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坚的举措

针对杨勇,杨坚先是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派人密切监视他。杨勇居住的东宫与太极宫只有一墙之隔,两宫之间常有人员往来。杨坚便在玄武门到东宫北门之间的路上安置了大量探子,以此观察杨勇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随时上报。

第二,削弱东宫力量。隋朝的太子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东宫卫率,总数有几千人之多,而且都是精锐。这么大一支武装部队是能干很多事的,想想后来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一个秦王府的兵力就能兵变成功,何况是东宫!所以对杨坚来说,东宫卫率是个巨大威胁,必须削弱它。早先他就曾不顾高颎的反对,从东宫抽走了大量的侍卫到皇宫,如今高颎下台,他更无所顾忌,开始进一步削弱东宫的军事力量。他规定,凡是侍官以上的卫兵,全部改隶于朝廷十二卫府,又将骁勇强健者调走,其中杨勇的亲信、东宫左卫率苏孝慈便被外调为淅州(古代行政区划名,现属河南淅川县西南)刺史。

第三,制造废立太子的舆论。杨勇虽然不被父母喜欢,但毕竟没犯过什么大错,如果要废黜他,必须得有舆论支持,而制造舆论的最好办法就是拿老天爷说事儿。当初营建新都,就有天文学家庾季才出面制造舆论,如今废立太子,当然也离不开天象。于是负责观天象的太史令袁充就站了出来,对杨坚说道:“臣观天文,皇太子当废。”杨坚非常赞同,说:“玄象出现已久,只是群臣都不敢说而已。”那意思是只有你袁充敢说啊。可袁充一个小小的太史令怎么就敢声称太子当废呢?恐怕是有人在背后指使,这个人不是杨坚就是独孤皇后。不管是谁,杨坚总算是借着袁充之口告诉百官,太子该废了。

这几招下来,杨勇被打得措手不及,完全无力招架,处境越来越窘迫。此时杨广趁热打铁,对杨勇发起了又一轮的攻势。

与杨坚明着整杨勇不同,杨广的手段非常阴险,让人防不胜防。

当时东宫有一个名叫姬威的大臣,很受杨勇信任,经常在他身边走动,对他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而此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乃是见风使舵、见钱眼开之徒。杨广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觉得姬威可以为己所用,于是派人带着珠宝器物秘密贿赂他,令他替自己伺察杨勇的动静。

以挖敌人墙脚这种手段来夺储的案例并不少见。后来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时,就曾试图收买尉迟恭,只是没有成功。姬威显然不如尉迟恭忠贞,在利益的诱惑下果断背叛了杨勇,甘心做了杨广的眼线。

依照杨广的意思,姬威密切监视着杨勇,一旦杨勇做了什么不好的事,立刻秘密上报。杨广知悉后又告诉杨素,令杨素添油加醋,在朝中大肆宣传,以使群臣都知道杨勇的过错。

这一招果然很好使,不久之后,杨勇就成了京城舆论的焦点,任何一点儿小错都被弄得尽人皆知。到了这个时候,杨广觉得时机已经足够成熟,该给杨勇致命一击了,于是命段达告诉姬威说:“东宫的过失,圣上都已经知道了。晋王已经奉了密诏,不久之后定当废立,你如果能告发杨勇,将来必得大富贵!”

姬威被他说动,当即许诺,随后便上书告发杨勇的过错。

杨坚接到举报非常高兴,心想连杨勇的亲信都看不下去,来告他的状了,看来他已经是众叛亲离,人人喊打了,此时不搞废立更待何时?

于是开皇二十年九月,杨坚从仁寿宫赶回京城;次日,便驾临大兴殿,对群臣说:“我刚刚回到京城,本应开怀欢乐,然而却是忧愁苦闷。你们可知为什么?”

群臣一听都蒙了,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皇帝既然发问了,总得有人站出来答话,于是吏部尚书牛弘答说:“臣等不称职,致使陛下忧虑劳累。”

杨坚听罢脸色骤变,显然是对这个回答不满意。按照他的意思,群臣应该回答说是太子胡作非为致使陛下愁苦,然后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废太子。可是没想到这帮大臣脑子不灵活,竟然揣测不出自己的心思。难道最近他们没有听说杨勇的各种过失吗?还是说故意装糊涂?

杨坚心感失望,既然大臣们领悟不出来,那就只能继续点拨他们了,于是转头对在场的东宫官员们说:“仁寿宫距京城不远,但我每次回来,太子都要宫中侍卫严阵以待,让我感觉就像进入敌国一样。我本来住在后殿,昨日我因为拉肚子,不敢脱衣睡觉,夜里要上厕所,却怕后殿有紧急情况,只能返回前殿居住。这难道不是你们这些人造成的吗?”说完便唤来侍卫,就地拘捕杨勇的亲信、太子左庶子唐令则等人,交付有关部门进行审讯。

看到眼前这一幕,大臣们无不惊诧,这才明白皇帝方才所说的愁苦是因为太子。看来今天这事大了。

接下来,杨坚继续点拨大臣,命杨素当众宣布杨勇的罪过。

杨素早已经准备好了言辞,就等着揭杨勇的短呢!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肆说杨勇如何骄横跋扈,对天子不满,等等,并引用杨勇的话说:“当初父亲搞禅让,事情要是不顺利,先被杀的就是我。如今父亲当了天子,对我却还不如对待几个弟弟,我凡事都不能自己做主,真是太不自由了!”

杨勇是否真的说过这些话,已经无从考证,即使说过,多半也是私下里发的牢骚而已,而在杨素口中却成了他不忠不孝的证据。

有了杨素领头,杨坚觉得群臣应该会跟着一起谴责杨勇,可令他没想到是,他们还是没有反应,似乎并不觉得杨勇有什么大错。

杨坚一看这哪行,又接着杨素的话说:“这个儿子啊,我很早就看出他不是继承皇位的料了,皇后总劝我废黜他,我因为他是我布衣时所生,又是长子,盼望他能逐渐改正错误,因此克制忍耐到现在。”

说完又列举了杨勇的数条罪状。

其一,“杨勇昔日从南兖州回京,曾对卫王(杨坚五弟杨爽)说:‘阿娘不给我选一个好媳妇儿,实在是可恨。’因而指着皇后的侍女们说:‘这些都是我的。’你们听听,这话说得多无礼。”

其二,“元妃刚死时,我怀疑她是被人下毒害死的,曾经责问过杨勇,他就怨恨地说:‘我必杀掉元孝矩。’这是想要害我却不能,因而迁怒他人啊!”

其三,“长宁王(杨勇长子)刚出生时,我和皇后一起抱来抚养,杨勇却心中另有想法,连连派人来索要。况且云昭训是云定兴在外面与人私合而生,想到她的出身来历,怎么就能说一定是云定兴的子女呢?以前晋朝太子娶了屠户的女儿,他的儿子就喜欢屠宰之事。如今他们不是咱们这一类人,会乱了宗祠。我虽然德行不及尧舜,但终归不能把天下百姓交付给品行不端的儿子!”

列举完这些,杨坚又郑重其事地说:“我总担忧杨勇会谋害我,对他就像防备大敌一样,现在我打算废掉他以安定天下!”

说了这么多,杨坚终于把话挑明了,就是要废太子。

那么群臣对此做何反应呢?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不支持是因为这事太大,牵连太广,搞不好会动摇国本,但凡正直一点的大臣都会慎重。而且从皇帝和杨素说的情况来看,杨勇貌似也没什么大错,不过是个人生活作风有点问题,本质上还是好的。如果这样就废黜他,那也太草率了吧!

而不反对的原因,则是不敢。试想皇帝、皇后和首席宰相都赞同的事,谁敢反对?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那么多大臣,总有个别不惧权威、敢于直言者。就比如左卫大将军元旻,他之前因王世积案被免职,前不久刚恢复官位,按理说应该谨言慎行,避免惹怒皇帝才对。但他为人太正直,见皇帝要废太子,生怕动摇国本,因此进谏说:“废立大事,君无戏言,陛下一旦下诏,后悔莫及。太子多半是被谗言毁伤,希望陛下能够明察!”

元旻言辞激烈,声色俱厉,看样子是坚决不同意废黜杨勇了。这让杨坚很伤脑筋,要知道元旻可是左卫大将军,武官之首,影响力不是一般大,有他挑头反对废黜,这事可就不好办了;而且其他大臣怎么也迟迟不表态,是还没有认清杨勇的罪恶吗?

杨坚觉得这不是办法,必须给群臣下一剂猛药,让他们知道,如果不废黜杨勇,将来倒霉的就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

这一剂猛药当然还得靠姬威来下。

于是杨坚故意不回应元旻,指着姬威对群臣说道:“太子有何罪恶,左庶子姬威最清楚,且听他怎么说。”

看来今天注定是杨勇的批斗大会,杨素批完杨坚批,现在轮到姬威了。

作为杨勇的亲信,姬威在杨勇的问题上更有发言权,而且他披露的事关系到群臣的切身利益,更容易引起反响,所以说这是一剂猛药。

以下就是这剂药的药材。

一,杨勇曾多次对姬威说,他这辈子就想过奢侈生活,而且还说:“如果有人敢劝谏,就把他斩了,杀个百十人,自然就清静了。”

二,杨勇大肆建造楼台宫殿,一年四季都不停。先前左卫率苏孝慈被调离东宫,杨勇非常愤怒,胡子都翘起来了,挥着胳膊说:“我绝不会忘记此事,将来必要报仇。”

三,杨勇又经常向尚书省索取财物,尚书大多恪守制度不给,他因此就愤怒地说:“仆射以下,我会杀一二人,让他们知道怠慢我的下场。”

四,杨勇曾抱怨说:“皇上总是厌恶我姬妾和庶子多,那高纬、陈叔宝倒不是庶子,不也亡国了吗?”

五,杨勇又曾令女巫占卜吉凶,对姬威说:“皇上在开皇十八年有大忌,这个时期快到了。”

照姬威的话说,这些都是他亲耳听杨勇说的,至于是真是假,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杨勇着急当皇帝,当了皇帝就会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就会滥杀大臣、奴役百姓,这要不废了他,江山就得毁在他手里,你们这些大臣也会死在他手里。

就问你们怕不怕。

杨坚觉得大臣们应该怕了,因为他自己都听得悲愤不已,流着泪说:“谁不是父母生的呢,他竟然这样!朕近来翻阅《齐书》,见高欢纵容他的儿子,不胜愤愤,我怎能效仿他呢?”

这番话可谓杨坚的真情流露,作为一个父亲,他是真的恨铁不成钢。

杨坚流露完真情之后,他所期盼的那种群情激奋,一致要求废立太子的情形还是没有出现。这样的话,他也不好直接废了杨勇,便先命人将杨勇和他的几个儿子拘禁在东宫,并抓捕他的部分亲信,命杨素立案调查,以定其罪。

这样一来,杨勇就成了刀板上的鱼,只能任由杨素摆布宰割了。

不过杨素倒没有着急对杨勇动手,而是先将矛头指向了之前坚决反对废立的元旻。

为什么要先对付他呢?

因为杨素心里很清楚,元旻是坚决反对废立的,他手里掌握着禁军,如果不先把他除掉,必会给废黜杨勇带来阻碍。

要是放到平时,想对付元旻还真不容易,但现在不同了,杨素奉命查杨勇一案,手中有的是权力,只要把元旻列为杨勇的同党,不就能把他拿下了吗?

杨素说干就干,暗中授意查案的官员上奏皇帝,说元旻早就投靠了杨勇,所以才会不遗余力地为他说情,而且之前皇帝在仁寿宫,杨勇的亲信裴弘带了一封书信给元旻,信封上写着“勿令人见”。由此可知,二人必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杨坚接到举报,深信不疑,感慨地说:“朕在仁寿宫,只要有一点小事,东宫那边立刻就知道了,比驿马还快。我一直对这事纳闷儿,现在看来是元旻通风报信。”说完便命人抓捕元旻和裴弘,交付有关部门治罪。

至此,元旻也倒了,杨勇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没了。于是乎,杨素再无顾虑,立即对杨勇展开全面调查,把东宫翻了个底朝天。

这一翻不要紧,还真找出些有价值的东西。首先是在府库中发现了数千枚火燧,也就是点火用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打火机。

东宫为什么会藏有这么多火燧呢?

原来前不久杨勇自京城前往仁寿宫拜见杨坚,回来的途中遇见一棵枯萎的老槐树,盘根错节,硕大无比,他觉得很奇特,就问身边人:“这棵老槐树能干什么用?”有人回答说:“古槐树易燃,很适合用来取火。”正好当时侍卫们晚上巡逻,每人都需要随身佩戴火燧。于是杨勇便命工匠打造了数千枚火燧,准备赐给身边的侍卫们。谁知还没来得及分发,就被囚禁了。

火燧本来是寻常之物,算不上什么罪证,但几千个火燧放在一起就非同一般了,完全可以用来大做文章,就算是说杨勇准备夜里搞暴动也不是不可以。所以杨素搜到火燧后非常高兴,命人全部收缴起来,以作为罪证。

除了火燧外,杨素又在药藏局搜得几斛艾绒。所谓艾绒,乃是用艾草的干叶制成的一种物品,是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

这东西有什么用呢?杨素觉得很奇怪,便拿来问姬威。

姬威其实也不清楚,但为了给杨素提供杨勇犯罪的证据,硬是胡编道:“太子弄这些东西,一定别有用心。此前他接连派子女到仁寿宫拜谒皇上皇后,回来时往往行动迅速,一晚上就到了,可见必有近路。他还一直养着一千多匹马,说只要派人抄近路去守住仁寿宫的城门,皇帝自然会饿死。”

杨素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尤其是马匹的事,完全可以作为杨勇造反的工具啊!于是杨素来见杨勇,责问他说:“你为什么养这么多马,是不是想谋反?”

杨勇本就讨厌杨素,见他这么诬陷自己,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怒怼道:“我听说你家养了几万匹马,我好歹也是太子,才养了千匹而已,怎么就是造反了?”

杨素一听哑巴了,心说杨勇也不傻啊,竟然还能反咬我一口,看来养马这事不能再提了。于是他转换思路,把东宫精美的珍玩器物全部收缴起来,摆到大兴宫的殿庭里,展示给杨坚和文武群臣看,以此作为杨勇骄奢淫逸的证据。

客观地说,杨勇确实有些生活奢侈,他酷爱珍玩器物,收藏了不少宝贝,加上手下人的各种孝敬巴结,东西就更多了。

杨坚可是节俭了大半辈子的,哪见过这么多新鲜玩意,当时就怒了,直接命人将这些东西拿给杨勇,对他进行强烈谴责。继而独孤皇后也遣人斥责杨勇。夫妻二人合力,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一无是处。

此时的杨勇一肚子苦水,心情糟糕到了极点。但他也算是有骨气,面对父母接二连三的责骂,就是不服,也不认错。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杨坚已经彻底失去耐心,决定正式将他废黜。 EJ5odLjcTRZ4N1RMZ0g7imrKJTIUi4OMR8fzRhtjZw3hKTCAky0VEyOEDpowCq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