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阴阳理论与职场隔离

一、何谓阴阳

何谓阴阳?事物是由阴阳构成的,“阳”代表了事物积极的、光明的一面,而“阴”代表了事物消极的、黑暗的另一面。“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自然的一切事物包含了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如男女、雌雄、刚柔、动静、长短、高低、前后、天地、乾坤、强弱、进退、先后、左右、日月、上下、升降、争让、硬软、冷热、明暗、有为与无为、外向与内向、白天与黑夜、进取与退让、进攻与防守,等等。中国文化赞同对待事物不要走极端,不要非此即彼,主张处理事情要遵循中庸之道,对于矛盾双方进行接纳、折中、调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太极图说》)。“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太极图说》)。包含阴鱼与阳鱼的太极图见图2-1,阴鱼与阳鱼首尾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预示着一切事情都由对立统一的阴阳构成;阴鱼与阳鱼之间是由一个倒S形曲线进行分割,不仅预示着阴阳可以相互转化,而且预示着事物可以非线性发展与变化。此外,阴鱼中有阳眼,阳鱼中有阴眼,预示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阴与阳还可以分为三阴三阳,即厥阴、太阴、少阴,阳明、太阳、少阳,预示着事物的阴阳变化是一个多阶段的渐变的过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又如,“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这也揭示了物的阴阳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阶段的变化过程。

图2-1 包含阴鱼与阳鱼的太极图

资料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二、阴阳哲学(理论)与职场隔离

阴阳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Fang,2012)。中国文化不赞同走极端,对待事物非此即彼,“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主张处理事情要遵循中庸之道,对于矛盾双方进行接纳、折中、调和。“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阳”是指人际和谐,而“阴”是指人际冲突。“阴阳是辩证的总纲,是管理诊断、经营管理的大法”(颜世富,2012)。职场隔离是一种内阴外阳的负性职场行为。所以,阴阳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表面和谐但心里不和谐”的工作场所隔离(外阳内阴)现象。

阴阳哲学是不少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他们在待人接物时遵循“兼顾平衡”(both-and),而不是“非此即彼”(either-or)。因为和谐是阳,冲突是阴。这导致企业中职场冷暴力更多以表面和谐(阳)而背地里阻隔发展机会(阴)的职场隔离形式存在。

(一)阴阳相生

阴与阳是可以相互发生的,阴中包含了阳,而阳中也包含了阴。如“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描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哲学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因为和谐是阳,冲突是阴。依据太极图,可以看到阳明与少阴相互交错,揭示了阴与阳是可以相互发生的关系。过分激烈的冲突可能导致两败俱伤,所以冲突双方愿意思考与寻求其他解决之道,可能会选择和谐的方式来处理分歧。人际互动的双方保持亲密无间的投契式和谐关系也可能诱导出分歧与冲突,因为人际互动的双方保持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需要满足的条件太苛刻,如黄囇莉(2007)指出,投契式和谐关系双方一般没有利害冲突,地位也相对平等,而且两者之间不需要长时间密集相处。当投契式和谐关系建立基础受到挑战或发生变化,可能会诱发分歧与冲突。另外,投契式和谐关系很少发生在有利益关系的上下级之间。黄囇莉(2007)调查发现,214例投契式和谐关系中,上下级之间投契式和谐关系仅有2例,占比为0.93%。

(二)阴阳相克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后再“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人际冲突是阴,而人际和谐是阳。组织中发生人际冲突时需要用人际和谐来消解、降低人际冲突对人际合作的影响。只是职场中人际和谐,大家保持一团和气,看到问题也碍于情面不说,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所有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或者张力是组织发展进步的表现。职场中人际冲突需要尽可能摆到台面上,而不是私下为难,如使绊子、“穿小鞋”、秋后算账等。

(三)阴阳动态变化

阴阳之间是动态变化的。“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人际冲突与和谐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上级对下级的职场隔离也可能会动态变化。如果潜在冲突升级或者显性化,就会打破表面和谐,上级对下级的职场隔离可能演化成真正的人际冲突。如果后续上级与下级能够积极沟通、求同存异,就有可能找到化解双方冲突与分歧的“钥匙”,上级对下级的职场隔离也可能转化为相互理解的实质性人际和谐。黄囇莉(2007)把人际和谐划分为实性和谐与虚性和谐。实性和谐指两个人之间和合如一的和谐状态,又分为本真取向、情义取向、顺适取向三种类型。虚性和谐主要有三种形式:区隔式(部分和谐)、疏离式(表面和谐)和隐抑式(表面和谐)。黄囇莉(2007)认为,当实性人际和谐的某些因素逐渐发生改变的时候,实性人际和谐就有虚化的可能,逐步转化成虚性的人际和谐,这个虚化过程又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或程度,各种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有促进和谐的因素,人际关系就逐渐向和谐的程度转化。但如果有一些冲突因素或者不和的因素,那么就可能会表现出越来越虚性的和谐。“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系辞传》)。“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程允升,2006),职场排斥只是纯粹的百分之百的职场负性行为,属于“孤阴不生”,可能并不常见;而职场隔离是一种“外阳内阴”的职场负性行为,可能比较普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为什么“曲则全”?因为“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汉·李固《遗黄琼书》),“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如果加入时间因素,很多阴阳之间会动态转化。

(四)阴阳平衡是目标

阴平阳秘就是达到阴阳平衡,人际关系与组织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帝曰:善。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平衡是目标,人际冲突与和谐平衡也是目标。苏中兴(2017)指出,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说,管理就是追求阴阳平衡,让组织和员工在阴阳的动态平衡中得到发展。因此,职场隔离打破了阴阳平衡,给组织内部双方深层次合作带来障碍。

职场隔离是内阴外阳。“面子与心里都不和谐”(太阴)是“撕破脸”式的职场排斥,通常被认为是不可原谅的。因此,“面子与心里都不和谐”的工作场所排斥很难反映人际隔离的普遍现象,也无法反映“面子和谐而心里不和谐”(外阳内阴)的冷暴力。这种冷暴力本质上是工作场所的隔离,限制了员工的发展机会。因此,现有的消极组织行为理论只解释了“面子与心里都不和谐”现象,而对“面子和谐而心里不和谐”的工作场所隔离现象却没有系统的理论探讨。

(五)小结

第一,“做人”理论和社会戏剧理论,揭示了人们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可能有多副面孔,即人们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从内心所想的可能是不一致的。人们互动实际上是要考虑社会制度与规范的一些要求,尽量表现出相对比较和谐的人际互动方式。

第二,由于差序格局的关系,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采用特殊主义,即取决于对方和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关系,然后再决定采用相应的措施。这导致在现代组织中直接主管可能表现出差序式领导风格,然后会对非亲信员工采用职场隔离方式来处理一些矛盾和冲突。

第三,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冲突的恐惧与对和谐的偏执追求,导致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太愿意直接面对矛盾问题,可能会出现对人不对事,即先看这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如何,不会把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外显化,而采用回避问题的方式来维持表面的和谐,然后采取私下隔离的职场隔离行为方式。

第四,阴阳理论解释了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表面和谐而背地里采用区隔”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的职场隔离可能更为常见。因为表面和谐就是阳,私下隔离就是阴,所以职场隔离非常契合阴阳理论。需要注意,职场隔离是一种极具伤害性的行为,因此,组织需要尽可能去平衡阴阳。组织中人际矛盾和冲突要有一个度,以便更有利于人际关系达到阴阳平衡。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地识别、管控与转化职场隔离,然后把它对组织或人际关系的伤害降到最低。

总之,现有的负性组织行为理论只解释了“面子与心里都不和谐”现象,而没有对“面子和谐而心里不和谐”的工作场所隔离现象进行研究。“做人”理论、社会戏剧理论、中国阴阳哲学等是解读“面子和谐而心里不和谐”的工作场所隔离现象的理论基础。职场隔离是一种内阴外阳的负性职场行为。因此,“面子和谐而心里不和谐”的工作场所隔离是职场上能够见到的负性职场行为。 bIMNyh41CGGRT65F0KNJob2qrM2sps7QcQfp5rdcFe/hUYbhFm2z5yV4tHq/0j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