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译出身于荥阳郑氏,也是当时的士族子弟,与宇文家有姻亲关系,所以从小就生长在宇文泰身边,很得到他喜爱。长到一定年龄后被宇文泰送到了太学读书,然后就认识了比他小一岁的同学杨坚。
就人品而论,郑译实在是不怎么样,他早年做宇文赟的太子宫尹(辅佐太子的官)时,不仅不把宇文赟往好里带,反而怂恿他纵欲享乐,还天天讨好他说:“你啥时候当皇帝啊?”宇文赟感动得泪流满面,后来真当了皇帝,第一个回报的就是他,将他连升数级,委以重任。他不乘时做个贤臣、报效国家,反而鼓动宇文赟诛杀宇文宪、王轨等重臣,可以说没干过什么好事。
郑译人品不好,杨坚不是不知道,所以跟他走得并不近。但人品归人品,同学归同学,两人的情谊还是在的。而今郑译深受宇文赟宠信,在宇文赟面前说话最好使,杨坚自然就把出京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某天,两人在宫中的长巷里碰了面,杨坚见这里幽深僻静,四下无人,就悄悄对郑译说:“我早就想出京去镇守一方了,这你应该是清楚的。希望你能够帮我留心这样的机会。”
郑译是聪明人,他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同学不是凡人,日后必有大作为。现在老同学受皇帝猜忌,想出去避避风头,这时候如果帮他一把,将来他得志了必会报答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郑译答复说:“您德高望重,天下归心。我也指望将来托您福呢,对您托付的事怎么敢不尽心?我很快就向皇帝启奏。”
杨坚感激涕零,于是回去等候消息。
还别说,郑译这老同学确实够义气,对杨坚托付的事情非常上心,没过多久他就抓住机会把它给办成了。
当时,宇文赟想要征讨陈朝,并打算让郑译领兵,就把他召来说了这事。郑译乘机说:“我能力有限,请您任命一个元帅。”宇文赟问:“那你认为谁合适?”郑译回答说:“若要平定江南,没有贵戚大臣是不行的。我觉得可以让随国公杨坚去,让他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前线军事。”
宇文赟想了想,觉得留杨坚在朝廷里始终让人不放心,不如让他到前线去打仗,打赢了他功高震主,可以找理由杀他,打不赢更好说,直接问罪。
于是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四日,宇文赟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并命郑译从长安发兵,与杨坚相会于寿阳,共同讨伐陈朝。
接到这个任命,杨坚不禁松了口气,自己终于可以远离这个要命的皇帝女婿了。可真等他准备要走的时候,又开始犹豫了。两年前他才自亳州回到长安,好不容易混出了一点样子,现在又要离开。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回来的时候朝廷是什么样,万一皇帝驾崩,甚至是改朝换代了呢?
杨坚还真不是杞人忧天,他这么想是有缘由的。当初很多人都说杨坚相貌非常,杨坚也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就经常找一些相士给自己看相,来和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来二去,杨坚也不知是从来和等人那里学了些看相技巧,还是无师自通,反正他也学会了给人看相,虽然初学乍练,但基本常识还是懂的。他曾细心观察过宇文赟,觉得他是个短命相,恐怕活不长。所以前不久他跟一个心腹说:“天元皇帝实在没有积德,我看他那相貌应该不怎么长寿。加上他法令严苛,沉湎于声色,恐怕更活不长久。”
杨坚说得头头是道,可见还是会看人的,但可能是因为水平有限,他只能看出宇文赟命不长久,却不知道他具体什么时候死。他想万一自己离京后宇文赟归天了,那朝政将由谁来接管?肯定不是小皇帝宇文阐呢,他才只有八岁,必然是要有大臣来辅政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朝廷必将面临权力的重新分配,若届时自己不在京城,岂不是会错失很多机会?
所以,是走是留,杨坚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