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说隋朝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那么隋朝统一前的三百年究竟是怎样一个时代?为什么能够持续这种分裂的局面如此之久?要真正了解隋朝,就不能忽略这段大分裂时期的历史。
“自此三国统一于晋。”这是《三国演义》的结尾,或许也可以作为《隋唐演义》的开局。三国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后世很多人都为最后司马氏得天下的结局愤愤不平,也因此对晋朝没有什么好感。但纵观历史,其实谁家得江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可偏偏司马氏所建立的晋朝统一时间太短,没有给人民带来什么幸福。自公元280年灭吴,至永嘉之乱(公元311年),西晋统一不过三十年,此后中国便陷入了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的分裂。
西晋仓促灭亡,与短命的隋朝倒是有些相像,但它灭亡的原因远比隋朝的要复杂得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奢侈腐败。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也曾像隋文帝一样厉行节俭,但是在统一天下后就逐渐骄奢淫逸起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纵欲无度。
《晋书》记载,司马炎在灭吴后将吴王孙皓的数千宫人收入后宫,使后宫嫔妃突破万人。因为妃嫔实在太多,司马炎得了选择焦虑症,每天都不知道该宠幸谁,索性把选择权交给了一只羊。于是他乘着羊车在宫苑里任意行驶,羊在哪儿停下,就在哪儿过夜。妃嫔们对皇帝的这一做法很无奈,只能想尽办法去引诱那只“羊大仙”。于是争相用竹叶插门、用盐汁洒地,想通过美食把羊车引过来。这就是“羊车望幸”的由来。如此帝王,冠以“荒淫”二字也不为过。
有了司马炎做表率,晋朝的贵族们便纷纷效仿,整个统治阶层都以奢侈争富为荣。当时有个土豪叫石崇,自认为天下最富,他听说国舅王恺很有钱,家里洗个锅都要用糖水,心想自己作为首富怎么能落后呢?于是他给家里的仆人下了一道令:“以后家里生火烧饭都用蜡烛,咱有的是钱!”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地炫富,也亏他能想得出来,如果当时有纸币,他可能就直接用纸币烧饭了。
王恺听说后,心想石崇这是公然跟我斗富啊!我堂堂国舅怎能示弱?于是他给下人下令:“把家里的紫丝
编成屏障,立在门前大路上,让往来之人都看看什么叫有钱。”于是王家门前惊现一道四十里的紫丝屏障。石崇听说后,也在自家门前立了一道屏障,而且是用彩缎编成的,绵延五十里,比王恺家的更贵更长。
两人斗到这个时候,王恺有些吃不消了,只得请外甥司马炎帮忙。司马炎听说后竟然觉得很有趣,当即赐给了他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树,让他继续跟石崇斗。王恺心想皇帝果然阔气,这次总该能斗赢石崇了吧!于是他设宴请石崇来观赏珊瑚树,想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土豪。结果石崇根本不把珊瑚树放在眼里,一把打碎了珊瑚树。看着王恺心疼的表情,他淡定地说了两个字:“我赔!”王恺心想你赔得起吗?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石崇居然立刻命人带来了六七株珊瑚树,有的竟高达三四尺。王恺顿时傻了眼,这才认输。
通过“羊车望幸”和“石崇王恺斗富”这两个故事,不难看出西晋王朝内部的奢靡腐败,但仅此并不足以使一个才统一不久的强大王朝覆灭。西晋的迅速崩溃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其实司马炎带头奢靡纵欲以及他支持斗富,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士族官僚阶层的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西晋以及之前的曹魏政权都是以士族为阶级基础而进行统治的。司马氏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因此它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为前提而展开的。如九品中正制是保证士族世代为官的政治特权,而荫亲属制则保证了士族的经济利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取得士族对司马氏政权的有效支持,因此司马炎支持士族奢侈斗富也就不奇怪了。
但司马炎自己也认识到,士族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它强盛的阶级势力固然有利于巩固统治,但若是任由其势力不断扩大和膨胀,又会构成对司马氏政权的潜在威胁。司马炎自己就是通过“禅代”夺了曹家的江山,自然清楚阶级势力过于强大的危机,他也担心士族中再出现一个“司马氏”,使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此外他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不然也不会被自己轻易取代了。
基于这些原因和考虑,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宗室子弟为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西晋建国之时,司马炎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封国中的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而且诸王大多担任地方军事长官和刺史,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这就造成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
我们知道分封制是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这也是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能够延续晋朝国祚,建立东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分封也会使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中央集权,滋生内部叛乱。西汉七国之乱就是如此,而西晋的情况更为严重,也更为糟糕。西汉连续有文帝、景帝、武帝这样的明君出现,但西晋却没这么好的运气。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就是晋惠帝。惠帝是著名的痴呆皇帝,脑子不太好使,朝政大权随即落入皇后贾南风之手。于是一出“后宫干政,诛戮异己”的闹剧就上演了。在除掉太傅杨骏、太宰司马亮等辅政大臣后,贾南风得以专擅朝政,这时她又将矛头指向了太子司马遹。因为并非亲生,贾南风对威望甚高的司马遹一直十分忌惮。于是她设计诬陷司马遹谋反,趁机废掉了他的储君之位,后又将其残忍杀害。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她的灭亡,也为西晋亡国埋下了种子。
照理说汉初也出现过吕后专政、诛戮功臣这样的情况,但为何西汉没有因此衰亡呢?西晋灭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贾南风个人能力的问题。隋唐名臣、书法家虞世南评价她“贾后天性凶狡,以凶狡之性,役下愚之质,犹纵烈火而燎于原野”。意思是说贾南风既凶顽狡诈,又极其愚蠢,最后自己把自己作死。这个评价可谓恰当,贾南风有不亚于吕后的野心和残暴手段,但却没有吕后的威信和能力。废杀太子一事既显示了她的“凶”,又显示了她的“愚”,于是终食恶果,被觊觎皇位的赵王司马伦所杀。当初司马炎分封子弟、众建诸侯,为的就是维护司马氏政权。贾南风弄权干政,废杀储君,正好给了诸王攻杀她的理由。
贾南风死后,政权又回到司马氏手中,但此时才是大乱的开始。这就要说到西晋又一个不如汉初的地方了,那就是它没有能控制政局的顾命大臣。汉初在吕后死后有陈平、周勃这样的老臣诛灭诸吕,迎立汉文帝,恢复统治秩序。而西晋顾命的辅政大臣不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所以在贾南风死后没有人能够收拾残局,司马伦虽然控制了洛阳,甚至一度称帝,但终因不得人心而败死。此后诸王争夺皇权,互相攻伐,最终酿成“八王之乱”。
持续的内乱严重透支了西晋的国力,这给了胡人乘虚而入的机会。自汉朝以来,就不断有胡人向中原迁徙,在汉魏多代皇帝的宽容接纳政策下,汉地的胡人逐渐增多,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民族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西晋强盛时期,胡人还算安分守己,而今西晋内部陷入动乱,胡人趁机起兵反晋,最终攻破洛阳、长安。至此西晋灭亡,大批汉人被迫南迁,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等北方士族的拥护下渡江建立东晋,偏安于江南。而北方和西南则被游牧民族占领,五胡纷纷建立政权,前后多达几十个,其中有十六个国家实力较强,因此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东晋十六国。
此后北方经历了前秦(匈奴人建立)的短暂统一,随后又陷入分裂。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再次统一中原,才给北方带来相对持久的安定。而此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已被刘裕篡夺,晋朝彻底灭亡,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以刘宋为始,历经齐、梁、陈共四个政权,皆定都建康(今南京)。北朝自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演化为北齐、北周。
关于北魏的灭亡,其原因也很复杂,如果要往前追溯,就得说到孝文帝改革了。这场改革影响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北魏的命运。当时北方已经被胡人统治了近二百年,胡、汉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越来越突出。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汉化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孝文帝死后,北魏的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阶级矛盾日益突出,不断有农民起义爆发。与此同时,由于孝文帝改革而利益受损的部分鲜卑贵族也因不满而发动叛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六镇之乱”。
北魏建立之初,为了应对北面的柔然政权,沿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了六个军事据点,合称六镇。北魏前期,柔然是其主要敌人,北魏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镇都大将,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在北魏的打击下日益衰落,已无法对北魏造成太大威胁,六镇的军事地位开始下降。孝文帝改革后,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六镇远离了政治中心,更是失去了作为首都屏障的地位。此外孝文帝实施门阀制度,六镇子弟无论立了多大的战功,都被排斥在门阀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层政治舞台。而且六镇的鲜卑人还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格格不入,这些都加剧了六镇与北魏中央的矛盾,最终导致“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北魏政权已经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对北魏都城洛阳造成严重威胁。而这时的洛阳城中也不平静,孝文帝之后,宣武帝英年早逝,其子孝明帝年幼即位,政权落入胡太后手中。这位胡太后也像贾南风一样喜欢干政弄权,而她的残暴比贾南风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为了把持朝政,不惜毒杀亲生儿子孝明帝元诩,另立年仅三岁的元钊为帝。原就蠢蠢欲动的边镇豪强尔朱荣遂以此为由攻入洛阳,在河阴屠杀了包括胡太后、元钊在内的北魏皇族、官僚等数千人。至此北魏名存实亡。
尔朱荣本打算称帝,但因杀戮过重而失去人心,只得扶持孝庄帝元子攸,在背后遥控指挥。孝庄帝不甘心做傀儡,用计诛杀了尔朱荣,但这并不能改变北魏行将灭亡的命运。势单力薄的孝庄帝很快就被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所杀。之后尔朱荣的部下、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高欢攻入洛阳诛灭尔朱氏,另立元修(孝武帝)为帝,从此控制北魏朝政。而元修同样不愿做傀儡,他在试图反抗高欢失败后,逃往关中投奔了宇文泰。高欢遂又另立元善见(孝静帝)为帝,并迁都邺城(今河北邯郸)。
至此北魏一分为二,即邺城的东魏和长安的西魏(都自称“魏”),两魏各有一权臣把持朝政,即高欢、宇文泰。这两人分别出自六镇中的怀朔镇和武川镇,六镇势力构成了他们的统治基础。多年以后,高欢之子高洋、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分别篡夺东魏、西魏政权,建立齐朝和周朝(史称北齐、北周),与南方的陈朝政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就是南北朝晚期的天下格局。
自西晋末至南北朝,中国的分裂持续了二百多年,曾有人试图完成统一,但都没有成功,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最终落在了杨坚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