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勾勒的一幅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如何能实现天下太平?老子认为,当百姓满足于香甜可口的食物、满足于舒适美观的衣服、满足于安适的居所、满足于淳朴的民风民俗的时候,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贪念与欲望,自然易于治理,平抑纷争与战乱,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尽管老子的当世智慧如今看来存在局限性,他所认为的社会大治的前提只是满足于人类生理上的需求与安全上的需求(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但自古以来,居所就被视为一项必需品。安居方可乐业,有了安全稳定的住所,心性才有了“根”,有了踏实的“源”,人们才能愉快本分地劳作。
我国住房市场化运作已近三十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市场规范化、法治化监督管理体系的确立等刚刚起步或尚未完成;住宅商品房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趋势增强型调节,累积了行业系统性风险;房地产属性定位偏颇、区域资源配置失衡、住宅商品房市场区域分化、政策调控乏力等,使我国当下的楼市具有投机逐利的余地与烦琐复杂的空间关联。百姓谈“房”色变,全社会随“房”而动,不仅制约了我国宏观政策的独立性、损害了价值分配的公平正义,而且催生了民众的焦虑情绪,有悖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本意。本书基于我国各区域住宅商品房基础价值的合理量测,深度剖析住宅商品房市场的区域运行机理、货币政策、市场交易行为与预期传导机制,研究我国住宅商品房价格区域异质性,对分析我国住宅商品房市场供求关系及未来发展新形势、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从政策层面看,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均对楼市的发展给予持续、足够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新时期新环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房地产市场也要以“稳”字当头。会议同时明确指出,2017年要加快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能够保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良性运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众多市场化运营行业中,房地产业是政府出台调控政策最密集但收效不尽理想的领域之一。2017年2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房地产和棚户区改造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指出,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意义重大。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有利于解决现存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实现房地产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并有利于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2018年,“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成为当年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与“从紧”的调控政策一直延续至2021年底。面对商品房销售规模大幅下降、房企债务危机频现,我国房地产市场从2022年开始全面转向,政策持续宽松,市场释放诸多积极信号。与此同时,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意识到房地产业多年累积的风险开始显现,并强调房地产业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之一。2024年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提出,要坚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准施策,用好政策工具,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反观我国楼市的市场表现及调控政策的演进变迁,一方面,全面建立我国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的条件已具备。在深入认识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区域灵活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本轮楼市的下行趋势在2017年底、2018年初的省际、城市相关数据中已初见端倪,但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在2022年才转向,对于楼市运行周期的识别与判断较为滞后。探究住宅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价格泡沫产生与消亡的周期性机理,有助于制定实施“前向操作”的调控政策,从而有效避免楼市的大起大落。另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要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因此,考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等宏观经济要素对区域住宅商品房市场价格的影响,了解货币政策在各区域的时滞效应与传导机制,分析市场交易行为及预期正向反馈的微观基础,对应对楼市调控强调“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准施策”的现实要求,解决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的时代之问具有重要意义。
从民生诉求看,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改善与房屋的获得充满期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2025年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民生福祉要达到新水平。人民群众合理的住房需求、房地产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础。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希望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城市能真正接纳他们,对更好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交通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等充满着向往,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有着改善居住环境,追求生活品质的强烈愿望。因此,保持区域住宅商品房资源配置的供需平衡、使区域住宅商品房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住宅商品房市场发展情况看,近年来住宅商品房市场面临着区域供需失衡、资源配置不均、分化程度加大等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城市住宅商品房库存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的房价出现强劲的上涨态势。中西部地区住宅商品房市场正反馈交易显著,导致其规模与价格的“韧性”减弱;楼市调控政策的非连续性,强化了住宅商品房市场特定历史时期的异常震荡。住宅商品房渐渐形成的投资属性,也导致了其市场价格的非理性涨跌,阻碍了住宅居住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政府为尽可能保障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不得不加大财力投入。市场化包袱最终由行政部门来背,这并非一个良性健康市场发展的结果。因此,加强对我国区域住宅商品房市场价格水平的衡量及异质性研究,对完善住宅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与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1998年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是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尚存和我国宏观经济指标全面恶化、内需不足的背景下进行的。为了避免金融危机更大范围与更深程度的扩散,我国始终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然而,这使国际贸易受到重创,若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只能在内需上下功夫。在住房改革中,单位普遍以较低的价格将公有住房的产权转让给个人,盘活了大量存量资产,很多人一夜之间财富倍增,由此刺激了内需,成功地挽救了金融风暴中的中国经济。
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是2008年产生于美国并向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21世纪以来,美联储连续降息,金融机构相应采取的诸多措施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例如,简化购房手续,无首付款即可申请房贷,甚至通过信用等级评定作弊以鼓励次级抵押贷款。正因如此,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房地产价格泡沫越发膨胀,金融风险在系统内迅速累积。终于,当经济旋转的“永动机”失去动力的时候,所有的虚假繁荣都为之前的“盲目乐观”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得不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失控而引发的一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由此看来,房地产之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发展水平与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住宅商品房是房地产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与民众利益联系最为密切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住宅商品房的价格水平关系宏观经济的运行,体现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效率。本书结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及区域范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创新性地将宏观经济指标与微观市场交易行为纳入同一框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刻画我国住宅商品房市场的区域性特征,测度住宅商品房区域市场价格与基础价值的偏离程度(价格泡沫),剖析使用最为频繁、应用最为广泛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住宅商品房市场的时滞效应与传导机制,探究我国住宅商品房价格的区域异质性及成因,丰富了资本资产价格泡沫、行为金融、反馈交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