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坚的问题

杨坚早年主张律法宽松,为此出台了《开皇律》,改变了北周以来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但到开皇后期,《开皇律》逐渐遭到破坏,原因就是杨坚不再坚持律法宽松,反而经常私定严刑峻法,凭自己喜怒办事。

开皇年间天下太平,但各地盗贼却不少。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杨坚针对严重的偷盗现象颁布了一项法令:凡是偷盗一文钱以上者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皆处死。

偷盗一文钱就要斩首示众,并且暴尸街头;三人合偷盗一只瓜,一并处以死刑。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苛的法律了,尤其是偷瓜这一项,实在太过分,很不合人情。本来行人路途中口渴,见到田间有瓜,顺手摘一个来吃,也算不上什么大错,被抓后赔点钱、道个歉就是了。但这项法令一出,行人都不敢上路了,生怕被当成偷瓜贼。

于是人心惶惶,百姓惊悚不安,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些人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这样苛刻的法令,竟不惜铤而走险,公然劫持了执法官吏,向其申诉说:“你莫怕,我们不是为了求财,而是为了冤死之人。请你为我们上奏皇帝:自古制定法律,从来没有偷一文钱就判死罪的。”说完又威胁道:“如果你没有为我们上奏,我们还会再来,到时候就不会对你这么客气了。”

执法官吏不敢不听,便将他们的话上报给了朝廷。

杨坚知道后非常震惊,终于意识到这项法令太过严苛,已经严重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范围。为了避免激起民变,这才下令将它废除。

此事件并非个例,杨坚自此待人愈加刻薄,破坏法制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还是在开皇十七年,当时杨坚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分量不足的恶钱在市场上流通。这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历代统治者都是这么做的,可问题是杨坚对犯案人员的处置太重,严重违反了法律。

比如某一次,有两人在市场上用劣质钱兑换好钱,被执法的发现,送交官府处置。杨坚听说后大怒,竟命令将这二人斩首。

大理寺少卿赵绰认为处罚过重,进谏说:“这二人按律应当处以杖刑,杀了是不符合法律的。”

杨坚不肯听,怒道:“不关你的事!”

赵绰据理力争道:“陛下不以臣愚昧无知,命臣掌管司法部门,如今陛下想要非法杀人,怎么不关臣事?”

杨坚自知理亏,但仍不肯放弃杀人念头,为了劝退赵绰,他打了个比喻说:“人撼大树,如果树木不动,就应该知难而退了。”

这个比喻的意思很明显:“我现在就是一棵大树,你是动摇不了我的,不用再劝了。”

赵绰明白皇帝的意思,顺着他的话说:“臣希望自己的一片忠心能够感动苍天,何况是摇动树木。”

杨坚见他不肯退缩,又打了个比喻说:“喝汤的时候,如果汤太热就要放在一边。天子之威,你也敢触犯吗?”

这已经是严重警告了,再进谏下去恐怕有生命危险。但赵绰不愧是大理寺二把手,坚持维护律法权威,哪怕受到皇帝斥责,也绝不妥协。

杨坚也很无奈,既然你不肯退,那我走行了吧,于是起身出了大殿。

回到后宫后,杨坚静下心来琢磨这件事,觉得赵绰的话确实有道理。不久治书侍御史柳复又来劝谏,杨坚最终改变主意,不再坚持处死二人。

这就是杨坚的问题所在,常常因一时喜怒而随意杀人,事后又懊悔,但下次还这样,就是改不了。而且他不光是对百姓如此,对官员也同样苛刻,大臣们只要犯了错,无论官职大小,轻则被杖打,重则被直接处死,有时他还亲自监刑,似乎这样才能解气。

比如有一次,刑部侍郎辛亶因为民间传说穿红有利于升官发财,便穿了一件绯红色衣服出行。这本算不上什么过错,就是图个吉利而已,但杨坚却认为是巫蛊之术,竟要处死辛亶。

斩杀大臣不是小事,何况要杀的还是一位副部级干部,按法律应由大理寺审核执行,所以这事最终又落到了赵绰身上。结果赵绰不肯奉行,回复说:“依照律法,辛亶不应被处死,臣不敢奉诏。”

杨坚认为他是有意维护辛亶,勃然大怒道:“你爱惜辛亶的性命,难道就不爱惜自己的命吗?”于是命人将赵绰押到宫里处斩。

他本以为赵绰会服软认错,不料赵绰不屈不挠,理直气壮地说:“宁可让陛下杀了臣,臣也不能杀辛亶!”说完随来人到了朝堂,脱下官服,等待行刑。

杨坚终究是不忍杀他,又派人问他说:“抗命不遵的下场如何?”

赵绰答说:“臣一心公正执法,不敢吝惜自己的性命。”

杨坚大怒,拂袖回了后宫。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突然想明白了,赵绰好像是对的,于是命人把他放了。

第二天杨坚又把赵绰召到宫里,向他道歉说:“你做得对,是我错了。”然后又好言慰问勉励赵绰,赏赐他绢帛三百段。

类如此者,不胜枚举。好在有赵绰等耿直忠正的大臣管理着司法部门,拼命维护法律权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杨坚的“胡作非为”。

但赵绰毕竟是少数一类人,不是所有直言进谏的大臣都能像他这样幸运。有的人也直言进谏了,不仅没有救下别人,反而搭上了自己的命。

有一年的正月初一,杨坚在大兴殿举行大朝会,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一次朝会,也是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足有上万名中央和地方官员参加。这次朝会本应是和和美美的,可是杨坚却因为个别武官的衣冠和佩剑不整齐,就怒而翻脸,斥责当值御史为什么不弹劾,然后喝令把御史推出去斩了。

谏议大夫毛思祖认为御史罪不至死,当即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又下令将毛思祖处死。

如果说处死御史还有一定道理,那杀毛思祖就完全说不过去了。因为谏议大夫的本职工作就是规谏帝王,人家毛思祖履行职责,好心来劝谏,你不听也就罢了,竟然还把人家杀了。这种行为和暴君有什么区别?

或许杨坚事后会懊悔,对毛思祖的家人进行补偿,就像赏赐赵绰一样,但人死不能复生,这次杨坚没有后悔药可吃了。谁让他不严格依照法律办事,或者在杀人之前多考虑考虑,听听别人的意见呢!?

是啊,为什么有了那么多次教训,杨坚还是动不动就杀人呢?

这当然不只是因为他性格严厉刻薄,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权力的危机感。

可能有人要问了,堂堂天朝皇帝,权位至高无上,怎么会有危机感?

其实这不难理解,正是因为拥有无上权力,并且得位不正,所以杨坚一直有自危感,很怕有人动摇自己的权位。

这种自危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逐渐演化为对外界的极度不信任,所以他要通过高压手段,消灭一切敢于冒犯他天子权威的人,并借以震慑那些异己。

这样看起来,杨坚遵循的是法家思想,用严刑峻法而不是“仁政”来统治臣民。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举一个例子。

开皇十七年三月,杨坚为了使各政府部门的属官都能尊敬惧怕上司,提高办事效率,下诏规定说:“各主管部门给属官定罪,如果按律应该从轻发落,但犯罪情节又比较严重的,允许在法律规定之外酌情处以杖刑。”

这条诏令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用严刑峻法来维护上级权威,而最上的一级不就是皇帝,不就是杨坚自己吗?所以他本质上是为维护天子权威,使所有人都规规矩矩,不敢以下犯上。

对杨坚来说,任何大臣都是不能完全相信的,只有用法家思想进行高压统治才能使自己安心。

以法治国,本没有错。问题是杨坚用法太过严苛,而且经常滥用律法之外的私刑。这已经近乎残暴了,与秦始皇有得一比。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文武大臣甚至百姓都人人自危,对隋王朝的好感和忠诚度大大降低。而且杨坚这种动不动就杀大臣的习惯,也很容易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弄出冤案来。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事实依据的。就在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有一个小人利用杨坚的多疑猜忌,把一位朝廷重臣陷害至死。 IZMUjqxDpGT/aaNugZ7dOLRTrJR8k+Kk7j7YSXjJPNW2iRzHiXtaF1OfFDTcxt8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