商周时代的金文,会发现很有意思:它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然后特别画出了人的心脏。

金文中“文”字的不同写法

公元前2000年黄昏时的标准天象

古人要通过这种形象表达什么思想呢?是在强调人有心脏这件事吗?显然不是。因为动物也长有心脏,但在甲骨文、金文所描写的禽兽的象形文字中,无论牛、羊、犬、马,还是象、鹿、虎、豹,竟没有一例描写了心脏。

这就告诉我们, “文”字所突出的心,重点不在于说明人体的固有器官,而是强调对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养成。 这一点,在古人眼中就成了区分人与禽兽的关键。

虽然“德”字到西周才被先贤创造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西周以前没有道德。之前的道德观,其实正是“文”。后人也把道德称为文德,体现的就是这个传统。我们看西周早期大盂鼎上的“德”字,上面是“徝”(zhì),下面是“心”。“徝”有端正、直行的意思,又有巡行天下而教化众民的意义,因此周人以“徝”“心”会意,表达了正心修身的德养。

金文“德”字

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出现了,他把上古直至西周的文明观继承下来,并且不断阐发,提倡人们要修养道德,修养内心,目的是要把人从禽兽中分离出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和“质”“野”是相对的,“质”是指人没有修德时的天然本质,而“野”则是不修道德的野蛮。人只有不断地修心养德,才能成就“文”,成为君子。

一路发展下来,这种崇尚道德的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大约4000年前,大禹建立了夏王朝,禹的名字叫作“文命”,意思就是文德教命。后来,禹的儿子启改变了 嬗(shàn)让 的传统,形成了“ 家天下 ”的王朝,在位于今天山西襄汾的陶寺建立了夏王庭,名为“文邑”。到了商周时代,金文记载的夏代国氏为“文夏”,都突出了夏王朝崇尚文德的特点。比夏王朝时代更早的新石器时代其实早已形成了文德思想,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文”字,反映的就是这种文德观念。这不仅是夏商周三代文德观念的思想之源,而且可以证明,中国古代先贤对文德观念的思考至少已经有了悠悠七千年的历史。

为什么是“嬗让”而不是“禅让”?

《说文·女部》:“嬗,缓也。从女,亶声。一曰传也。”段玉裁在注解《说文解字》时,引用《孟子》中孔子的话:唐尧、虞舜让位给贤人,夏商周三代由子孙继位。(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按照许慎的说法,禅位中的禅应该是嬗,禅并不是它的本意。据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嬗”是传代、更替之义。

什么是家天下?

“家天下”是指基于亲缘关系来传承君主之位,如父传子、兄传弟。这种政治模式又被称为“世袭制”。

朱书“文邑”及甲骨文中“文邑”

金文“文夏”

柳林溪“文”字

文德与容貌

“文”是文德,而“文章”所表现的便是文德彰显。使修于内心的道德彰显于外,见之于容貌,显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之相,就是德容。人们常说“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人不修文德,就会面露野蛮;修德到至纯至厚,便会呈现出恭肃端庄。这种恭肃端庄之貌正是德容,也是威仪。

“容貌”两个字,本义就是指德容,而并不是指一个人或美或丑的自然相貌。“容”的本义是指器物的容量,而它的本字则写作“颂”(róng),与“容”的读音相同,后来人们以“颂”为歌颂(sòng),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凡有德之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歌颂。而“貌”的古字写作“皃”(“貌”字的右半边),所以“容貌”本来应该写作“颂皃”。“颂”与“皃”字的本义都是颂仪,也就是大德者所呈现的威仪。由此我们知道,容貌的意思就是德容,是内心修德的外在表现。《诗经》中体现最高道德的诗篇名为《颂》,体现的也是以外在的威仪见内心道德的传统思想。

那么,文德修养到什么程度才能使德容彰显外见呢?

中国古代先贤创造出一个字,对此作了归纳,这就是“㦽”(yù),“㦽”字简化则写作“彧”,假借又可作“郁”。我们想想看,文德如果只修养了一点,当然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德行修养到至纯至厚,才能通过容貌显现出来,而“㦽”的意思就是文德醇厚。这个道理其实非常浅显,就像一个人只读了一两本书,我们能从他的脸上看到书卷气吗?肯定不能。但当一个人学富五车,我们便自然会感受到他“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醇厚就是“㦽”。所以,修养文德而达到㦽的程度,德容就会彰见于外了。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郁郁乎文”也就是“㦽㦽乎文”,修德至㦽而使文德彰显,这就是“文章”,也就是“文明”。 6eT/MaMAmzY78fXIb/sgDgdpgodRe8HWL7vzHWy5NBHkeTl6jq3qymQO/CQfnt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