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广的打算

杨广已经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他是杨坚次子,也是除了杨勇之外,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

换句话说,他是隋朝皇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如果第一顺位继承人杨勇出了什么问题,那继承皇位的应该就是他了。

处于这样一种地位,杨广对皇位不可能没有想法。

以前杨勇地位稳固,杨广也就只能想想,但现在杨勇逐渐失宠,太子之位开始动摇。杨广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但光有机会还不够,还得有挑战杨勇的资本才行。要知道废立储君是国之大事,不是说太子失宠就一定会被废,就像当初的周宣帝宇文赟,同样不争气,不被父亲喜欢,但最后不还是继承了皇位吗?就是因为他的弟弟们更不争气,或者年龄太小,没有挑战他的资本。

那杨广的资本可否威胁到他的哥哥——太子杨勇呢?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杨广只比杨勇小两岁,早就已经成年,如果即位,完全有能力掌控朝政,不必担心大权旁落。

其次从个人能力上来说,杨广这些年南征北战,平过南朝,打过突厥,经历过各种磨难,政治和军事素质都过硬,也没什么问题。

最后从德行上来说。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杨勇正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而被父母嫌弃,如果杨广也和他一样生活奢侈、宠爱姬妾,那即使他其他方面表现得再好,恐怕也难以获得杨坚和独孤皇后的认可。

所以这就涉及一个重大问题:杨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倒不是说缺少记载,而是这些记载不完全可信,因为包括《隋书》在内的主要文献都是唐人所作,难免有失实的地方,尤其是在杨广个人品德方面。

但是我们又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以史料为基础,加上一些逻辑分析,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杨广。

首先杨广是一个有才之人。《隋书》等文献称他“美姿仪,少敏慧”“好学,善属文”,就是说他长相俊美,打小聪明好学,擅长诗文。

这点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我们联系他此前的人生经历,就能明白他为什么好学并且有才。

我们说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重心在江南,到隋朝前期依然如此,而杨广虽然是个地道的北方人,但他的妻子却是一位南方姑娘,并且还是名门闺秀。兰陵萧氏既是曾经的南朝皇族,又是当时的顶级门阀,其家族成员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萧妃的祖父昭明太子萧统(梁武帝的长子)就是一位文学家,组织编写了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对后世影响深远,曾长期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在萧妃的影响下,杨广对江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又长期镇守扬州,接触到大量江南名士,受到江南文化熏陶。综合这些因素,他具有诗文之才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杨广绝对算得上是隋朝为数不多的一位诗人,甚至可以称第一。他流传下来的诗词虽然不多,但不乏精品,比如下面这首: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这首诗优美灵动,在诗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隋朝,应该算得上是难得的佳作了,而且此诗流传千古,对唐诗宋词元曲名家的创作影响深远。北宋词人秦少游《满庭芳·山抹微云》中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化用了这首诗,被同时代的另一词人晁补之评价为“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就算不识字,也知道是好句。能写出这种诗的人,说是才子也不为过。

但是有才不等于有德,杨广的德行究竟怎样呢?

据史书记载,杨广艰苦朴素、谦逊仁孝、不好声色、对妻子专一……总之是好得不能再好。

然而,这一切可能都是他伪装出来的。

按照史书的说法,杨广为了取代杨勇的太子之位,拼命在父母面前演戏,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勤俭自律的好少年。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是,但也不全是。

首先说他是否真的好色。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杨广就是个荒淫好色之徒,但事实上这可能仅仅是他晚年的情况,在早年,他身边的妃嫔姬妾数量非常有限,多数时候可能是“唯与萧妃居处”(只和萧妃住在一起)。虽然他这么做有包装自己、取悦独孤皇后的嫌疑,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子女非常少,可考的只有六人,且大多为萧妃所生。

如果他真的非常好色,怎么会只有几个子女?史书又说他“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也就是说他故意不去抚育姬妾所生的子女,来表示只钟爱萧妃一人。这种情况或许存在,但并不普遍,因为从萧妃一生的经历来看,杨广确实非常宠爱她,也包括她的子女。

然后说他是否真的俭朴。纵观杨广的一生,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和杨坚完全不同,绝不是一个俭朴之人。但他很会掩饰自己,与喜好奢侈且率真任情的杨勇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史书记载,杨坚夫妇曾多次驾临晋王府,每次他们来时,杨广都会提前做一番准备。比如把府里的美女藏起来,只留下一些又老又丑的,给她们穿上粗制衣服,在身边服侍;命人把室内的精美屏帐都改为朴素的幔帐,来证明自己俭朴;最绝的是故意把乐器弄坏,刻意保留上面的尘埃,表示自己不好声色。

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恐怕多半是真的。因为当初杨广镇守并州时,就曾因私造池台假山被行台右仆射王韶教育了一番,可见他并不是一个俭朴的人,现在为了取悦父母而做一些掩饰是有可能的。还有,古代诗歌和音乐不分家,杨广既然喜欢文学,又擅长作诗,怎么可能不爱音乐?

所以说,他的俭朴多半是伪装出来的。但这不代表他就非常荒淫奢侈,只是说他没有那么俭朴,或许与杨勇、杨俊差不多。

最后说他是否真的仁孝。历史上的杨广给人的印象是残暴不仁,但那只是隋炀帝杨广,而不是晋王杨广。早年的杨广非但不残暴,而且有仁爱之名。据《隋书》等文献记载,有一次他率麾下将士观看打猎,中途遭遇大雨,左右侍从准备为他披上雨衣,而他却拒绝说:“士卒都在淋雨,我岂能独自穿上雨衣。”于是命人将雨衣拿去,甘愿被雨淋湿。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从中不难看出,杨广是有仁爱之心的,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当然了,这也有可能是他为了博取美名、笼络人心而刻意为之,并非他的本性。

在孝这方面,杨广做得也不错。作为藩王,他常年驻守在外,通常每年只回京一次。每次回来时,杨坚和独孤皇后都会频繁派人去晋王府,而不管来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和萧妃亲自出门迎接,并热情招待,赠送厚礼。如果来人是独孤皇后的婢女,萧妃还常常和她同寝共食,一点儿王妃的架子也没有。等到准备离京时,他又专门向母亲告别,每次都哭得稀里哗啦,似有百般不舍。

由此看来,杨广对父母恭敬孝顺,是个绝对的孝子。但他的这些行为不免有些做作,恐怕伪装的成分比较多,目的当然也是博取父母的欢心。

所以总的来说,杨广是一个极其聪明并且心机很重的人,他善于伪装,极力把自己打造成父母喜欢的样子。至于他所表现出来的孝悌恭俭等优秀品德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伪装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而杨广这一伪装就是十几年,他下这么大功夫,就是要积攒资本,等待机会,以便有朝一日能取代太子杨勇。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杨广当然不会放过,他要准备夺储了。

这将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什么骨肉亲情、兄弟之义,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以杨广的性格,他必然要不择手段,不会念及任何亲情。

所以他的斗争就从利用母亲独孤皇后开始。

在元珍死后不久,杨广借朝见之机来到京城,在即将返回扬州时,他又照例去拜别独孤皇后,并发挥自己演戏的特长,摆出一副依依不舍的姿态,趴在地上泪流不止。独孤皇后被他感染,也跟着流泪。杨广见状,哭得更起劲了,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独孤皇后不禁奇怪,这孩子今天是咋的了,又不是以后见不着面了,怎么会哭得这么厉害,是不是有什么事?

她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开口询问。

杨广这才止住哭声,对母亲说道:“臣生性愚笨,见识低下,平时很注意维护兄弟间的情义,但却不知道哪里得罪了太子,使得他对我怀有怒意,总想谋害我。臣恐怕这一去,他会在背后进谗言,或者派人对我下毒,因此非常忧虑,害怕遭到杀身之祸!”

这话有点贼喊捉贼的意思,放到以前,独孤皇后未必会信,但现在她正因元珍之死而怨恨杨勇,已经丧失了判断力,尤其是听到“下毒”二字,顿时怒上心头,愤然说:“ 地伐越来越不像话了,我好心好意为他娶了元氏女,他竟然不以夫妇之礼待她,反而专宠阿云,生下了一堆猪狗一样的儿子。先前元氏被毒害而死,我没有办法追究到底,怎么他现在又想这么害你了!我活着尚且如此,一旦我死了,他还不把你们几个兄弟当鱼肉吗?我每次想起东宫竟然没有嫡出的子嗣就愤愤难平,试想皇帝千秋万岁之后,你们兄弟就要向阿云的儿子俯首称臣,这是多么痛苦啊!”

杨广听完,又跪在地上呜咽不止。独孤皇后也悲伤得不能自已,自此下决心要废掉杨勇。

杨广的目的达到了。他这一番表演,就是要让独孤皇后对杨勇彻底失望,然后通过她来影响杨坚,进而把杨勇从太子位置上拉下来。

不过太子废立毕竟是国家大事,虽然独孤皇后对杨坚的影响力很强,但杨坚也不可能完全听从她的意见而不顾群臣的态度。所以接下来,杨广开始了他夺储计划的第二步:拉拢大臣。

杨广曾率军平陈,与许多大臣都有往来。其中不乏关系密切者,比如褒国公宇文述。

自从隋朝建立,姓宇文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宇文恺家族算一个,剩下的就是宇文述家族了。不过宇文述本不姓宇文,他祖先是宇文氏的奴仆,姓破野头,后来随了主人姓。这也是为什么他家没有被杨坚诛灭的原因。

宇文述生于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是名将宇文盛(非越王宇文盛)之子。凭借这一点,他少年入仕,不断晋升,北周末年参与平定尉迟迥叛乱,开皇九年又随杨广平陈。正是在这次战争中,年轻的杨广与宇文述建立了联系。

如今杨广准备夺储,正是需要大臣支持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拉拢宇文述,便举荐他出任寿州总管。

寿州即今安徽寿县,与扬州相去不远,受扬州总管府节制,所以宇文述实际上成了杨广的下属。

这样一来,二人关系更加密切。一段时间后,杨广觉得宇文述已经可以完全信任,于是向他表明了夺储的意愿,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宇文述当即表示支持,他告诉杨广,太子废立是国家大事,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取得右仆射杨素的支持,只有他才能使皇帝改立太子。

杨广觉得很有道理,杨素是目前朝中二号人物,权势和地位仅次于高颎,如果能获得他的支持,那么夺储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是杨素何其精明,这种冒风险的事,他愿意参与吗?

宇文述知道杨广的疑虑,拍着胸脯说:“杨素一向听他弟弟杨约的话。我与杨约颇有交情,愿意入京与他相见,共图大事。”

杨广听罢大喜,于是命他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入京,寻机结交杨素、杨约兄弟。 N/Ookj4uI0Fo976++C4j22GBwT8Jm80yIr5Uu8rjiRR/TsIJw/e3LylxE9x+Gb4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