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裴蕴。前面讲薛道衡时,我们就曾提及裴蕴。毫不客气地说,他是杨广杀害薛道衡的第一帮凶,是有污点的。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为什么要置薛道衡于死地呢?
裴蕴姓裴,按我们之前所说,隋唐时期的裴姓名人几乎都出自河东裴氏。裴蕴祖籍河东闻喜,和裴矩是本家。
但是裴蕴又和裴矩不同,他祖上在西晋末年就举家迁到了南方,之后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等朝,所以他其实是个江南人。
不过裴蕴又和虞世基不一样,他家世代尚武,祖父裴之平、父亲裴忌分别是梁、陈时代的名将,所以他早年凭父荫入仕时,是从武官做起的。
说到他的父亲裴忌,还有一段趣事。当初北齐灭亡,陈朝与北周争夺淮南之地,裴忌奉命迎战北周,结果兵败被俘,成了北周、隋朝的将领。
但当时裴蕴还在陈朝为官,一见父亲被北朝俘虏,他也“身在江南心在北”。不久隋朝建立,大有统一之势,裴蕴担心陈朝不能长久,加上思念父亲,便暗中派人送信给杨坚,表示愿意做内应。
杨坚当然答应了,于是裴蕴就成了他安插在陈朝的卧底,二人单线联系,连高颎都不知道。后来隋朝能够顺利吞并江南,和裴蕴的情报工作不无相关。所以入隋后他被杨坚破格提拔,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历任洋、直、隶三州刺史。
裴蕴是能干实事的人,任刺史这些年做出不少政绩。大业初,朝廷对全国地方官进行考核,裴蕴连续获得上等,声名闻于朝廷。杨广听说后,征他为太常少卿,不久又升他为民部侍郎。
处理民政是裴蕴的强项,就在担任民部侍郎期间,他又做出了一份重要政绩。
由于天下承平已久,国家对户籍的管控有所放松,各地出现了很多户口不实的情况,尤以瞒报人丁和谎报年龄最为严重。比如明明有五口人,却上报说只有三口;明明已经三十了,却说自己未成年;明明还不到五十,却说自己已年过六旬。这种现象在古代其实很普遍,百姓这么做多是为了少交租赋,免服兵役、徭役,所以越是赋役沉重的时代,这种情况越严重。
裴蕴曾长期担任刺史,对民间的这些事非常清楚,因此逐条上奏,请求重新清查全国户口,只要查到一人户口不实,则相关官吏就要免职,乡正里长皆流配边远地区。同时鼓励百姓互相告发,规定如果谁纠得一个人丁,则他们全家的赋税和劳役就由被纠之家代替。
他这一清查户口的方法与开皇初年的“大索貌阅”差不多,效果也是同样明显的。当时是大业五年,杨广采纳了他的建议后,当年就新增男丁二十四万三千、人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总计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口人。这是隋朝最后一次人口普查,也是隋朝人口数量的峰值。
户口增加自古就是国家兴盛的表现,也是帝王们孜孜追求的功绩,所以杨广对此非常高兴,当着文武百官说:“前代无好人,致此罔冒。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古语云‘得贤而治’,验之信矣。”
裴蕴的“用心”换来的是杨广的亲信和高官厚禄,在户口清查工作结束后不久,他就被升为御史大夫,成了隋朝最高执法官。
此后不久,裴蕴就遇到了薛道衡一案,在他的“用心”办理下,薛道衡被定为死罪,上了黄泉路。
裴蕴与薛道衡是有什么仇怨吗?没有。他之所以要置薛道衡于死地,只是因为杨广憎恶薛道衡。也就是说,裴蕴断案不是依据法律制度,而是依据皇帝的心意。皇帝讨厌某个人,那他就编织罪状,把犯人往死里整;皇帝想宽宥某个人,那他就从轻解释法律,把犯人无罪释放。
这就是裴蕴的“用心”,用心察言观色,用心讨好杨广。
如此执法官,文武群臣无不畏惧,但杨广却很钟爱,将大小刑狱案件全部交由他负责。
本来刑部、大理寺也有司法权,与御史台是并列关系,许多案件需要一起处理。但由于裴蕴得宠,刑部和大理寺都不敢和他争论,凡事全由他做主。而且他这人特别机智善辩,论起法理来口若悬河,犯人判罚轻重全凭他一张嘴,剖析明敏,解释清楚,让人无话可说。因而刑部、大理寺都只能秉承他的意思断案,完全成了他的从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