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尉迟迥和韦孝宽

杨坚首先盯上的是相州总管尉迟迥,有三个理由决定了杨坚必须拿掉他。

第一,相州太过重要。

相州就是邺城所在的州,也是整个关东地区的核心,虽然它的地位已经逐渐被洛阳取代,但作为北齐旧都,仍然是一处战略要地。如果有人在这里起兵反叛,很有可能造成关东大乱。而尉迟迥作为相州总管,统辖相、卫、冀等九个州的郡县,拥兵十余万,在北周所有总管中实力最强,有跟朝廷叫板的资本。

第二,尉迟迥身份特殊。

尉迟迥生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已经快七十岁了,是西魏、北周当之无愧的元老级名将,曾率军为北周攻取蜀地(今四川一带,原属南梁),因功被封为蜀国公。他善于用兵,威望也高,有一呼百应的能力。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重特殊身份——宇文泰的外甥、宇文赟的岳父爹(天元左皇后尉迟氏的祖父),与宇文氏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恐怕不会任由杨坚专权。

第三,尉迟迥有叛乱倾向。

此前宇文赟还活着的时候曾派东京司宪中大夫(监察一类的官员)杨尚希出使山东、河北等地。最近杨尚希回到长安,给杨坚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他说:“我到相州时,正赶上皇帝驾崩,就和总管尉迟迥在府衙悼唁。结果发现他哭得不咋伤心,眼神也显得很不安,恐怕是对朝廷有啥想法。为免被他所害,我连夜出逃,好不容易躲过他的追杀回到了京城。”

杨坚本就对尉迟迥不放心,现在听了杨尚希的话更加担忧了。为了以防万一,他决定把尉迟迥调至京城。正好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在长安为官,杨坚就以为宇文赟下葬的名义,命尉迟惇带着诏书去相州召他父亲入京。几天后,又任命上柱国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至邺城接替尉迟迥。

为什么选韦孝宽呢?因为只有他能对付得了尉迟迥。

作为北周的元老重臣,尉迟迥身经百战、破敌无数,称得上是当世名将。如果当时北周有名将榜,那他绝对能排得上前三,甚至是前二。之所以排不了第一,就是因为榜首被韦孝宽占了。

韦孝宽,生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现任大司空、上柱国、郧国公。

从年龄就能看出来,韦孝宽的资历非常老,他是追随宇文泰创业的元老,曾打败过高欢;也是独孤信、杨忠的亲密战友,和他们一起“扛过枪”(此处指冷兵器);更是西魏、北周的名将,为宇文邕谋划灭齐……

总而言之,韦孝宽很牛。杨坚觉得,如果尉迟迥真的起兵造反,那就只有韦孝宽能收拾他。所以他是不二人选。

那韦孝宽是什么态度呢?这样一个元老重臣会甘心受杨坚的驱使吗?

首先韦孝宽这人没什么野心,不管是谁在朝中掌权,他都一样任劳任怨,从不参与政治斗争,所以并不反对杨坚辅政。其次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非常珍惜,绝不会去轻易犯险。最后,他与独孤信、杨忠交情很深,现在为老战友们的儿子、女儿去工作也没什么不可以。

尉迟惇和韦孝宽都派出去了,那尉迟迥这边究竟是何态度呢?

正如前面所说,尉迟迥作为一名元老重臣,对杨坚辅政这件事是相当有意见的,他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资历、威望、实力还是与宇文氏的关系上,都远胜过杨坚,凭什么让他一个后辈独掌朝政?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杨坚不是会做周公的人,恐怕是要做王莽。作为宇文泰的外甥、宇文赟妃子的爷爷,尉迟迥对北周的感情是很深的,怎么能眼见宇文家的江山落入外姓人手里?

所以尉迟迥决定举兵讨伐杨坚,正好杨坚把儿子给他送了过来,他更没有后顾之忧了,于是他把前来传诏的尉迟惇留下,开始与部下谋划起兵。

和杨坚一样,尉迟迥也觉得自己不一定是韦孝宽的对手,与其日后在战场上相见,不如趁他来邺城的机会把他擒住,如此杨坚就不足为惧了。

当时韦孝宽已经行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尉迟迥怕他半途跑了,于是假意欢迎,派大都督贺兰贵带着书信去迎候他。

韦孝宽何等精明,只与贺兰贵聊了几句,就察觉出有异常,于是就以生病为由暂缓行进,并且派人到邺城寻求医药,实则是秘密打探情况。

尉迟迥见韦孝宽迟迟不到邺城,心里也很着急,于是又派韦孝宽的侄子、魏郡(邺城所在郡)太守韦艺去迎他。

这时韦孝宽慢慢悠悠走到了荡阴(今河南汤阴),见到韦艺来,他的疑心更重了。心说朝廷派我来取代尉迟迥的职位,他不仅不怨恨,反而还连续派人来迎我,生怕我去迟了,这不是有阴谋是什么?

韦孝宽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就把韦艺叫到一旁,问他邺城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尉迟迥是否有异心。

韦艺虽然是他的侄儿,但更是尉迟迥的心腹,心是向着尉迟迥的,所以就用事先编好的词诓骗他。

韦孝宽见他嘴里没一句实话,当时就怒了,指着他说你这个吃里爬外的臭小子,竟想联合外人害你叔叔,看我不宰了你!

韦艺一向知道叔叔的厉害,见他动怒,吓得赶紧把尉迟迥的谋划说了出来。

韦孝宽一听也急了,因为他所处的汤阴属于相州,距离邺城实在太近了,尉迟迥随时都有可能派兵来捉他,这地方已经不能待了。

韦孝宽不愧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当即使了一招“三十六计走为上”,带着侄子火速往西边跑去。

那有人就说了,逃跑算什么本事?怎么就能称军事家了?

其实逃跑是门大学问,要是没点本事,还真就跑不出效果,搞不好就被敌人追到了。

通常来说,成功逃跑有两种方法,一是你跑得足够快,敌人追不上;二是你跑得不够快,但敌人跑得更慢,还是追不上你。

韦孝宽对此很有心得,他知道尉迟迥一定会派人来追,为了阻挡追兵,他一方面自己快马加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拖慢追兵的速度。

他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每到一个驿站,就把驿站里的马匹全部驱赶走,让后来的人无马可用;再则,他对所有驿站的驿司(驿站管理员)说:“蜀公(尉迟迥)就要来了,赶紧准备好酒好肉招待!”驿司只知道朝廷召尉迟迥入京,却不知道尉迟迥的谋划,听了韦孝宽的话很激动,都想趁这个机会孝敬尉迟迥,于是准备了大量酒食。

不久,尉迟迥果然派大将梁子康率骑兵来追韦孝宽,追兵到了驿站,正想要换马的时候,突然有人端上来好酒好肉伺候,士兵们本来就很疲倦,一见这儿有美食,追人的心思便都没了,只想着饱餐一顿。可梁子康心里急啊,追不上韦孝宽他是要负首责的,所以他顾不上吃,赶紧命令驿司给骑兵换马,可是马早就都被韦孝宽驱赶走了,没有一匹剩下的。梁子康无奈,只能停下来歇息(主要是让马休息),顺便享用驿司准备的酒食。

通过这样一个小手段,韦孝宽成功拖慢了敌人,顺利逃出了险境。不过接下来他没有返回长安,而是就近留在了河阳(今河南孟州)。

为什么去河阳呢?因为韦孝宽知道尉迟迥一旦起兵,洛阳就会受到威胁,作为北周王朝的东京,洛阳的安危关系到整个关东的得失,绝不能有任何差错。而河阳是洛阳北面的门户,又靠近河北,必须提前做好布防,所以韦孝宽临时决定入保河阳(进入河阳防守)。

当时河阳城有八百守兵,全都是原来北齐的鲜卑人,家眷都在邺城。当他们得知尉迟迥准备起兵时,都高兴坏了,这可是趁乱复国的好机会啊!于是都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响应尉迟迥。正好这时韦孝宽带人进了城,这些守卒一看他们人少,就谋划着把他捉了送给尉迟迥。

对此韦孝宽早有防备,为了彻底解决这批人,他决定先发制人,于是让人伪造了一份东京官府的文书,诈称派遣这些守卒到别的地方去执行任务,去前可以分批到洛阳领受赏赐。

这些士卒也是见钱眼开,一听有赏赐,乐呵呵地就去了。而洛阳那头早就收到韦孝宽通知,这边去一拨,那边就扣一拨,最终八百士卒全被扣在了洛阳。

这样河阳的问题就解决了,洛阳的安全也有了保障。杨坚收到消息后非常欣慰,心说韦孝宽果真是能办大事的人,有他在还怕什么尉迟迥!

不过话虽这么说,对尉迟迥还是得重视起来,人家毕竟是元老重臣,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要想战胜他,必须得有万全准备之策。

所以杨坚没有急着宣布讨伐尉迟迥,而是又派了一个叫破六韩裒( póu )的官员去邺城见他。一方面向他表示自己只是暂时辅政,不会对周室不利,以此麻痹他;另一方面则送密信给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人,令他们做好应对尉迟迥叛乱的准备,能寻机杀了他最好,杀不了搞点破坏也行。

但是杨坚的这一谋划很快就被尉迟迥知道了。尉迟迥很生气,当即砍了破六韩裒和晋昶的脑袋,然后准备起兵。为了表示自己起兵的正义性,以及鼓舞士气,他决定先搞一个战前动员,给大家作个演讲。于是他命人把相州的官员和百姓召集到城北,然后登上城楼,面对着万千民众,慷慨激昂地说:“杨坚凭借着太后父亲的地位,挟制年幼的天子作威作福,不臣之心,路人皆知。我和太祖皇帝(宇文泰)是舅甥,与国家情同一体,休戚与共,担负着将相的大任。先帝让我镇守相州,本是想把国家的安危兴亡托付给我。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纠合忠勇之士,起兵讨伐杨坚,以匡扶国家、保护百姓,你们愿意吗?”

说实话,他的这番演讲合情合理,说的大都是事实,就算杨坚在场,恐怕也没法辩驳,所以城下的官员百姓都表示愿意跟着他干。

尉迟迥见人心凝聚,起兵的底气更足了,于是他自称大总管,宣称得到了天子的诏令,在相州设置各种官吏,摆出一副与杨坚分庭抗礼的架势。但他觉得以自己的身份号召力还不够大,想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必须拥立一个皇室成员做领导。正好当时赵王宇文招去了京城,把小儿子留在了封国(赵国在相州境内,今河北邢台),于是尉迟迥尊奉“小赵王”为领袖,以他的名义号令群雄。

尉迟迥起兵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使他统辖下的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十州同时脱离了北周朝廷的控制,这些地方加起来相当于今天大半个河北了,更不用说还有各地响应尉迟迥起兵的总管、刺史、郡守等。

面对来势汹汹的尉迟迥,杨坚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被迫与之一战了。好在韦孝宽就在河阳前线,杨坚倒不必太为用兵的事操心。接下来,他果断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前敌总指挥),并以名将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等为行军总管,从关中发兵讨伐尉迟迥。

杨坚派出的这套阵容堪称豪华,可以说是北周的“梦之队”。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重视对手了,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他还是低估了尉迟迥的号召力。

就在尉迟迥起兵后不久,关东多地响应他的号召,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势力最大的乃是青州总管尉迟勤,也就是尉迟迥的弟弟,当初尉迟迥决意起兵后,第一个联络的就是他。原本他并不愿参与,还将尉迟迥的书信和使者送到长安表示忠诚,但最终仍抵不住兄长的劝说,跟着他一起反了。这样一来,他所统辖的青、齐、胶、光、莒等州(皆在今山东境内)都追随起兵,兄弟二人统兵二十多万,占据今河北、山东大部,声势滔天。

除了尉迟勤外,荥州(今河南郑州)刺史邵公胄( zhòu )、申州(今河南信阳)刺史李惠、东楚州(今江苏宿迁)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今四川绵阳)刺史曹孝达等也各自起兵反叛。他们响应尉迟迥的号召,出兵攻取邻近州郡,短短数日,建州、潞州、曹州、亳州、永州等地接连失陷,汴州、沂州也先后告急。

对于这些追随尉迟迥的叛逆者,杨坚虽然有些担忧,但还不至于惊慌,毕竟除了尉迟勤外,其他人的实力都不强,最多只是个刺史,只需令各行军总管分兵讨伐就行了。可是接下来,当他得知尉迟迥正在策反一个叫李穆的人时,却变得高度紧张,再也淡定不起来了。 DpRur25SM7suZILoj/MWLZXoY8OXdWJRks/sqAAmz8YtMWD1bxmtRPXi9qWct8P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