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霞客一行人攀爬到三望尖山头的时候,恰好看到落日沉入深潭,山峰下有一片水光映着落日。夕阳的光弥漫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去欣赏、去感叹人生。
当夕阳彻底落山后,明月照耀在大地上。天地间万籁俱寂,碧空如洗,徐霞客和静闻和尚感觉像是被这玉壶之水洗涤了骨髓,周身畅快,飘飘欲仙,再回想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忙忙碌碌,谁又知道绝顶上竟有如此清朗的月光呢?
就算是有人登楼呐喊,有人临江举杯,比起此时徐霞客站在绝顶山峰之上看到的景象,恐怕都是天壤之别。就算是山中的精灵怪兽成群结队地接近他,他也不会害怕,更何况它们此时岿然不动。徐霞客感觉自己正在太空中与神仙同游。
十月初十这天,徐霞客开始正式游览金华三洞。他先是记录了山脉分支的走向,然后记录了每个山洞的特点。三个洞门都是朝西的,各洞层叠向下排列,相距一里左右,但因为山势险峻,无论是低头还是抬头,都看不见山洞,只能看到洞中的水一层一层流淌下来。第一层是朝真洞,因为在最高处,所以比较干燥;第二层是冰壶洞,它很深邃,有水从洞顶流下来;第三层是双龙洞,洞中景象变幻万千,水在里面平缓流淌。
但徐霞客不满足于只在外边观赏山洞,于是逐个走进去,一探究竟。
洞内幽深,光线不好,一行人举着蜡烛、火把前进。朝真洞的洞口十分宽敞,越往里越下陷,左边有孔穴,夹缝里有水滴下来,缝隙底部是干燥的,不知道这水究竟流到哪里去了。洞里弯曲幽深,有一个巨大的夹缝,一缕光线从天空中照下来——洞顶竟然有千丈高,日光被引进来后,犹如半个月亮,在昏暗的洞穴深处,似夜明珠一般耀眼。
出了朝真洞,一行人来到冰壶洞。冰壶洞的洞口像是朝上张开的嘴巴,徐霞客先将拐杖丢进洞里,只听到里面传出滚动的声音,持续好久,好像一直没有到底。他们进到洞里,可以听到轰隆隆的水声。他们举着火把朝里走,竟然在洞中央看到一道瀑布,流水溅起白色的碎水花,在黑暗中闪耀着光彩。水最终落在石头间,却不知流向何处。冰壶洞比朝真洞还要深,但不如朝真洞曲折。
出了冰壶洞,向下一里就到了双龙洞,它有两个洞门。同游的瑞峰和尚说,它本来只有一个门,万历年间水流冲倒了南面的山崖,又多出一个门。如今,洞门一个朝南,一个朝西,洞内宽敞,犹如高大的房子,门窗四开,与之前两洞的曲径通幽完全不同。这里的石条卷曲得十分有气势,有一个个向下悬吊着的钟乳石,呈现出各种造型,双龙洞的名字就是由这些造型奇异的钟乳石得来的。洞中有石碑,不是近代的遗物。水一直流出洞口,俯身看下去,只有一条一尺五寸左右的孔隙可以通过。
徐霞客想到洞庭东山的孔穴也是如此大小,但是洞庭东山下边是土地,这里下边是流水。瑞峰和尚借来一个盆,好心的潘老妇人还送了茶水和果子给大家。徐霞客脱掉衣服放在盆里,然后下到水中,推着盆前进。经过一段路之后,路不再狭窄,一块石板架在空中,几十丈大,仅有几寸薄,左边的钟乳石犹如玉柱,纵横排列在洞中。
走到无法通过的地方,徐霞客看到石头上有食指粗细的洞往外流水。他尝了一口,异常甘甜。
一一游览过三洞后,徐霞客做了最后的总结:朝真洞最神奇的是夹缝漏下的光,冰壶洞的神奇在于瀑布,而双龙洞的神奇则在于两个洞门、中间悬着的钟乳石、水和陆地,明处暗处都不寻常。
离开双龙洞,一行人在借盆的潘老妇人家吃过黄小米饭,送了潘老妇人一把杭州伞作为谢礼后,告别僧人,继续踏上行程。
翻越山岭后,一行人在距离双龙洞二千五百米的地方遇到了讲堂洞。洞内宽敞洁净,可以居住休息。所在的山岭之下有居民生活,以烧制石灰为营生。天黑时,徐霞客一行人到达白坑村,这里的居民很多,大多数也以烧制石灰为业,随处可见石灰窑。这里有远近闻名的优质石灰石。
文化小贴士
金华三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自唐代就享有盛名,徐霞客作为最早研究和观察者,堪称“近代岩溶地貌之父”。徐霞客此次西南之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理学进入实地考察、研究自然规律的新方向。
徐霞客联想起之前赵相国有“六洞灵山”等碑刻,忙阅读起黄贞父撰写的碑文,才知道所谓的“六洞”就是把金华三洞和其他三洞合起来,后三洞就在投宿的寺庙附近。徐霞客早就想寻找“六洞”,没想到竟然意外遇到,果然是灵验的“灵山”。徐霞客决定逐一探访,一个也不错过。
于是,他接下来看到了如琼玉翡翠的洞中奇石,有的如幔帐,色彩绝美;有的如海市蜃楼;有的石柱连接天地……
一路下来,徐霞客在金华游览了四个洞,在兰溪又游览了四个洞。之前以为三洞、六洞各个神奇,最后,他不仅认为金华山八个洞都十分奇美,还细心为它们做了排序:双龙洞第一,水源洞第二,讲堂洞第三,紫霞洞第四,朝真洞第五,冰壶洞第六,白云洞第七,洞窗第八。
小结
徐霞客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游览了浙江许多小城镇。虽然留下的笔墨不多,但我们从中能看到一些村落的分界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当时船只是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有时船只会发生拥堵,可见当时浙江一带的兴盛和繁荣。
徐霞客还对喀斯特地貌做了系统的考察,记录了溶洞洞口的朝向、位置、周围环境,解释了地下水的特征。后来经过考证,他的记录几乎都很精确,很有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