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相关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①从研究内容看,大多学者仍关注于以股票为代表的证券类型资产的价格形成及变动;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对房地产这一特殊资产的价格研究均有欠缺。②从研究角度看,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角度为切入点,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及泡沫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通过构建基本计量经济模型,采用OLS回归方法阐释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十分普遍;但将交易行为因素(情绪因素)引入分析框架、从行为金融学方面研究住宅商品房市场及其价格形成的文献并不多见,且不够深入。与此同时,以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层面与以行为为代表的微观层面往往被割裂。笔者认为,二者应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互动。③从数据选取方面看,多数研究采用全国整体层面的年度数据,且年度区间多为10年左右。这不仅忽略了我国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而且由于选择数据时间区间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信息丢失和目标的模糊性。④从实证方法上看,现有文献多选用缺乏时变性的传统计量经济模型。尽管传统计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或长期均衡状态,但在越来越关注变量之间关系动态变化及准确性的当下,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状态空间模型等新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在该方面做必要的扩展和补充。
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书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①本书将资产价格泡沫领域的研究应用于我国多个区域层级的住宅商品房市场,创新性地发现我国区域住宅商品房价格绝对水平与其房价泡沫水平的空间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及其所包含的省际单位的房价泡沫水平逐渐与东部地区持平甚至超越东部地区。②从住宅商品房市场资源配置与价格泡沫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土地供应、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利率等,探究我国各区域层级在时间与空间层面上形成异化特征的主导性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住宅商品房市场资源配置的区域分化,主要表现为组内差异,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区域城镇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区域住宅商品房价格泡沫形成及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土地供给、人口数量以及房地产资源区域配置等,对于不同经济区域及省际单位,呈现出不同程度与方向上的影响。③本书不单纯依靠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而是遵循状态空间模型的框架,基于对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适当优化和修正,辅以房价收入比指标,测算出更具有时变性的住宅商品房基础价格水平与价格泡沫水平。④本书将交易行为纳入分析框架,对传统理论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补充,弥补了现有文献对我国住宅商品房市场价格的研究未能同时涵盖时间与空间跨度的不足,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国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住宅商品房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动向。因此,本书的研究成果是对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用于对现实实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