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各地都有龙山文化?

考古学文化

这是考古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从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间阶段、分布在一定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我们就称这些遗存为考古学文化。

20世纪50年代之后,国内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发掘过程当中,新发现的以黑陶和灰陶为主的遗址越来越多,而且遍及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个时候人们就逐渐地认识到,分布在各地的这些所谓的龙山文化遗址,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 考古学文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把各个地区发现的、类似于龙山文化这样的遗存,在前边加一个前缀。比如,在河南发现的叫“河南龙山文化”,在河北发现的叫“河北龙山文化”,在陕西发现的叫“陕西龙山文化”,而山东原来是最早发现的,也有人叫它“山东龙山文化”,或者“典型龙山文化”,形成这样一个局面。

后来,考古学家在河南西部的陕县,也就是现在的三门峡市内,发现了一个很著名的遗址。这个遗址在三门峡水库里面,叫庙底沟。 庙底沟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依次叠压的三层文化堆积:龙山堆积在遗址的最上面,仰韶堆积在遗址的最下面,两者之间还发现一个新的文化,即“庙底沟二期文化”。 从而确立了黄河中游地区或者说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一个小序列。什么序列呢?学者在庙底沟遗址地层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发现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是“仰韶文化”,然后经过了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然后发展到了“河南龙山文化”。这是一个很重大的突破。

刚才讲到,之前很多人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东西二元对立的,时间上可能是平行的,是同时的。那么,这个发现就证明了在河南地区的龙山是晚于仰韶的,而且,当地的龙山文化,是由仰韶文化经过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过渡发展出来的。

1959年,在山东宁阳发现了著名的大汶口墓地,确立了大汶口文化。经过后来的发掘研究,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东方地区龙山文化的来源。

这样,在黄河中游和黄河下游地区就分别形成了两个文化序列:黄河中游(中原地区)是仰韶、庙二、龙山,黄河下游(山东)是大汶口、龙山。这就意味着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可能存在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大概在同时,曾经被称为龙山文化的、分布在江南地区的良渚遗址,也被从龙山文化当中分离出来,单独命名为“良渚文化”。我们这个系列里有专门一本讲良渚文化的,它的这个名称是1959年才从龙山文化里边分离出来的。

“在仰韶时代,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有大量的红陶。到了龙山时代,就没有彩陶了,红陶也很少,演变为以黑陶和灰陶为主。通常,我们在讨论新石器时代年代划分的时候,可以看到仰韶时代、龙山时代这样的提法,大概它们是紧邻着夏、商、周三代之前的两个时代。”

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有一个时期是以红陶为主的,比如说刚才讲的仰韶文化,还有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期也是红陶的数量比较多。依据这样一些共性的发现,学术界提出了这样两个概念:一个是仰韶时代,年代大概就是距今7000年到距今5000年;第二个是龙山时代,年代大约来说就是距今5000年到距今4000年。

距今5000年到距今4000年的龙山时代,如果和文献里记载的传说进行对比的话,它大体相当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目前这是学界的一种主流认识。 IIDWw5+pmYZ0bt3EK2Y7CEVbBiPk2vXz8RzIFHvxcohtWPfWfZQwNA/YujpcIb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