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勇的麻烦

杨勇,字 xiàn )地伐,杨坚与独孤伽罗的长子。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杨勇的生年,这与他凄惨的结局有关。不过根据他的姐姐杨丽华和二弟杨广的生年推断,他应该生于公元562年至568年。另外,杨广、杨俊等结婚时都是十四岁左右,杨勇应该也差不多,史书记载他结婚时杨坚正担任北周丞相,也就是公元580年,所以他应该生于公元567年左右。

如果这个推断不错的话,那么杨坚的五个儿子正好都前后相差两岁,也就是说在公元567年至575年的这段时间里,杨坚与独孤伽罗隔一年生一个儿子,一共生了五个。如此恩爱,难怪杨坚会引以为傲。

因为是嫡长子,所以杨勇一早就被确立为杨坚的继承人,他的身份地位也随着杨坚的步步高升而不断提升,直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

作为储君、未来的皇帝,杨勇担负着延续隋朝江山的重任,所以杨坚对他寄予了厚望。为了培养他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杨坚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政治训练,比如令他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在自己出巡时留守京城,等等。

因此整个开皇年间,杨勇几乎一直待在大兴,没怎么出过门,也没什么表现机会。这与杨广、杨俊等镇守一方并经常领兵征战、建立军功的王爷们有很大不同,也使得杨勇看起来有点儿缺少存在感。

不过杨勇这些年也并非全无作为,他在治国方面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下面这件事。

开皇初年,杨坚因关东地区人口流散严重,担心影响社会稳定,便想将流民迁到北方,充实边塞人口。当时杨勇上书劝谏说:“恋土怀旧,是人之常情,关东人流散,大概是迫不得已。北齐末年,皇帝昏庸,百姓生活困苦,等到北周讨平关东,又进行严酷统治,百姓更不堪忍受,因此出现逃亡现象。并非他们不想待在家里,愿意流散在外。如果假以时日,使他们沐浴我大隋朝的皇风,那么流散的人自然会回到家乡。至于突厥犯边,只需要令北境严加防卫即可,何须迁移人口,扰乱百姓呢?”

杨坚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几年后流民果然变少,关东地区安定如初。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杨勇的为人还是很不错的,有成为仁君的潜质。实际上他生性宽仁和厚,又自幼好学,喜欢文学艺术,擅长诗词歌赋,具有文人气质和文治精神。这样的人如果当了皇帝,或许不会有太大作为,但应该会是一个仁义爱民的守成之君。

然而,杨坚却不这么认为。

杨坚的刻薄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他对儿子极其严苛,要求他们必须像自己一样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尤其是太子杨勇还担负着延续隋朝江山的重任,更要勤俭自律,有一丁点儿的缺点和过错都不行。

但杨勇偏偏不是一个俭朴的人,他喜好奢华,并且率直任性,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就逐渐引起了杨坚的不满。

有一次,杨勇用金银装饰了一件铠甲,并毫无顾忌地在人前展示。杨坚见后很不高兴,生怕他染上奢侈的恶习,便对他进行了一番道德教育。

杨坚先是摆事实、讲道理,说历代帝王,从来没有喜好奢华却还能江山长久的,你杨勇身为储君,如果不能上称帝心,下合人意,将来怎么担负守卫江山社稷的重任,成为万民的典范呢?

然后他又拿自己举例:“你看看我。发达之前就节俭,到现在依然如此,很多旧衣服都舍不得扔,时常拿出来瞅两眼,就是为了警诫自己不要忘本!”说完这些话,他赐给了杨勇一把自己以前用过的刀子,以及一盒酱菜。

这有什么用意呢?

原来当初杨坚在北周担任上士时,经常用小刀插酱菜吃,生活非常俭朴。所以杨坚以此来警示他,希望他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不要为物欲所迷。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也是皇帝对臣子的严正警告。

但可惜的是,杨勇并没有听进去,依旧生活奢靡,不加节制。

这也难怪,他十几岁就当上了太子,身边一堆人伺候着,从来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早就自由散漫惯了,现在突然让他去过苦日子,他哪能做得到?

所以杨坚不高兴,对他就有意见。

不过,这还不是杨坚最不满他的地方。

当年冬至,中央和各地方官吏依惯例至大兴宫朝见天子,之后又在太常寺的召集下,至东宫拜见太子。

当时杨勇才当太子没有多久,对皇家的礼仪制度并不是很了解,见百官来参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便穿上礼服,派出乐队,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朝贺。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举动,触犯了杨坚的禁忌。

这个禁忌叫作皇权。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皇帝和太子一直是一对矛盾体。他们既是父子,又是君臣,彼此间既有亲情,又有权力斗争,关系非常微妙。做皇帝的,当然希望太子能够出类拔萃,将来好接自己的班,但他们又怕太子权势过大,威胁到皇权。

所以太子是最难当的,不争气可能被废,太过锋芒毕露又可能直接被杀,只有在表现合格的同时,将自身权力严格置于皇权之下,保证皇权的威严性,才有可能保住太子之位。

可是杨勇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接受百官朝拜,就等于和皇帝享有了同等礼仪,这已经触碰到了权力的红线。虽然是百官主动来的,但他们敢来,你真就敢接受吗?而且还大张旗鼓,有模有样,这不是挑战皇权吗?这是防范心过重的杨坚所不能容忍的呀。

所以杨坚听说后非常生气,质问大臣们说:“文武百官在冬至朝见太子,这是哪门子的礼仪?”

时任太常寺少卿的辛亶解释说:“这是前朝的惯例,历代都这样。而且百官见太子称‘贺’,不得称‘朝’,与朝见天子是有区别的。”

杨坚并未接受这套说辞,愤愤道:“如果是节日拜贺,只需三到十几人,各自自愿去,为什么会所有人聚到一起?而且太子还穿着礼服,设乐接见,这恐怕不合适吧?”

听到这里,辛亶已经明白了皇帝盛怒的原因,这不是合不合礼的问题,而是太子东宫的问题。

辛亶非常惶恐,不敢辩解下去了。

于是杨坚下诏规定:“礼仪有差,君臣有别。太子虽然地位尊崇,但也是臣子。而内外官员冬至朝贺天子,是自古的礼仪,而于朝见天子之后再上东宫见太子,则是不合礼仪的,应该杜绝。”

这道诏令不像是针对杨勇本身,更像是针对“太子”这个身份的。

但不管怎么说,因为这件事,杨勇在父亲心目中的形象进一步崩塌。从此以后,杨坚对他越来越刻薄。

这种刻薄体现在方方面面,就比如下面这件事。

当时隋朝的东宫设有左右宗卫率等武官,分别掌管一定数量的卫队,负责东宫的警卫工作。而杨坚却下令从宗卫侍官中选取优秀者,到皇宫担任侍卫。

表面上看这是要加强皇宫警卫,实际上却是要削弱东宫的军事力量。

高颎认为这样做不合适,上奏说如果把优秀的侍卫都选走了,恐怕东宫守卫太差,建议留点好的给太子。

杨坚听后脸色大变,认为高颎有意帮杨勇说话。因为高颎的小儿子高表仁娶了杨勇的女儿,两人是亲家。

于是他斥责高颎说:“我经常出行,侍卫必须得雄健。而太子在东宫修身养性,足不出户,要那么强的侍卫干什么?”

杨坚的态度非常坚决,语气也很严厉,高颎没法再往下接,只能奉命。于是东宫精锐侍卫都被调到了皇宫。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杨坚已经不信任杨勇,开始对他进行打击了。更糟糕的是,杨勇不仅不得父亲喜欢,还得罪了强悍的母亲。

这就要说到杨勇的另一个问题了:好色。

杨勇身边有许多姬妾,这本来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毕竟他是一国储君,担负着为隋朝皇室传宗接代的重任,多几个姬妾也很正常。可是他偏偏有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母亲,在她的眼里,这就是过错。

在杨勇的众多姬妾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一位云氏女,封号昭训,在东宫的地位仅次于太子妃。但这位云昭训的出身却不怎么样,她的父亲云定兴是个下级官吏,因为有巧思,擅长做奇服异器,故而受到杨勇的宠信。

后来在云定兴的撮合下,年少的杨勇在宫外认识了活泼可人的云氏,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不久就生下了长子杨俨。后来云氏进入东宫,又一连生了两个儿子,受到杨勇的极高待遇。

相比之下,太子妃元氏的命运就有些悲惨了。元氏本名元珍,乃是北魏宗室元孝矩之女,出身高贵,性情刚毅,端庄大方,是一位正宗的大家闺秀,很合独孤皇后的脾气。所以独孤皇后选她做了儿媳妇儿,盼望着她和杨勇能像自己和杨坚一样恩爱和睦,彼此忠贞。

可是杨勇却辜负了母亲的一番好意,结婚不久就把元珍晾到了一边,整天和他的那些姬妾打得火热。更过分的是,他和元珍结婚十几年,竟然没有生过一个孩子。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同过房。

如果没有,那杨勇就太不负责任了,作为一个男人,这无疑是对妻子最大的伤害,跟让她守活寡没什么分别。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杨俊的王妃崔氏,同样出身名门,同样不得丈夫宠爱。不同的是,崔氏还有儿子可以疼爱,而元珍却没有任何寄托。

虽然备受冷落,但元珍并没有大哭大闹,更没有想过去报复丈夫,而是把泪水咽进肚里,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元珍可以忍受,独孤皇后却看不下去了。她是一夫一妻制的坚定拥护者,最痛恨男人冷落妻子、宠溺妾室,一经发现,必定严打,就算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能例外。何况元氏还是她亲自为杨勇挑选的妻子,是她认定的好儿媳,将来要母仪天下的。结果杨勇却不知疼惜,反而去宠爱一个出身低贱的妾室。往轻了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往重了说这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独孤皇后对杨勇很不满。

但好在,她和杨坚都非常喜爱云昭训的儿子杨俨,甚至还把他接到宫里亲自抚养。这也难怪,杨俨是他们的长孙,祖孙隔辈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她和杨勇以及云昭训的矛盾。

然而这种暂时的和谐局面在开皇十一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

当年正月某一天,常年受丈夫冷落的元珍忧郁成疾,两天后便病重而死。

由于死得太过突然,加上元珍一直不得杨勇喜欢,独孤皇后就起了疑心,怀疑元珍并非病亡,而是死于非命。

因此她把杨勇叫来,严厉责备了他。杨勇满脸委屈,赶忙辩解说:“元珍是得心病而死,跟我有什么关系?”

独孤皇后不肯相信,怒斥道:“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得心病?我听说阿珍之前没有病症,身体一直很健康,这才两天工夫,人就没了,世上哪有这样的疾病?分明是你下毒害死了她!”

杨勇大感冤枉,回怼道:“谁说她以前没病?她一直都有心病。是不是元孝矩说的,我一定要杀了他!”

独孤皇后听言震怒,对儿子失望透顶,但她并没有证据证明是杨勇害死了元珍,无法追究他的责任,训斥之后也就不了了之。

可偏偏这时候,杨勇又干了一件蠢事,彻底把母亲得罪了。在元珍死后,他命云昭训接替她主持家事,使云氏成了事实上的太子妃。

这么一来,云昭训就在客观上成了元珍之死的最大受益者。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如果元珍是被人所害,那云昭训就是第一嫌疑人。

所以独孤皇后的疑心更重了,她不禁想:元珍才刚死不久,杨勇就这么迫不及待地让云昭训接管家事,还说不是他们合谋毒死了元珍?

独孤皇后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心里愈加愤愤难平,于是派人秘密监视杨勇,伺机收集他的过错,想以此惩罚他。

被自己的母亲这般对待,杨勇也是够悲催的。如今的他是父不疼、母不爱,太子之位已经岌岌可危。

但对他来说,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更要命的是,有一个人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和父母之间的裂痕,并且打算加以利用,把他赶下太子之位。

这个人正是他的亲弟弟:晋王杨广。 jxzUf3+vbQ7w+Q8cJc1It93QkqK+ekbksQYELI0X2imTWLvWJZCQpXkFF4h6ti7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