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宇文邕的谋划

建德元年(公元572年)三月,这场决斗开始了,开始得悄无声息,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当时宇文护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晋国公府邸返回长安,宇文邕收到消息后,亲自在宫殿里迎接他,向他行家人之礼,表现得毕恭毕敬。宇文护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就与他一同去拜见叱奴(鲜卑姓)太后,也就是宇文邕的母亲。

两个人在路上走着,宇文邕对宇文护说:“太后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老是喜欢饮酒。以往我和兄弟们屡次劝谏,她都未曾采纳。如今兄长入朝,希望你能前去劝谏太后。”说着就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尚书》中的一篇,为周公所作的禁酒令)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

宇文护没有别的优点,就是为人特别孝顺,对待自己的母亲可以说是极尽孝道,也因此喜欢那些孝敬父母的人。他见宇文邕这般孝顺,处处为母亲着想,心里很高兴,就答应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宇文护同宇文邕来到叱奴太后所居住的宫殿,随行的侍卫都留在了外面,只有他们两人进入殿内向太后行礼问安。随后太后给宇文护赐座,准备和他聊聊家常、叙叙旧。这本是以往的惯例,宇文护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于是就坐了下来,至于宇文邕,则是恭敬地侍立在他身后。

宇文护平时飞扬跋扈惯了,完全不觉得让皇帝立在自己身后有什么不妥。他依照宇文邕的嘱托,取出《酒诰》对着太后朗读起来。刚读到一半时,身后的宇文邕突然举起手中玉珽(古代天子所持的玉笏)朝他头上猛地一击。宇文护猝不及防,登时跌倒在地,痛苦地挣扎着。宇文邕见他没有死,急忙令身边的宦官何泉用刀砍杀他,何泉平时就畏惧宇文护,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瑟瑟发抖,现在要去杀他,更是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

危急时刻,宫门内突然蹿出一人,正是宇文邕的同胞兄弟宇文直。宇文直原本是宇文护的亲信,后来因为作战不力而被免官,心里开始恨宇文护,于是就叛离了他,并且与宇文邕结盟,密谋诛杀宇文护。当时他就藏在门内,暗中观察着殿内的形势,见宇文护倒地,随即跳出来举刀砍他,终于将他杀死。事后宇文邕诛杀了宇文护的几个儿子及亲信,彻底铲除了宇文护的势力。

至此,掌控北周政权长达十五年的权臣宇文护倒台,周武帝宇文邕亲自掌握了军政大权。这是北周历史上的大事,也对杨坚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之后,权臣与皇帝争权的政治乱象不复存在,一切都步入正轨,杨坚终于不用再受宇文护的压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宇文邕的怀抱了。

但问题是,宇文邕会重用他吗?

于情于理,宇文邕都不能亏待杨坚。首先,杨坚的个人能力突出,被公认为青年一代的才俊,必能成为国家栋梁;其次,杨坚政治立场坚定,多次拒绝过宇文护的拉拢,是个难得的忠臣;最后,杨坚作为杨忠之子、独孤信的女婿,身后有两个关陇大家族的势力,是羽翼还未丰满的宇文邕必须要团结的对象。

基于这些原因,宇文邕对杨坚尤为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宇文邕下诏命皇太子宇文赟(yūn)迎娶杨坚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宇文赟时年十六岁,杨丽华十三岁,都刚好到结婚的年纪。今天来看,他们的这场婚姻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当然也改变了杨家的命运,从此杨坚多了一重身份——皇亲国戚。

杨坚成为皇帝亲家后,身份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自此他逐渐进入权力中心,成为北周政坛的风云人物。

但俗话说树大招风,如今的杨坚就是一棵大树,而且是长相奇特的树。在与皇帝结亲之后,他的麻烦也随之而来,朝廷里不断有人说他相貌非常,将来会怎么样。这些言论绝不是夸赞杨坚,而是把他往火坑里推。

有一次,齐王宇文宪(宇文泰的第五子)对宇文邕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同寻常,这个人恐怕不会一直安分地做臣子,陛下你应该早点把他除掉。”

宇文邕听了心头一紧,宇文宪是他亲弟,这话不得不重视。于是他找来当时的相士来和,向他询问杨坚的命数。这位来和是位专家级相面大师,不仅善于看相,而且还著书立说,把自己相面的理论方法编成了一本书,叫《相经》。这样一个人物,自然就成了权贵们争相结交的对象,当时北周有身份地位的人几乎都请他看过相。这点宇文邕十分清楚,所以他见到来和后,直接就问:“朝中大臣你都认识,你觉得随国公这人怎么样?”

来和还真就给杨坚看过相,当初杨坚因父亲去世,对前途有些迷茫,虽然很多人都说他相貌奇特,将来必有大作为,但那些人毕竟都是非专业的,不完全可信。于是他就登门去拜访了来和,想听听专家的意见。结果来和说:“你的眼睛像启明星一样,没有什么是照不到的,所以你将来会拥有天下。”当时杨坚听了精神一振,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如今面对同样的问题,来和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他对宇文邕说:“随国公是个守节的忠臣,可以镇守一方。如果让他当个将军,他必能攻无不克。”

宇文邕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一下子就放了心,于是又召见宇文宪说:“普六茹坚不过是个将才,不用担心。”宇文宪听说是来和说的,也就无话可说了。但事情并不算完,没过多久,内史王轨又对宇文邕说:“皇太子不是能承担社稷大任的料,普六茹坚有反相。”

言下之意是杨坚将来会篡夺宇文赟的皇位。宇文邕听了很不高兴,对他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能怎么办?”意思就是全由天命了。他虽然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有所担忧,就又召来和问道:“有人说随国公有反相,你怎么看?”

来和回答说:“随国公是节臣,并无异相。”

宇文邕这才彻底放心,也就没有为难杨坚。但杨坚听说这些事儿后却非常害怕,他知道皇帝虽然暂时打消了疑心,但难保日后不会再生疑,说不定哪天就派人送来一杯毒酒。为免招杀身之祸,他自此处处小心谨慎,极力掩藏锋芒。直到一年多后,他迎来人生另一件大事——从军伐齐。

北魏灭亡以后,北方已经分裂了四十多年,北周跟北齐(包括东魏、西魏)长期敌对,互相之间打了大小不下几百场仗,由于东强西弱,北周并没有真正占得什么便宜。如今宇文邕才亲政不久,就要出兵攻打北齐,他哪来的雄心和胆略呢?

事实上,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这从他成功诛杀宇文护就能窥见一二。而且他在亲政之后连续做了三件大事,使北周的面貌焕然一新,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北齐抗衡。是哪三件事呢?

第一,加强集权。宇文邕早就意识到大冢宰权力过大,在诛杀了宇文护后,就下诏规定六府不必听命于大冢宰,以此分化大冢宰的权力,使之成为虚职。同时又改诸军军士为侍官,表示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从而加强了皇权。

第二,改革府兵制。西魏至北周初的府兵都是鲜卑人,汉人是没有当兵资格的,而鲜卑人口有限,无法满足更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于是宇文邕取消兵源的民族限制,规定境内一切男丁都可以从军,并且当兵者可以终身免除租调和徭役,其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如此一来,汉人纷纷投军,北周的军力得到大幅提升。

第三,抑制佛道。之前说过,南北朝是中国佛教最兴盛的时期,其实这不难理解,越是在乱世中,佛、道等宗教越是容易得到发展,因为出家可以躲避沉重的兵役徭役,还能得到安身的场所和精神的寄托。而南北朝的乱世持续了数百年,给了佛教极大的发展空间。当时南朝、北朝遍地佛寺,僧众有数百万之多。根据杨衒之(也作: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的记载,北魏末年的洛阳就有佛寺七十余座,著名的少林寺就是孝文帝时期建造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由此不难想象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之盛。

但是如果信佛的人太多,就会给国家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国家直接掌控的人口减少,继而兵源及服役者减少;其次寺院掌握大量土地田产,而且不上缴赋税,与国争利;最后僧徒良莠不齐,容易聚众生事,严重时会威胁到国家统治。

基于这些原因,宇文邕决心大力禁佛。他不顾群臣反对,冒着死后下地狱的风险颁布诏令,规定:“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为民。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诏令下达后,北周境内的佛寺纷纷被拆毁,僧人、道士也都被勒令还俗。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建德毁佛”或“周武帝灭佛”。

这三件事情完成之后,宇文邕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与北齐一战。但战争是敌我双方的事,它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力量,也要看敌人的强弱。那么如今的北齐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3lKa1MJm0IOoGzyvaJgO7bGd01eNFwzaJ6+9v7qfXZnRE7Zxnl51PejHOHE/db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