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辅佐朝政

杨坚在去留之间犹豫了半晌,最终还是决定先留在京城静观其变。

但有皇帝诏书在此,岂是他说不去就不去的?必须得找个正当理由才行。

对此杨坚已经有了主意,那就是装病。

于是他对外宣称突发脚疾,须留京城养病,不能远行。

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被任命为扬州总管的时候病,对于杨坚的说辞,宇文赟会相信吗?八成是不会信。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心思去管杨坚了,因为他正准备摆驾到离宫去避暑。

自打即位以来,宇文赟在各地建了许多离宫,没事就爱去逛逛。当时正是农历五月,长安城的温度相当高,宇文赟不愿受这个罪,于是就打算到自己的避暑胜地天兴宫去享受。

五月初十,宇文赟做好了出行准备,于当晚乘坐车驾出城前往天兴宫,当夜就住到了宫内。但是第二天他又回来了,准确地说是被人抬上马车给拉回来了。因为他突然得了重病,已经生活不能自理。

皇帝患病在任何时候都是大事,更何况病得还不是地方。所以宇文赟刚出事,他随行的宦官和宫女们就赶紧把他往长安送,生怕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

当天晚上,宇文赟好歹是活着回到了长安,但这时的他已经奄奄一息,只剩最后一点儿残存的意识,估计也是感觉自己大限将至,怕死后朝廷出乱子,赶紧叫人来交代后事,草拟遗诏。

诏书是皇帝意志的表达,历来都是有专人负责起草的。在北周的官制中,担任这项职责的是御正,按级别高低又分为御正上大夫、御正中大夫、小御正下大夫等。此次宇文赟所传召的正是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和小御正下大夫刘昉。

为什么会是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是所有御正中最受宇文赟信任的。

颜之仪原本是南朝人,世代以儒学传家,后来南梁爆发内乱,西魏乘机攻陷江陵(今湖北荆州),颜之仪和弟弟颜之推等被俘到长安,成了西魏以及现在的北周人。周武帝尊奉儒学,知道颜之仪有大学问,对他十分欣赏,就让他给儿子宇文赟当老师,教他读书学习。宇文赟虽然平时纵情声乐不思进取,但沉下心来读书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对这位老师也是相当尊重,这就建立了信任的基础。后来宇文赟当了皇帝,分割朝中重臣的权力,大量任用出身较低的亲信来参与朝政。而颜之仪本是南朝人,在北周没有什么势力,所以被他看中,被任命为御正中大夫,负责起草诏书。

至于刘昉,也是在周武帝时被选入东宫辅佐宇文赟的,他与郑译等人臭味相投,经常陪着宇文赟游戏玩乐,十分受宠。但因出身太低,所以只能当个小御正。

颜之仪与刘昉听说皇帝病危,登时慌了神,赶忙跑到宇文赟卧室听候遗命。

然而两人到了榻前,却见宇文赟已经病得不行了,连话都说不出来。

皇帝不开口,谁知道遗诏怎么写?颜之仪焦急万分,心里祈祷着皇帝能够清醒过来,至少来个回光返照,把遗言说出来。

两人等了好一阵,仍不见皇帝有什么动静。这时刘昉突然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皇帝已经不能开口说话,那遗诏怎么写不就全由他和颜之仪说了算吗?所谓遗诏,无非就是交代接班人问题,如今北周已有小皇帝宇文阐,接班人不存在争议。但是宇文阐只有八岁,没有掌控朝政的能力,所以让谁来辅政才是遗诏的关键。换句话说,北周王朝的命运现在就捏在他和颜之仪手中,他们决定让谁辅政,谁就能掌控北周政权。

想到这里,刘昉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急忙跑出大殿,派人把好友郑译等人召来商议辅政人选。

后来的事情证明,这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的密谋,没有人知道郑译、刘昉等人具体谈了什么,只知道他们最后达成了协议:假传遗诏,让杨坚辅政。

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杨坚呢?

其实这不难理解。首先,当时北周有资格辅政的大臣并不多,除了一些亲王外,就只有身为国丈的杨坚了。但这些亲王又大多不在朝中,在这种情况下,身在长安的杨坚就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

其次,在朝廷所有有资格辅政的大臣当中,杨坚又是最没资格的,因为他不姓宇文,也不是鲜卑人。但正因如此,倘使杨坚辅政,那么他一定会对拥立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正是刘昉、郑译等人想要的。

再次,就私人关系而言,杨坚与郑译是同学,情谊在那摆着,像辅政这种好事,当然要给自己人。

最后,杨坚是出了名的“相貌非常”,刘昉、郑译当然也知道,他们也觉得杨坚这人不一般,一定能成大事,现在既然要冒诛九族的风险假传遗诏,那就干脆找一个能干大事的人来领头,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率。

总而言之,刘昉、郑译是小人,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利益,也不是伦理道德,而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对他们来说,谁能使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就让谁来辅政。于是杨坚就成了这个幸运者。

刘昉等人达成一致后,立刻派人去随国公府召杨坚入宫,为了掩人耳目,只说是皇帝召见。此时杨坚正在家里“养病”,已经听说了宇文赟得病的事,心里正在嘀咕着,宫里突然就来人了,通知他即刻进宫见驾。杨坚不知所以,登时吓了一跳,心想我都告病不出门了,怎么还召我入宫?而且皇帝不也病了吗,俩病人见面有啥好聊的,不会是想杀我吧?

杨坚越想越怕,觉得这次召见并不简单,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提心吊胆地随来人入了宫。到了宫里,没见着宇文赟,却见到了郑译、刘昉,这让他很意外。

郑、刘二人也顾不上向他解释,赶紧把目前的情况说了一遍,然后就劝他做辅政大臣。杨坚当时就愣住了,这幸福来得太突然,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有点被砸懵了。虽然他以前也想过当权臣甚至是帝王,但那也只是想想而已,现在竟然玩儿真的!等等,这事是真是假还不好说,万一有什么阴谋呢?

杨坚一向老成持重,没有把握的事绝不轻易去干,于是坚决推辞说:“我杨坚何德何能,辅政的事怎么敢当?”

刘昉、郑译知道他这是欲迎还拒,赶紧又再劝说。但杨坚还是一直推辞,坚持说:“不敢当,不敢当!”

刘昉这下着急了,心想我们几个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让你辅政,你居然推来推去,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使用激将法了,于是对杨坚说:“这辅政大臣你要当就赶紧当,你要是再说不当,我刘昉就自己当了。”

这一招还真好使,杨坚见他们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估摸这事儿八成是真的。如果再继续推辞下去,恐怕这大好机会就真的要落到别人身上了,于是他半推半就,“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见杨坚允诺,刘昉、郑译长松了口气,赶紧带着他到皇帝寝宫去,名义是侍疾。就是说皇帝病了,召杨坚来侍奉。

然而几人来到“天台”,却发现宇文赟已经驾崩了。几人怕消息传出去会影响计划,于是严令封锁死讯,秘不发丧。随后刘昉、郑译等人商量草拟遗诏,打算让杨坚入总朝政、都督中外诸军事,也就是把国家的行政权、军事权都交给他。

当时在场的人对此大都没有异议,唯有颜之仪不同意,他的理由是:“皇帝没有指定让杨坚来辅政,你们这是矫诏,绝对不行!”

刘昉知道说服不了他,干脆自己来拟诏,然后署上姓名,其他御正也都跟着署名,只有颜之仪不肯署。刘昉又急又恼,威胁说你不签就弄死你。但颜之仪就是不肯屈服,并且厉声斥责说:“天元皇帝归天,小皇帝年幼,辅政这样的大事,应该由皇族成员来担当。如今赵王宇文招(宇文泰的第七子)年纪最大,辈分最高,他既是皇帝至亲,又有才德,符合大家的期望。你们备受朝廷恩惠,应当考虑尽忠报国才是,怎么能把天下的权柄授予他姓之人呢?我颜之仪大不了一死,绝不能欺骗先帝的在天之灵!”

颜之仪慷慨陈词,说得刘昉、郑译无地自容。二人虽然善使阴谋手段,但面对颜之仪这样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直臣,还真拿他没办法。最终刘昉只能找人模仿颜之仪的笔迹,代他签字,并加盖了天子印玺。

“遗诏”造好了,接下来就是发挥它作用的时候了。于是刘昉、郑译等人带着诏书跑到军营,宣称天元皇帝病危,下诏令所有军队听从随国公杨坚的调度。

各军将领见到“遗诏”,并没有提出异议,都表示服从命令。毕竟杨坚是皇后的父亲,由他辅政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至此杨坚掌握了京城内的兵权,但这还不够,京城外还有各藩王的势力,同样不容小觑,如果他们坚决反对杨坚辅政,以亲王名义起兵叛乱,那结果就很难预料了。所以必须想办法把诸王召入京城,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正好当时赵王宇文招的女儿被宇文赟封为千金公主,将要入突厥和亲,杨坚便以此为名,征召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

要做成这件事并不简单,需要皇帝的符和玺作为凭证,而这两样东西都在颜之仪手里。于是杨坚向颜之仪索要,不料颜之仪果断拒绝,义正词严地说:“这是天子的东西,你要它干什么?”

杨坚听言大怒,当即就要命人把他拉出去砍了。颜之仪真是条汉子,面对死亡竟然面不改色。杨坚其实也只是一时气恼,想吓唬他而已,颜之仪在民间威望很高,当然不能轻易杀害,为了防止他再阻挠自己,就把他贬为西边郡守,然后自己掌握符玺,征召五王入朝。

这件事办成之后,杨坚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决定公布宇文赟死讯,开启自己的辅政之路。但这时又来了一个问题,自己应该以什么身份来辅政呢?或者说应该给自己加封什么官职才合适?杨坚一时没有主意,而刘昉、郑译商量后建议他做大冢宰,并由郑译为大司马,刘昉为小冢宰,分管军权和行政权。

杨坚一听不大高兴,心说你俩野心不小,还想分我的权。要是真按照你们说的来,那我杨坚岂不成了你们的傀儡?

其实刘昉、郑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让杨坚在台前主持朝政,他们俩在幕后遥控指挥,等于说是三人共掌北周大权。这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

杨坚当然不会让他们分割自己的权力,但如果不这么安排,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想来想去,他决定向一个人请教。

这个人叫李德林,原是北齐人,以儒学闻名天下。当初宇文邕攻下邺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到李德林家中,宣慰他说:“我平齐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到了你啊!”由此可见李德林的学识威望之高。后来李德林随宇文邕来到长安,被委以重任。但宇文邕死后,他被宇文赟疏远,前途开始变得灰暗,因此有些郁郁不得志。

杨坚十分欣赏李德林,之前刚掌军权的时候就曾派人去拜访他,对他说:“朝廷令我总管军政大权,这么大的担子要是没有贤才辅佐,是不能成就大业的。我想让你和我一起干,你千万别推辞。”李德林听后非常高兴,爽快地答应了。现在杨坚果真遇到了麻烦,是时候让李德林发挥所长了。于是他把李德林召来,问他这事该怎么办。李德林说:“你应该做大丞相、假黄钺( yuè 、都督内外诸军事,不然的话难以压服众心。”

杨坚一听大喜,心说李德林果然高明,竟然想到把汉魏的官职移植过来。丞相自古以来就是百官之首,是总揽行政权的,再加上假黄钺的生杀大权、都督内外诸军事的最高军权,集三权于一身,岂不与皇帝无异了!

杨坚获得了满意的方案,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了。五月二十日,他正式为宇文赟发丧,然后让小皇帝宇文阐移居“天台”,尊奉天元大皇后杨丽华为皇太后,朱满月为帝太后,其他三后皆勒令出家。同时又下诏封汉王宇文赞(宇文邕的次子)为上柱国、右大丞相;杨坚则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并以原先宇文阐居住的正阳宫(东宫)为丞相府,令百官都听命于左丞相。

诏令是颁布了,但效果怎么样呢?文武大臣会乖乖听命于杨坚吗?事实上这些大臣也很纠结,一方面杨坚不是皇族,辅政的合法性不足;另一方面杨坚已经掌控了朝政和军队,不支持他就等于是叛乱。因此大多数人都在观望,既不明确支持,也不表示反对。

杨坚知道现在人心很乱,想投奔自己的有,想谋害自己的也有。为了避免步高澄、宇文护等人的后尘,他把老部下司武上士(中级武官,隶属大司武)卢贲调来身边做护卫,然后一面准备前往正阳宫丞相府就任,一面密令卢贲部署好禁兵随行,又派人把文武百官都召来,说道:“想要求取富贵的都跟我来!”

百官听言窃窃私语,然后纷纷开始站队,有上来追随杨坚的,也有想留在宫里的。这时卢贲率领禁兵赶到,将宫殿团团围住,他的意思很明确:要么追随丞相,要么追随阎王,你们选吧。

百官惊恐失色,觉得还是命更重要,于是都追随杨坚而去。

不久杨坚率众到了东宫,然而宫门外的卫士却拦着不许进,说什么东宫乃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丞相为何来此?

卢贲解释说皇帝有诏令,以东宫为丞相府,丞相现在来就任了。

卫士心里纳闷儿,哪有把东宫当丞相府的?这不是僭越吗?所以坚持不放行。

卢贲这下不高兴了,心说你们怎么这么不识时务?于是怒目呵斥他们。

卫士心中畏惧,这才让出道来。继而杨坚率众进入东宫,设立丞相府机构,以卢贲执掌丞相府宿卫,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李德林为府属。

这样一来,刘昉、郑译就成了杨坚这个大丞相的附属,统一受他管制,也就不可能再对他有任何威胁了。

杨坚高兴了,可刘昉、郑译却傻眼了,不是说好的联合创始人吗?怎么变成给杨坚打工了?当得知这是李德林出的主意时,他们心里恨得不行。但如今大家同在杨坚这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风急浪高的时刻,可不能窝里斗,不然船翻了大家都得玩儿完,所以他们有怒气也只能忍着。

至此,北周朝廷形成了杨坚和宇文赞共同辅政的局面。但宇文赞当时还不到二十岁,既少威望也无根基,虽有辅政之名,却不能行使权力,百官和军队都需听命于杨坚。之所以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了安抚人心,毕竟杨坚不是宇文家族的人,如果独自辅政,难免会使人不服气。现在把宇文赞这个皇叔抬出来,朝臣们心理上能过得去,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

杨坚想得怪周全,可宇文赞不这么想啊,他觉得自己是皇帝的亲叔叔,现在又封了大丞相,那就应该是辅政大臣,是要处理朝政的。所以他接到诏书后就住到了宫里,每天跟自己的小侄子宇文阐同帐而坐,接受百官朝拜。

对于宇文赞的这一做法,杨坚有些哭笑不得,这孩子是不是傻?给点儿颜色就想开染坊了?

其实宇文赞确实不怎么聪明,甚至还有些愚笨,要不然当初宇文邕也不会坚持不肯废掉宇文赟的太子之位了。宇文赟虽然荒淫,但至少脑子还算灵光,而宇文赞的智力就堪忧了。

不过傻归傻,宇文赞的皇叔身份毕竟在那摆着,影响力还是有的,他待在宫里对杨坚来说总归是个隐患,必须想办法把他弄出去。这事儿本身不难,难的是不能使用暴力,得让他乖乖自己走。杨坚知道自己不擅长这个,而刘昉最会干这种事,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刘昉的身上。

刘昉果然有办法,他知道宇文赞是出了名的好色,所以就使用美人计,把一个打扮娇艳的美女献给了他。

宇文赞哪能经得住这诱惑,本来智商就不高,现在直接归零了。趁着这个机会,刘昉忽悠他说:“大王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如今皇帝年幼,怎么能担大任?!只是现在先帝刚刚驾崩,人心还不稳定。你暂且先回到宅邸去,等事情安定后,我们再迎你入宫当天子,这是万全之计!”

宇文赞还真就信了,直接照他说的回了王府。他这一走,宫里就只剩下一个八岁的小皇帝,没有任何处理国事的能力,于是丞相府就取代皇宫,成为唯一可以发布政令的地方,也就等同于朝廷了。

杨坚顺利扫清了辅政的障碍,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培养亲信,壮大丞相府的势力,以便改天换日。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大量招揽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够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所以这时的杨坚开始忙着求贤了。

而他的妻子,独孤伽罗也没有闲着,她是杨坚最忠实的支持者,深知自己的丈夫既然踏上了这条路,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要么改朝换代,要么落得个和宇文护同样的下场,而她当然希望是前者。所以她积极鼓励并帮助杨坚,为他出谋划策、举荐可用之材。首先举荐来的,是一个名叫高颎( jiǒng )的人。

高颎,又名高敏,字昭玄,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生,渤海(今属河北)高氏人,与北齐皇室同宗。其父高宾原本在北齐为官,因遭人诬陷而投奔北周,被时任大司马的独孤信招为幕僚,并赐姓独孤,所以高颎又叫独孤颎。

基于这样一层关系,高颎经常往来独孤家。独孤伽罗对他自然不陌生,深知他聪敏有谋略,是能做大事的人,因此就推荐给了杨坚。

杨坚也听说过高颎的才名,早就想招入丞相府了,于是派人去拜访他,传达招揽之意。结果毫无悬念,高颎欣然应承,答复说:“我愿意受丞相驱使。即使丞相的大业没有成功,我也不怕灭族。”

意思是我高颎豁出命跟着你杨坚干了,你看着给个什么官吧。

对于这样的表态,杨坚非常满意,自然不会亏待他,于是任命他为相府司录,让他负责总录一府之事,地位仅次于长史和司马。

高颎对于这一职位也很满意,从此追随杨坚,成为杨坚最得力的助手。

随着各方人才的纷纷加入,丞相府的势力愈加强大,根基也愈加稳固。而这时赵、陈、越、代、滕五王接连奉诏到达长安,离开封地的他们就如同失去了牙齿的老虎,对杨坚已经构不成太大威胁,可以留着慢慢收拾。

这样宗室的问题也暂时得到了解决,接下来杨坚要面对的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总管了。这些人大多是北周的元老重臣,既有威望,又有实力,他们的态度将决定杨坚能否坐稳辅政大臣的位子。所以杨坚要做的就是先辨别哪些人支持自己,哪些人反对自己,然后把那些反对者清洗掉。 qRnT1emKNdu8te28fyn892uTbGEy2BlicJzf6bLJCI8bZDofB8MAajzmiYpjAR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