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子杨昭

杨昭其人,史书记载不多,但从有限的资料中,仍能看出他的性格人品。

杨昭生于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是杨广和萧皇后的第一个孩子。史载萧皇后怀他时,杨坚刚巧梦见天神降临,说将会投胎杨家。不久,并州就传来了晋王妃怀孕的消息,杨坚觉得这正应自己的梦,因此非常高兴,就把当时的萧妃接到了大兴宫养胎待产。

几个月后杨昭出生,被杨坚和独孤皇后养于后宫,此后直至结婚,他一直生活在杨坚夫妇身边,因此在性格和德行方面受杨坚夫妇影响很大。

比如,他和杨坚一样生性俭朴,平时吃饭就只有几样简单的菜,所用帷布、席子等生活用品也都极其简约朴素。而且他不光在杨坚面前这样,自己私下里也是如此,即使后来当了太子也没变化,可谓非常难得。

不过他也有不像杨坚的地方。杨坚严厉刻薄,不能容忍臣子犯错,而杨昭则相反,他非常仁爱谦和,言色平静,从来不发怒,即使有人犯了大错,需要惩罚斥责时,他也只是说一句“你这样很不对”。

堂堂皇子皇孙,手握生杀大权,竟然待人如此宽容,实在是不容易。

此外杨昭还非常聪明懂事。史载他三岁时,有一天在大兴宫玄武门前玩弄石狮子,杨坚和独孤皇后下朝后过来看他。当时杨坚患有腰痛症,走路不方便,所以常扶着独孤皇后肩膀。没想到杨昭见了,立马躲到一边,如此再三。

为什么要这样呢?原来他觉得祖父祖母的这一动作过于亲密,不宜在人前展露,但既然已经展露了,那就应该非礼勿视,所以主动回避。

对此,杨坚不禁惊叹,称赞他说:“天生长者,谁复教之?”

意为这孩子天生具有长者的心性,还用谁来教吗?

由此可见,杨昭是个聪慧守礼之人。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孝顺。例如有一次,杨坚逗他说:“给你娶个媳妇儿怎么样?”不料杨昭听后突然哭了。杨坚问是何故,他回答说:“汉王未婚时,一直在您身边,但是结婚后就出宫了。我怕和您分离,所以哭。”

杨谅也是从小生活在杨坚身边,后来结了婚才出宫。杨昭不愿离开祖父,所以一听说要结婚就哭了。

杨坚不禁为小孙子的至孝所感动,从此更加宠爱他。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杨昭七岁,受封河南王(郡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他继承父亲杨广的爵位,受封晋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隋唐时期太子、亲王的儿子一般只封郡王,只有皇帝的儿子和亲兄弟才封亲王,像杨昭这样以皇孙身份封亲王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杨坚这么做,充分证明了对他的宠爱。

而且除了封亲王外,杨坚还任命杨昭为内史令兼左卫大将军,让他同时担任宰相和武官首领,相比于虚幻的爵位,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权力。杨昭既得亲王之名,又得实权,足见受宠程度之深。

那么问题就来了,杨坚为何如此偏爱杨昭呢?难道就因为他聪慧孝顺?

这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杨昭的嫡孙身份。相较于杨广的其他几个儿子,杨昭的最大优势不是聪明,也不是孝顺,而是他母亲出身高贵,是杨广的正妃。自古嫡庶有别,在封建家庭中,嫡子的地位通常是要比庶子高的,至于高多少,那就要看家长的思想观念了。而杨坚和独孤皇后都非常在意嫡庶,所以即使杨勇的长子杨俨同样聪慧孝顺,却还是因为庶子身份而无法得到祖父母的更多宠爱。而杨昭就不一样了,他是杨广的嫡长子,在杨坚和独孤皇后眼里根正苗红,是王朝的理想接班人。

所以杨坚偏爱杨昭就不奇怪了。

不过杨坚已经是过去式了,杨昭这接班人是好是坏,命运如何,当下得是杨广说了算。那么杨广是怎么看待这个儿子的呢?

当然也是没的说。因为杨广的儿子本来就不多,成年的更是只有两个,杨昭和杨暕,而杨昭既是嫡长子,又十分出色,各方面都无可挑剔,杨广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立他为储君,杨广是不带任何犹豫的。

这就是杨昭,一个深受祖父、父亲疼爱的好孩子,两代帝王眼中的优秀接班人。他生性宽仁谦和,有仁君之风,将来如果当了皇帝,必是隋朝之幸。

但可惜的是,杨昭没能等到即位那天,因为他这太子没当多久就出事了,这倒不是说杨广想要废黜他,而是他命不好,英年早逝了。

杨昭才二十多岁,怎么会突然死了?

这还要从大业初说起。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营建新都洛阳,此后长期围绕洛阳活动,很少再回关中,但关中是根基所在,需要有人留守,所以他就命杨昭留守大兴,就像当初杨坚出巡仁寿宫时,命杨勇留守一样。

虽然奉命留守西京,但杨昭隔三岔五就会去东京朝见杨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时,他从大兴来洛阳朝见,在洛阳一待就是几个月,等到该返回时,他却不愿走,乞求再留些时日,但被杨广拒绝。

杨昭不甘心,又反复去求情,每次都哭拜哀求,结果拜来拜去就得病了,不久便不治而亡。

这就是杨昭之死的经过,听起来似乎不太正常,至少有三点疑惑之处。

首先,杨昭为什么一定要留在洛阳,还为此苦苦哀求?其次,杨广既然宠爱杨昭,为什么不肯答应他的请求,让他再多待几天?最后,杨昭的身体也太差劲了,怎么这么轻易就病了,还一病不起?

因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有人就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杨昭不是正常死亡。

比如唐代传奇《大业杂记》就记载了杨昭之死的另一个版本,说是中毒而亡。

堂堂太子,怎么会中毒呢?谁这么大胆子敢下毒害他?

按《大业杂记》的说法,这下毒之人正是杨广,不过他要毒死的不是儿子杨昭,而是杨素。

杨昭来洛阳朝见期间,曾和杨素一起到宫中参加宴会。当时杨广正欲除掉杨素,于是便暗中命人在酒中下毒,打算毒死他。然而传酒的宫女却把毒酒误传给了杨昭。杨昭饮了毒酒,三天后毒性发作,吐血而亡。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就等于杨广间接害死了儿子。

但此说法疑点颇多,很难让人信服。

首先,杨昭死前那段时间,杨素已经病重,都不想活了,就在家等死,怎么可能入宫赴宴?

其次,杨广如果真想杀杨素,机会多的是,为什么偏偏选在宫里下毒,还把自己儿子捎上?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吗?

最后,杨广心思缜密,如果要毒杀杨素,一定会经过精心筹划,怎么可能出现如此重大失误?而且他派来给杨素下毒的人也太蠢了,连毒酒交给谁都搞不清楚,这玩笑开大了,莫非当初把杨素给杨广的回信“误送”给杨坚的就是此人?

所以说,杨昭被毒死的可能性不大。《大业杂记》之所以这样描述,无非是因为杨昭和杨素的死亡日期太过接近。

根据正史记载,杨昭死于大业二年七月二十二日,而杨素则死于当月二十三日,前后只差一天。两个重要人物几乎同时去世,难免会引人遐想。但实际上这应该只是巧合,没有什么关联。

那么话又说回来,杨昭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就是病死,但此病不是突然染上的,而是一直就有。

史书中说杨昭身体很肥胖,这可能与他自幼生长在宫中,受杨坚夫妇宠爱有关。过于肥胖的杨昭身体应该一直不好,存在一些隐性疾病,反复哭拜之后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而致病情发作,最终死亡。

这种解释是目前最合理的。但还有两个问题:杨昭为什么不肯离开洛阳?杨广为什么不肯答应他?

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没有任何权威解释,只能推测是杨昭不想离开父母。

杨昭为人仁孝,曾因不想离开杨坚和独孤皇后而拒绝结婚,还为此大哭。并且他还非常关心下属的父母,只要听说有谁父母年老,一定亲问其安否,逢年过节还要给赏赐。

试想他对祖父母和别人的父母都如此关心,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所以他极有可能是因为不想离开父母而乞求留在洛阳,并反复哭拜。

那么杨广为何不同意呢?

如果只是普通父母,杨广一定会为杨昭的孝心感动,并允许他留在身边,共享天伦之乐。可杨广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国之君,凡事要先考虑江山社稷,而不是儿女私情。自从东京建成后,杨广的重心就在东方,而大兴作为后方,不能无人留守,其他人杨广又信不过,只能派太子去。而且命杨昭留守西京也是对他的历练,是一个储君必须要经历的。基于这些,杨广狠心拒绝了他,却没想到他会因此而死。

杨昭的死,使杨广失去了一个好儿子,也使隋朝失去了一位好太子。那么接下来,谁会接替他入主东宫,成为新储君呢? i8cl7kTl9p1WMhDSSA0hXG0jj03y+bNmbisFwt9zAFjUAU0/X4XPN99/qH5Shk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