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年号

杨坚登基以来,一直使用“开皇”这个年号,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年,算是相当久了。现在要改的话,改成什么好呢?

正当杨坚琢磨这个问题时,太史令袁充向他报告了一件事,说他通过测影发现,自隋朝建立以来,白昼的时间渐渐变长,开皇元年冬至的影长是一丈二尺七寸二分。从那以后渐渐缩短,到开皇十七年,共缩短了三寸七分。

白昼变长意味着什么呢?

袁充又说了,昼夜长短与太阳的运行有关,太阳离北极星近则日影就短,白昼就长;离北极星远则日影就长,白昼就短。

那太阳什么时候离北极星近呢?

袁充又说,太阳在黄道之北运行时就离北极星近,在黄道之南运行时就离北极星远。

那太阳什么时候在黄道之北运行呢?

袁充说,根据谶纬之书《京房别对》的记载,太平之时,太阳在黄道之北运行;盛世之时,在黄道运行;乱世之时,在黄道之南运行。如今日影缩短,白昼变长,是因为大隋启动了天运,感应了上天,这是太平盛世到来的征兆。

说了这么多,原来袁充就是想通过天文来证明隋朝的兴盛。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袁充是在胡扯,只听说过一年之中白昼长短变化,没听说还有一年比一年长的。

的确,袁充说这番话,主要是为了讨好杨坚。但他所言冬至白昼渐长也并非是胡诌,而是有理论依据的。

我们知道,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离北半球最远。夏至则相反。而南北回归线又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它的变化范围在22°00′到24°30′之间,变化周期约四万年。当黄赤交角变小,也即南回归线向北移动时,冬至的白昼时间确实会一年比一年长。而根据现代科学,黄赤交角在近八千年的时间里正好处于变小的阶段。

所以说,袁充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我们说这些不是为了给袁充辩解,只是顺便说一下中国古代的天文成就。其实古人很早就懂得测影定时,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通过测影确定下来的。而测影的地点也不是随便选的,必须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洛阳。

因为在古人观念里,洛阳是天下之中,只有在洛阳测影才是最准确的。从周公测影到这次袁充的测影,莫不如此。

古代天文学服务生活和农业生产,同时也服务政治。现在我们知道天体运行是自然规律,和朝代兴衰没有关系。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可不是这样,皇帝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间的,他干得是好是坏,老天爷都能感应到,并予以反馈。而白昼变长就可以视为一种感应,表示皇帝干得不错。

所以袁充实际上是在变着法地歌颂杨坚。杨坚当然很高兴,立刻将此事昭告天下,并对百官说:“影短日长是上天的庇护。现在刚立太子,应当改年号,最好取日长之意作为年号。”

于是公元601年正月初一,杨坚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仁寿”。

为什么叫“仁寿”呢?和日长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仁寿”之名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数年前,它就被用来命名一座离宫了(仁寿宫)。

那么这个词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使得杨坚如此偏爱呢?

这就得说到它的出处了。“仁寿”一词取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所以“仁寿”就是“仁者寿”之意,可以解释为“有仁德者能长寿”。

该词最关键之处就是包含了“长寿”之意,这恐怕是步入老年的杨坚最大的追求了。所以仁寿宫也好,新年号也罢,都寄托了杨坚渴望长寿的思想。

从“开皇”到“仁寿”,变化的不仅是年号,还有杨坚的心态。开皇时期的杨坚意气风发、积极进取,像一名战士。而如今,南北统一、天下太平,杨坚的宏伟理想基本都已实现,已经找不到新的奋斗目标,而且他年纪也大了,不再那么有干劲,开始变得守成了。

但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虽然当时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但也有少数人持不同观点,就比如监察御史房彦谦。他曾在杨坚平陈后,私下对自己的亲朋说:“皇帝性情猜忌严厉而又苛刻残酷,太子(杨勇)性情谦恭软弱,诸王大权在握,天下虽然暂时安定了,但我担忧不久就会出现大乱。”他的独子房乔深以为然,也曾私下说:“皇上本无功德,以狡诈取得天下,他的几个儿子皆骄奢不仁,将来必会自相残杀,如今虽然天下太平,但亡国已经不远了。”

这房彦谦父子此时不过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却见识不凡,看得比大多数人都远,也难怪房乔后来能成为千古名相。

没错,房乔就是大名鼎鼎的房玄龄。此时的他不过二十岁,刚刚步入仕途,还没有什么名气,但他的才能已经开始展现出来了,杨俊的死和杨勇的被废正在印证他的判断。而接下来,隋朝皇室更大的家庭悲剧又将上演。

这次倒霉的是杨坚的第四子:蜀王杨秀。 YMOI2V5erfE6gOq/qykRvHQYZWVc53ejb/UsN++wdIzJA/6QC1e/yIM2OpIuJ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