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坚在太学读了一年书,一年后,十四岁的杨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京兆郡功曹参军。
这是个什么官?
首先说京兆郡。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郡是中间一级。但京兆郡比较特殊,它是设在都城长安的郡,地位相当于州,长官称为京兆尹。
那功曹参军又是什么?
是京兆郡下面的一个部门。当时的京兆郡(包括其他州)设有十三曹,各曹长官均称为参军,隶属京兆尹,分管各项事务,功曹参军就是主管考查记录官员业绩的。
杨坚只有十四岁啊!刚刚度过童年,这个年纪放到现在应该在上中学。
他凭什么?凭他有个厉害的爹!
杨忠的身份地位就不说了,就说南北朝那个时期,它是没有科举制的,选拔官吏靠什么呢?只能靠出身。所以作为大将军杨忠的长子,杨坚当上这个职位太正常了。不过他这个职位并不是直接靠杨忠得来的,而是当时的京兆尹薛善授予他的。薛善为什么会征辟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做自己的下属呢?当然还是因为杨忠,但也不排除少年杨坚确实优秀,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得到了薛善的赏识。
不管怎么说,杨坚从此步入仕途,踏上了从政的道路。根据他的职位,当时的人见了他应该称他为“杨参军”。起初大家也确实是这么叫的,但没过多久就改称谓了,这倒不是因为杨坚职位的变动,而是因为他改姓了。
姓氏是祖宗给的,杨坚怎么轻易就给改了呢?经过他父亲同意了吗?
事实上,这姓氏恰恰就是因为他父亲杨忠才改的。换句话说,是因为杨忠先改了姓,作为儿子的杨坚才跟着改的。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宇文泰,是他赐予了杨忠新的姓氏。而且不只杨忠,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凡是汉姓的都赐鲜卑姓,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弗氏、杨忠则赐姓普六茹氏,就连刚刚即位的魏恭帝也由元氏改为了拓跋氏。宇文泰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要搞鲜卑化吗?
恰恰相反,宇文泰是推崇汉化的,无论是官僚制度还是文化教育,都是学习汉人的一套。他之所以改汉姓为鲜卑姓,更多的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照顾鲜卑人的感情。
作为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国家,西魏的核心领导者大都是鲜卑人,而且当时只有鲜卑人才能当兵,汉人只能务农,社会地位是相对较低的。可是现在像杨忠这样的汉人成了大将军,进入统治阶层,手下还统领着众多鲜卑士兵,难免会有鲜卑人不服。而且宇文泰搞汉化改革,必然会受到部分鲜卑人的抵触,就像当初孝文帝改革一样。那怎么办呢?宇文泰不愧是位英主,他把汉人中的重要军官改为鲜卑姓,把原来因为孝文帝改革而改汉姓的鲜卑贵族恢复原姓,让他们所统领的士兵也以他们的鲜卑姓为自己的姓氏。这样一来,那些鲜卑士兵就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是优越感了。这对于加强团结和推动汉化都是有利的。
总而言之,现在杨坚改叫普六茹坚了。这其实是莫大的荣誉,说明宇文泰没把他们杨家人当作外人,而是当成鲜卑贵族一样看待。不管杨坚愿不愿意,他都随他父亲接受了这个鲜卑姓氏,在往后二十多年里,“普六茹坚”之名都将伴随着他。
改姓之后不久,杨坚就升了职,确切地说是正式凭借他父亲杨忠的功勋获得了官爵。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他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成纪县公。
没错,这一连串的官爵都属于这个十四岁少年,包括加官、军衔、待遇级别、爵位等。一年后,他又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意味着他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自置幕府以及选用幕僚了,而且享受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级别的待遇,也就是正一品。
至此杨坚迈入了高级干部行列,他也因此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西魏核心人物,其中就包括宇文泰。有一次宇文泰见了他,不禁大为惊异,居然感慨道:“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就是说他不像是世间的凡人。这个评价太高了,简直把杨坚吹上了天。不知道宇文泰是客套还是真的这么想,反正杨坚很高兴,眼前这人可是西魏的实际统治者,能得到他的赏识,将来的仕途还不一帆风顺?
杨坚想法很好,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宇文泰竟然没过多久就病死了,享年五十岁。赏识自己的大人物不在了,未来的仕途可就不好说了。不过杨坚现在没时间想这些,他发现随着宇文泰的死,这个国家的政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宇文泰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宇文觉继承了他的官职和爵位,成为新的当权者。宇文觉是宇文泰的第三子,也是嫡长子,他的母亲是孝武帝元修的妹妹冯翊公主,可以说出身尊贵无比,所以能够越过两个哥哥而继承父位。但宇文觉有一个最大的不足,那就是太年轻,他当时只有十五岁,比杨坚还小一岁,要承担这么重的担子实在太困难了。宇文泰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临终前嘱托自己的侄子宇文护来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