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龙山文化的发现和确立

到2028年,龙山文化就正好发现一百周年了。

1928年春,在 齐鲁大学 执教的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是他的老师),到章丘(当时隶属于历城)平陵城,也就是汉代的济南进行考察。他从龙山镇下了火车,在前往平陵城的途中发现了城子崖这个遗址。他路过城子崖遗址时,从路两边的断面上采集到了陶片、石器,还发现有灰土堆积。他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其中没有金属器,所以当时他就判断这个遗址的时代可能比较早。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六次考察了这个遗址,确定这是一处以石器和黑色陶器为主,而不见金属器的史前时期古遗址。

齐鲁大学

齐鲁大学诞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齐鲁大学全盛时期有“华北第一学府”之称,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老舍、钱穆、顾颉刚、吴金鼎、胡厚宣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

齐鲁大学校长、哈佛大学毕业生刘世传曾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

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撤销建制,其学科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旧址为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校史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继承。齐鲁大学旧址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img

这是当时发掘城子崖遗址时测绘的平面图。中间这个方方正正的台地就是城子崖遗址。后来发现的城墙,也正好就在这个台地的周围

中研院史语所

全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于广州成立,由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傅斯年任所长。次年迁北平(今北京),所址在北海的静心斋。1936年,史语所迁至南京的鸡鸣寺。

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傅斯年,主张历史、语言的研究要运用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他认为,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应当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手段来整理现存的所有史料;唯有发现和扩充史料,直接研究史料的工作才具有学术意义。史语所成立后,工作重点有三个:①安阳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②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俗的调查;③西北考古。

那时候, 中研院史语所 (以下简称“史语所”)已经成立了考古组。考古组选择的第一个发掘地点,是河南省的安阳殷墟。因为安阳殷墟已经出了甲骨文,所以他们想以安阳殷墟作为突破口,来开展中国现代的考古事业。史语所原来准备在殷墟做比较长期的发掘工作,可是两年之后,也就是1930年,中原地区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家军阀混战。安阳殷墟附近炮火连天,考古工作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所以史语所被迫中止了殷墟的发掘。

因为史语所刚刚开始做考古工作没有几年,手里的材料也不多。这么多人,不能坐在家里等着,他们就想再找另外一个地点进行发掘。李济先生本来想发掘临淄齐故城,后来因为临淄齐故城遗址面积太大,情况复杂,如果踏进去的话,不是三年五年可以退出来的。

img

发掘城子崖的四位著名代表人物

左起第一位是著名古文字学家董作宾;第二位是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第三位是带领中研院史语所的历史研究走向辉煌的傅斯年;第四位是梁启超先生的次子,当时中国考古学的中坚力量梁思永(著有《小屯、龙山和仰韶》)
如果说李济是“中国考古学之父”,那么梁思永是使中国考古学走上科学轨道的第一人

仰韶文化:中国考古学的开端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采用田野发掘的方法,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个史前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这是将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基础和源头追寻到文献与传说时代边界之外的实证性材料。安特生发现仰韶彩陶与西亚、东欧彩陶之间具有相似性,并将此作为“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依据。

仰韶文化对于中国考古学意义非凡——这是中国考古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如仰韶村、龙山镇、良渚镇等)来命名考古学文化的方法,后来成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通则。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被视为近代田野考古学传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1921年也被看作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经过几代考古学人的发掘和研究,目前确定仰韶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2900年。

在这个情况下,吴金鼎先生给李济先生提供了城子崖这个遗址的信息。李济先生到现场看过之后,当即拍板发掘城子崖遗址。所以,到了1930年的下半年,入冬之后,史语所考古组的主力就都转移到了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

经过两年的发掘,确实如吴金鼎所说,在这个遗址里没有金属器,出土陶器以黑陶为主,由此断定它是青铜时代之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遗址。因为当时发现的黑陶比较多,所以也曾经有一段时间,把以城子崖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称为“黑陶文化”,与当时以出红陶为主的仰韶文化相区别。

在城子崖遗址的两次发掘最主要的收获,就是确定了它是一种和仰韶文化、殷墟小屯文化完全不一样的、新的考古学文化。 很快,它就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另外,在城子崖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当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黑陶文化期”的城址——在我们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上,新石器时代的城址是第一次被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殷墟小屯文化:发现甲骨文的地方

1899年,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的王懿荣,偶然在药材“龙骨”(龟甲和兽骨)上发现了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学功底,判定这些刻画符号是失传已久的上古文字,并派人将药店中的这类“药材”悉数买回,加以研究。后来,知道“龙骨”上有古文字的人越来越多,金石学家罗振玉就是其中一个。他多方打探消息,并派人赶赴当时“龙骨”的原产地彰德府(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市)去寻找出土的确切地址。几经周折,罗振玉终于弄清,原来甲骨出土于安阳附近的小屯村。

史语所成立后,所长傅斯年便派董作宾赶赴安阳勘察。董作宾仔细调查后发现,殷墟小屯遗址的地下仍埋藏着大量遗迹遗物。与傅斯年商量后,他便在安阳带队开始了第一次发掘。后来,董作宾又多次参加殷墟的发掘工作,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甲骨学家、古史学家,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当时在西方学者中有一种主流观念,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长期形成了一种观点,即“中国文化西来说”,他们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中亚、西亚传播过来的。然而,当城子崖遗址被发掘之后,考古学者确立了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更接近安阳小屯遗址所代表的商文化,这是可以和史书记载对应起来的。所以当时学者们认为,龙山文化的确立为中国古代文化找到了明确的来源,有力地回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城子崖遗址被发掘之后,在山东、豫北、豫东、皖北地区,又发现了一些以黑灰陶为主的遗址。逐渐地,这些以黑灰陶为主的遗址都被称为龙山文化。根据当时已发现遗址的分布情况,考古学家们知道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以山东为主的东部地区;以红陶和彩陶为主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河南、陕西等为主的西部地区。然后,学术界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龙山文化最早是从东部的海边起源的,不断地往西发展;而仰韶文化是在西部的黄土高原起源的,不断地往东发展。走到安阳后冈这个地方,也就是殷墟的旁边,它们会合了。

所以,在这样一种观点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种对当时发现的这两种文化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东西二元对立的。什么叫二元对立?就是说龙山在东,仰韶在西,这两个文化总体上是同时的,是持续向对方的方向发展的。只是仰韶文化先来到后冈,龙山文化晚一些来到后冈,所以,就出现了龙山文化叠压仰韶文化的地层关系。

img

这是发掘城子崖时的照片,李济先生在城子崖骑着毛驴

img

左边的是吴金鼎先生,他发现了城子崖遗址。右边这位是梁思永先生。梁先生在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考古理念和考古发掘方法带到了中国

img

第一次城子崖遗址发掘开工之前雇的民工,排成一队照的照片。现在在这里建立了龙山文化博物馆和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k4T4m+AujQJQQeAsP0rEL9yuwcepKn/wjbRKvDZZKw6lTKXyCr+fkHIzs5SQc1W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