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事实上的宰相

苏威、宇文述、虞世基、裴矩、裴蕴,这就是大业时代的“五贵”,也是隋朝当下最有权势的五个人,他们是事实上的宰相。

为什么说是“事实上”呢?因为除了苏威以外,其他人名义上都不是宰相。

从制度上讲,隋朝宰相是三省长官,尚书省尚书令或左右仆射、内史省内史令、门下省纳言等。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官员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宰相。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这五个人最有权势,称为“五贵”呢?

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头衔,叫“参与朝政”。

有了这一头衔,就可以参与最高决策,即使不是三省的长官,也可以拥有相权。相对地,如果没有此头衔,即使是三省长官,也可能没有相权。比如当初柳述不是三省长官,却能执掌朝政大权,而杨素身为尚书左仆射,却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

谁掌握最高行政权、决策权,谁就是宰相,无论他本来的官职是什么。

说白了,你是不是宰相,完全由皇帝说了算,他让你参预朝政你就能参预,不让你参预你就不能参预,哪怕你是正二品的尚书令。

以前,三省长官默认可以参预朝政,而其他官员则不行,所以只有他们是宰相。那时候我们可以说宰相等同于三省长官。

但自从柳述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执掌朝政后,宰相的成分就变复杂了,已经不能再和三省长官画等号了。

如今杨广又令内史侍郎虞世基、黄门侍郎裴矩等三省副长官及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等非三省官员参预朝政,使他们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就彻底打破了三省六部制的原始结构,开创了隋唐时期非三省长官担任宰相的先河。

道理我们已经懂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是,既然杨广如此宠信虞世基等人,并且愿意让他们参预朝政,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令他们担任三省长官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联系柳述的经历,我们就不难明白。

首先,虞世基等人和当初的柳述一样,资历和声望都太浅,不够资格担任三省长官。这也难怪,虞世基也好,裴矩、裴蕴也好,都是从陈朝、北齐投降或被俘过来的,既不是开国功臣,也不是关陇贵族,本身的爵位并不高,甚至没有爵位,即便现在权力很大,但实际地位仍然比较低,让他们担任三省长官很难服众。

其次,杨广这么做也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我们曾说过,皇权和相权是一对矛盾体,相权太大会威胁到皇权。当初高颎、杨素受到猜忌,就是因为他们相权太大,使皇帝感到了威胁。所以杨广要限制和削弱相权,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而削弱相权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宰相的地位。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长官,品级在三品至二品之间,地位非常高,可现在宰相变成了内史侍郎、黄门侍郎这样的四品官,地位不就降低了吗?有地位的没权力,有权力的没地位,皇权自然就不会受到威胁,也就稳固了。

综合而论,杨广破格提拔虞世基等人为相,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因此“五贵”虽为事实上的宰相,但他们地位大都不高,权力也有限,与开皇初年的“四贵”是有差别的。

那么这样一套宰相班子是否合理?对隋朝是利还是弊呢? mFkTcvE4WikD3dfTtsXFAwTz9SWcjP3d4gss/C8yBxebhvnRvxsIfvIda0qrTs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