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准备就绪,时间已经来到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初。全国府兵及各地特种部队全部集结至涿郡,总数达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
古时冷兵器作战,战争的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兵人数,所以领兵者往往会夸大军队数量,以震慑敌军。而杨广也不例外,虽然他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但仍然觉得不够,又翻了一倍,对外号称二百万。反正一百万、二百万都是天文数字,谁也数不过来。
如此规模的军队,从来没有人指挥过,几无经验可循,杨广该怎么部署呢?
首先就编制来说,杨广将这一百多万人分成了左右二十四个军,每军各有大将、亚将一人;骑兵四十队,每队百人,十队为一团;又有步兵八十队,分为四团,每团各有偏将一人。此外,每军又有受降使者一人,负责安抚降兵和俘虏,直接听命于杨广,不受大将节制。
为了区分这些部队,杨广又命令各军、团使用不同颜色的铠甲、旗幡等。这就等于是把各军番号对外公布了,敌人凭颜色就能分辨哪军是哪军。所以客观地说,这并不利于隋军。
其次就进军路线来说,杨广下诏命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余、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则出黏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暆( yí )、带方、襄平等道,最终全军会合于平壤。
这样的安排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杨广高调地把它公布了出来,如此高句丽就知道了。人家也不傻,肯定会提前部署防御,这无疑会给隋军的进攻增加难度。
最后就进军方式来说,杨广做了如下安排:正月初三,第一军先出发,此后每天出发一军,前后相距四十里。各军前进、停止、设营等,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礼法,不得擅自行动。
如此行军法,怎一个慢字了得?全军光是从涿郡出发就用了足足四十天。各军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连绵九百六十里,宛如一条长蛇。
各军出发完毕后,杨广也率领禁军及后妃、王公、文武官员等出发了。他的御营包含十二卫、三台、五省、九寺等,分别隶属内、外、前、后、左、右六军,同样是前后相继,连绵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