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墙倒众人推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此时的高颎就像一堵倾倒的墙,引得一些小人纷纷来推。就在高颎从秦王宅回去后不久,他的国令(王公封国的官长)秘密上书诬告他,声称听到他的儿子高表仁对他说:“司马懿起初拖病不上朝,后来得了天下。父亲如今的遭遇与司马懿相似,焉知非福也!”

这个国令用心实在险恶,简直是把高颎往火坑里推。读过三国的人对“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应该不会陌生。当初司马懿为了与曹爽争权,伪装生病在家,却暗中布置,乘曹爽不备发动政变,夺得了曹魏政权。如今国令把免官居家的高颎比作司马懿,不等于是说高颎意欲谋反,想当皇帝吗?

杨坚勃然大怒,立刻命人逮捕高颎,囚禁于内史省,然后命御史台立案调查。

昔日的首席宰相就这样沦为了阶下囚,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几日后,御史台的官员声称查到了高颎谋反的证据,向杨坚报告说:“高颎与佛门中人来往密切。真觉和尚曾经对他说:‘明年国家有大丧。’尼姑令晖也说:‘开皇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难,十九年是个劫,一定过不去。’”

这两段话之所以能成为证据,是因为它们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高颎打算谋反,向高僧询问时机。僧人们告诉他,开皇十九年皇帝将有大难,你可以在这一年谋反,一定能成功。

这可太要命了,一旦以此定罪,高颎恐将落得和王世积一样的下场。

杨坚看过这些报告,果然更加震怒,当着群臣的面说:“帝王自有天命,岂是能够力求的!孔子有大圣之才,难道不能当天子吗?实乃是没有天命啊!而高颎却对儿子说自己能成为司马懿,此居心何在?”

杨坚的这番演说,威慑力太大了,既给高颎扣上了图谋不轨的帽子,也起到了震慑人心的作用,并借着高颎这件事告诫群臣,不要妄动谋逆的念头,你们没有当皇帝的命。

群臣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开始纷纷表态。其中就有人奏请判处高颎死罪。

此时此刻,高颎的生死就在杨坚一念之间。杨坚究竟会怎么处置这个辅佐了他近二十年的老朋友呢?

他犹豫了片刻,对群臣说道:“去年杀了虞庆则,今年又斩了王世积,如果再杀高颎,天下人会怎么看我?”

高颎是幸运的,杨坚虽然有杀他的想法,但却不愿背上滥杀功臣的骂名,毕竟他已经连杀了两位朝廷重臣,如果再杀高颎,那么当时以及后世之人难免会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这是杨坚不愿见到的,所以他没有杀高颎。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高颎最终被除名为民,变成了一名普通百姓。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整件事儿,太像是杨坚导演的一场戏了。高颎自然是这场戏的主角,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杨坚在他身上下了那么大功夫,目的就是要彻底消除他在朝廷的影响力,为废黜杨勇铺平道路,再顺带着震慑一下百官,使那些手中握有权力的人不敢生出异心。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想,如果没有杨勇这档事,杨坚就不会抛弃高颎了吗?

恐怕还是会的。因为高颎功劳太大、太能干、威望太高,这样的大臣,是帝王最忌惮的,一般都难以善终。杨坚能够长期任用高颎,是建立在对他百分百信任的基础上的,就像当初平陈后,有人诬告高颎谋反,杨坚二话不说就将诬告者处死,并抚慰高颎说:“君臣之间亲密的关系,不是苍蝇之类的小人所能离间得了的。”此后庞晃、卢贲等人因忌妒高颎,又先后在杨坚面前进谗言,杨坚不仅不信,而且大发雷霆,贬黜了他们。

那时候的杨坚和高颎,真是君臣一心啊!

然而君臣之间从来没有永恒的信任,再好的关系,只要出现一丝裂缝,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彻底决裂。而晚年的杨坚猜忌心越来越重,权力危机感越来越强,除独孤皇后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所以他对位高权重的高颎产生疑心是迟早的事,太子废立问题只是将这件事儿提前了而已。

不管怎么样,高颎在开皇十九年离开了朝廷。他的黯然离场无疑是隋王朝的重大损失。作为开皇年间最正直、最能干的大臣,高颎之于隋朝,就像房玄龄、杜如晦之于唐朝,开皇之治的出现,离不开他的贡献。正如国子祭酒元善言几年前对杨坚所说:“杨素粗疏,苏威怯懦,元胄、元旻如鸭一般。宰相中可以托付江山社稷的,只有高颎而已!”

元善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杨坚起初也深以为然,只可惜他没有对高颎信任到底。如今高颎下台,朝中已经没有能托付社稷的宰相,隋朝的前景由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CX7PHkWv3bLIg6ejBuwNelzfjBXaSiOY0jdugD6OcQQbMitDXreFIJBttXNsV2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