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宣帝宇文赟

早在宇文赟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有大臣指出他不是当皇帝的料。当时王轨还拿这事儿劝宇文邕除掉杨坚。

起初宇文邕不大相信王轨等人的话,这是因为很多大臣为了讨好他,都称赞宇文赟聪明睿智,但后来发生的事让他看清了儿子的本质。

那是公元576年的二月,当时宇文邕准备讨伐吐谷浑(在今青海一带),命时为太子的宇文赟巡抚西北,并命王轨等人随行辅佐。宇文赟本就好淫乐,没有了宇文邕的监督,更是放纵起来,竟在军中跟自己的宠臣郑译、王端等人整日宴乐,不理军务。王轨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回京后就向宇文邕告了状。

宇文邕十分震惊,就命人查证,结果确如王轨所言。他勃然大怒,命人杖打宇文赟及郑译等人以示惩戒。

从此以后他对宇文赟管教十分严苛,一见他有过错就棍打鞭抽,甚至还威胁他说:“自古以来被废的太子还少吗?我难道不能立其他儿子?!”于是遣东宫官属记录他的言语动作,每月汇报。

面对这样一个严父,宇文赟既怕又恨,为了避免被废黜,他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在人前表现得规规矩矩,在人后仍然贪乐好淫。

宇文邕知道他不争气,但没办法,自己的其他儿子大都太年幼,如果改立太子,一旦自己有什么不测,将来幼子即位,难免被人操控甚至篡位。所以他只能严加管教宇文赟,在自己有生之年把他培养好。

宇文邕管教儿子的方式虽然粗暴,但也是因为爱子深切,希望他能成材。可惜宇文赟并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只记得自己经常被父亲责骂、鞭打甚至监视、威胁,所以他对父亲只有怨恨,巴不得他早死。

如今宇文邕真的死了,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够管束宇文赟了。宇文赟觉得自己就像是遇到大赦一样,心里激动得不行,面对父亲的遗体,他不仅没有一点儿悲伤的情绪,反而摸着自己身上的杖痕,大骂说:“死得太晚了!”

可叹宇文邕一世英名,死后竟然被亲生儿子这样对待。而且宇文赟骂父还不算,竟又跑到后宫,遍视父亲的妃子,见到喜欢的就逼迫临幸。这种荒唐行为简直是对宇文邕的莫大侮辱,他如果泉下有知,恐怕要气得活过来。

可能宇文赟真是怕宇文邕突然活过来,几天之后就把他埋了。要知道古代皇帝的丧期是很长的,很少有不到一个月就下葬的。而宇文赟不管这些,他只想早点服完丧,然后开始自由飞翔,纵情享乐!

好淫归好淫,但宇文赟并不傻,他知道自己年轻没有威望,又刚刚即位,皇权并不稳固。所以刚掌权他就对郑译、刘昉、于智等心腹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朝政,分割大臣的权力,然后又谋划除掉那些有可能威胁自己皇位的人,首当其冲者就是他的叔叔齐王宇文宪。

早在宇文邕当政时,宇文宪就已经是北周战功赫赫的名将了,他曾多次率军伐齐,与齐将斛律光、高长恭等互有胜负,可以说势均力敌。后来高纬自毁长城,北齐便再也没有人是宇文宪的对手了。所以在他的辅助下,宇文邕只用短短数月就攻灭了北齐。当时河北、河南等地的齐军听到“齐王”之名就望风而降,这也加快了北周统一北方的步伐。

但所谓功高震主,宇文宪自知功勋和威望太高,担心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在平齐之后就萌生了退隐的打算,后来宇文邕命他随军北伐突厥,他以患病为由推辞。宇文邕知道弟弟心里想什么,所以也就没有强求,临终时又在遗诏中明确禁止宇文赟滥杀皇族。

但宇文赟完全没有遵从遗诏的意思,他忌惮宇文宪威望高,担心自己驾驭不了,因此起了杀心。他先是假意授予宇文宪太师(皇帝的老师)之位,以此试探他。宇文宪已无心权位,所以坚辞不受。但宇文赟仍然不放心,派人把他召入皇宫,寻机给缢杀了。

事后宇文赟怕无法向群臣交代,就编造罪名说宇文宪谋反,并借机诛杀了与宇文宪亲近的许多大臣。

可怜宇文宪无辜被杀,与当初高长恭被害何其相似。说起来命运有时的确不公平,同样是一代枭雄,凭什么宇文泰的子孙各个人杰,而高欢的子孙却大多荒淫?不过,他们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短命,不管是自己作死还是被人所害,都活不过四十岁。这似乎也注定了他们的江山不能长久。

除掉了宇文宪,宇文赟还是不安心,又担心其他几个叔叔对自己皇权不利。虽然他们不像宇文宪那样功高震主,但都是自己的长辈,而且都有战功,留在京城始终是个威胁。

所以在不久之后,他又将仅存的五位叔叔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yōu)等分别安置到地方,让他们远离京城。

这一措施让宇文赟彻底坐稳了皇位,与此同时,北周宗室的力量也大为削弱,长安城里几乎没有能管事的宗室了。而宇文赟本人又好猜疑,不相信文武大臣,只愿重用与自己亲近或有血缘关系的人。面对朝中出现的职位空缺,他一方面用自己的心腹填补,另一方面选用一些外戚和年轻的宗室(兄弟、侄子)。于是他的岳父杨坚就被召回京城,封为上柱国、大司马。

时隔两年,杨坚终于回到了长安,与之前相比,他的身份、地位以及所面临的政治形势都已经大不相同了。如今他的女儿杨丽华已被封为皇后,他成了皇帝的岳父、北周的国丈,加上他大司马的官衔,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现在的杨坚就站在了北周政权的高处,高到可以伸手触及天子的衣裙,但也可能被天子一脚踹下去。之前宇文宪等人的死给他敲响了警钟,在权力面前,这位新天子是六亲不认的,他连自己的亲叔叔都能杀,何况是个没有血缘的岳父?所以杨坚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表现出对皇权有任何威胁,以免步宇文宪等人的后尘。

起初宇文赟对杨坚还算不错,给了他足够的尊重。不仅是对杨坚,宇文赟对待国事也很认真,在即位的第一年里,他虽然时常纵欲享乐,但也干了不少正事。

首先是平定了原北齐范阳王高绍义的叛乱。高绍义是高洋之子,于北齐灭亡后逃至突厥。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六月,宇文邕、宇文宪先后死去,高绍义以为天赐良机,率突厥兵南下占据了范阳(今河北涿州)。宇文赟听说后,派遣柱国宇文神举率兵征讨,不久就收复了范阳,平定了叛乱。

其次是讨伐陈朝,收复江北。此前陈朝趁北齐灭亡之际,出兵占领了江、淮的大片土地,当时宇文邕遣兵伐陈,收复了淮北。如今宇文赟任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再次率军伐陈,一举攻克了广陵(今江苏扬州),收复了所有原北齐的土地,彻底将陈人赶到了长江以南。

最后就是设立东京六府,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北周灭北齐后,在相州设立了六府(邺城所在地),用以统辖关东地区。宇文赟觉得相州距长安太远,不便于控制和巡幸,而且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自古以来都是洛阳,只是因为北魏以后洛阳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又处于东西交界,东魏才迁都邺城的。如今北方已经统一,是时候恢复洛阳的地位了。于是宇文赟下诏升洛阳为东京,与长安东、西并列,并重新建造洛阳宫,将相州六府移至洛阳,规定河阳、幽、相、豫、亳、青、徐七总管统一听命于六府。这一设置,为后来隋唐实行两京制奠定了基础。

宇文赟的这番作为,颇有他父亲宇文邕的遗风,像是个明君的苗子,至少比北齐那几个皇帝强得多。然而还不到一年,他这苗子就长残了,或者说现出了原形。总之他接下来干的几件事让人很失望。

第一件事是杀害郯国公王轨。

王轨是北周重臣,深受宇文邕的信任,说他深谋远虑、智勇兼备也不为过。早些年他就看出了宇文赟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多次劝宇文邕废太子,但没有被采纳。现在宇文赟当了皇帝,最嫉恨的就是他。

某天宇文赟指着脚上的鞭痕对宠臣郑译说:“我这伤痕咋来的?”

郑译回答说:“那还不都是因为乌执轨(王轨的鲜卑姓)。”然后又顺带把王轨劝宇文邕废太子的事说了一遍。

宇文赟一听恨得不行,遂不顾群臣的抗议,于北周建德八年(公元579年)二月将王轨杀害。

之前宇文赟杀宇文宪,还可以说是为了稳固皇权,不得已而为之。可如今他因私恨杀害王轨,这就不能不说是心胸狭隘、挟私报复了,因此群臣对他很失望。

第二件事是不听规谏,实行暴政。

宇文赟是在父亲的皮鞭下长大的,从小就嫉恨父亲,什么都想跟他对着干:宇文邕生前禁佛,宇文赟就恢复佛教;宇文邕制定的法律比较严苛,宇文赟就把它废除,实行更宽容的新律。

本来刑法宽容并不是什么坏事,但问题是宇文赟推行不久就后悔了,原因是总有大臣给他提建议,劝他勤于政事,不要沉湎于酒色。他不胜其烦,就想用威权震慑群臣。于是又重新颁布了更严苛的刑法,并密令左右心腹伺察群臣,但凡小有过失便施以重刑。

对此,群臣很失望,杨坚也觉得严刑峻法不合适,于是就劝谏宇文赟说:“法令严酷,不是教化约束臣民的好办法,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宇文赟完全听不进去,任杨坚怎么说都不肯改。

第三件事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按理说皇帝本就是天下最大,为什么还说宇文赟自大呢?这还真不是冤枉他,是有事实依据的。

也不知道宇文赟是怎么想的,反正他觉得皇帝这个称号不够大,而且当皇帝也不过瘾。怎么办呢?他又不能上天去当玉皇大帝,于是就传位给太子宇文阐,改元“大象”,自己做太上皇。

这样一来宇文赟成了皇帝的爹,确实是比皇帝还大,但他这个太上皇不是荣誉称号,是掌握实权的,而且也不称“太上皇”,而称“天元皇帝”(不久又改为“天元大皇帝”)。

为了表示他这个“天元皇帝”比一般的皇帝更高级,他对当时的礼仪制度作了一系列调整,比如:

一是不自称“朕”,而自称“天”,制诏改称“天制诏”,敕改为“天敕”,饮食用樽、珪等器物。

二是自比昊天上帝(老天爷),戴通天冠,加金附蝉,不许大臣戴金蝉、绶等。

三是住的地方改叫“天台”,群臣要来天台求见,必须斋戒三日,沐浴一日。

四是严刑峻法,谁不听话捶谁,以一百二十杖为最低标准,称为“天杖”。

五是所有称谓中不许出现“天”“高”“上”“大”等字。那要是姓高怎么办?改姓“姜”呗。那高祖怎么说?改称“长祖”呗(宇文邕的庙号就是高祖)。

既然上不了天,那就自己造个“天”,这可能是宇文赟的励志格言。

他光是“造天”还不够,还把穿的、戴的、用的都加倍。《周礼》规定:天子的冠冕有十二旒( liú ),但他觉得少,得加到二十四旒;皇帝出行一般驾四匹马拉的车,他也嫌少,得驾八匹;皇帝通常有一个皇后,他还觉得少,得有五个。

于是,他在天元大皇后杨丽华之外,又加封了四个皇后,称号反复变更,最后定为:天大皇后朱满月(宇文阐的生母)、天中大皇后陈月仪、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天右大皇后元乐尚。

光给自己加皇后还不过瘾,他又为七岁的小皇帝宇文阐娶了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的女儿,也称为皇后。所以这时候,北周政权一共有两个皇帝、六个皇后,搞得群臣一脸懵。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现在宇文赟的后宫“五虎”并立,互相争宠是免不了的。但宇文赟并不反感这种现象,他觉得女人们为他争风吃醋很有成就感,所以很乐意见到她们互相争吵。

但也不是所有后妃都喜欢争宠,至少杨丽华就很从容,她性格柔顺,待人和善,反而得到了其他四位皇后以及后宫中的九嫔、侍御们的喜爱和敬重。这下宇文赟不高兴了,心想别人都在争宠,就你这么淡定,岂不是让我很没面子!

他怎么看杨丽华怎么不顺眼,时常无缘无故地斥责她,甚至威胁说要给她定罪。他以为杨丽华会很害怕,向自己低头服软,不料杨丽华始终从容安详,没有丝毫屈服的意思。这让他更加愤怒,于是扬言要赐杨丽华死罪,令她自杀,并威胁说:“我一定要杀你全家!”

杨丽华听后仍然不服软,但她身边的侍女吓坏了,赶紧跑到随国公府,把事情告诉了杨坚。杨坚一听也很害怕,之前宇文赟搞出五个皇后,把他这个唯一国丈变成了第一国丈,他就已经很郁闷了,现在宇文赟又威胁要杀他女儿。难道杨家真要毁在宇文赟手中吗?这可怎么办呢?

正着急时,他的妻子独孤伽罗站出来了,对他说:“你在家待着不要动,我去救女儿!”说着就出门奔向皇宫。到了宫门前一头闯进去,然后伏地请罪,叩头流血,直言自己教女无方。

宇文赟本也无心杀杨丽华,一看自己岳母都来求情了,干脆就顺坡下驴,收回了命令。

但是杨家的危机并未就此解除,面对权势和威望越来越大的岳父杨坚,宇文赟逐渐有了危机感。早在他做太子时,就听说过杨坚“相貌非常”的传言,当时不以为意,但现在他自己当了皇帝,杨坚又当了国丈,这就不能不担心了。他设立五个皇后,一方面是为了凸显“天元大皇帝”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牵制杨丽华,削弱她正宫皇后的权力。在这五个皇后中,除了宇文阐生母朱满月之外,其他几人都是贵族出身,背后都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家族支撑,这无疑是在压制杨坚的地位和影响力。

但即使这样,宇文赟仍然不放心,于是他决定试探一下杨坚,如果他真有异心,那就格杀勿论。

就在独孤伽罗出宫后不久,宇文赟命人召杨坚入宫,并密令左右卫士说:“待会儿杨坚过来,你们看他如果脸色有异常,立刻就地格杀。”

过了一会儿,杨坚来了,他虽然心里紧张害怕,但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在宇文赟面前表现得从容自若,没有丝毫破绽。宇文赟见他没有异常,也就没有杀他。

杨坚成功躲过一劫,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宇文赟这人喜怒无常,虽然今天没杀他,但保不准明天、后天也不杀他。与其每天在京城战战兢兢,不如暂时到地方躲一躲。可是以他现在的身份,想要出京谈何容易?如果自己主动提出申请,那么一定会加重宇文赟的猜疑,他会想:你出去想干什么?造反吗?

所以杨坚只能通过其他人向宇文赟提出这事。这个人必须受宇文赟信任,说话要有分量。谁合适呢?

要不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杨坚的人际关系在关键时刻就派上了用场,他的一位老同学正是合适人选,这个人叫郑译。没错,就是跟宇文赟一起挨过宇文邕板子的郑译,也是宇文赟最亲信的臣子。 z11mR2weQklZiRrMxBGNuJJzTIsD0yo8ooZv6yPwIYSfY7w6im6vDwa527Qiuu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