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浙江是“六山三水一分田”,土地面积很少。良渚虽然在杭州附近,不过它的位置靠近苕(tiáo)溪,苕溪最后流入太湖。右图中这条红线圈起来的部分就是现在良渚遗址保护区的范围,42平方千米,在一个C形盆地里。标五角星的地方是杭州,从图上还可以看到钱塘江和西湖。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良渚遗址位于太湖西南部的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
下面这幅图上的黑点,是良渚遗址主要的分布区:最北到了江苏与山东交界的新沂,新沂的花厅遗址出了良渚的墓葬;最南可以到浙江的中南部。以前的发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这个区域。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良渚文化,我们也可以称其为‘良渚文明’,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纬度,也就是北纬30度。”
考古学中的“文化”与“文明”
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从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间阶段、分布在一定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我们称这些遗存为某一个考古学文化。比如,在良渚文化之前,分布于太湖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在马家浜文化之后,是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100年)。崧泽文化之后就是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文化之后,太湖流域出现了两个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均距今约4300-4000年)。
考古学上命名某一种文化有一个原则:以第一次发现的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这类遗存。所以良渚文化虽然位于杭州附近,但是以良渚镇的名字来命名。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考古学文化是我们认知物质遗存的一种方法,它并不等于历史本身。但是,它非常重要,填补了没有文字记录的空白。当我们称“良渚文化”为“良渚文明”时,想要表达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级的程度。
北纬30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文化带。为什么在北纬30度会诞生灿烂的文明呢?一定是跟环境有关的。人类如果在太暖和的地方,比如靠近赤道,那么他不用去创造,采点果子吃就够了,也不用盖房子;如果在太冷的地方也不行,生存都成问题。人类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与自然相适应的过程,就产生了相应的文明。
研究环境的学者提出过“4200事件”这样一个说法,指在大约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全球气温大幅降低,北半球洪水泛滥。我们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都看到有关于洪水的传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了。
考古发掘表明,在良渚文化的末期(距今43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确实发过非常大的洪水。我们当时在挖掘的时候(见下页图),挖出一米多厚的黄土,都是洪水泛滥形成的黄土层,像千层饼一样。研究沉积的专家认为,发一次洪水就形成一层黄土,中间没有间隔,表明这个洪水好像持续了几十年、上百年,把整个盆地都淹掉了。洪水泛滥形成的黄土层被清理掉之后,露出下面黑色的、四千多年前的水稻田。在日本发现的早期水稻田,也是被掩埋在火山灰的下面。
良渚古城有多大?
良渚古城的面积约3平方千米,大小相当于4个故宫(约0.72平方千米)。外围核心区域约8平方千米,水利系统约100平方千米。(汉长安城,面积约36平方千米。唐长安城,面积达83平方千米。明清北京城,面积约6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