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威,这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从开皇到大业,从“四贵”到“五贵”,他是唯一一个同时被杨坚、杨广两代帝王重用的大臣,可谓政坛“不倒翁”。
但苏威并非一帆风顺,这二十多年来,他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
第一次发生在开皇十二年。当时苏威之子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因音乐产生纠纷,何妥一气之下把苏威告了,说他与下属卢恺、薛道衡等人私结朋党,在朝中任人唯亲、滥用职权。结果杨坚大怒,罢免了他的官爵。但仅仅一年多后,他就被起用,不久出任纳言,又当起了宰相。
第二次发生在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当时苏威刚刚复起,随杨坚祭祀泰山,因为不敬又一次被免官,但很快又官复原职,并在仁寿初年升任右仆射。
第三次则发生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当时杨广正在北巡,忽然下令要修长城,苏威认为这会加重百姓负担,便劝谏了几句。不久高颎、贺若弼、宇文弼因为私下议论修长城等事被杀,苏威受到牵连,再次被免官。但一年多后,他又被起用为鲁郡太守,不久被召回朝中,担任太常卿,并跟随杨广西巡,进位左光禄大夫;至大业六年,再次出任纳言。
转了一大圈,苏威又回到了最初的位置,此时距离他第一次拜相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这个时间跨度可谓相当之长,以至于当初那些和他并称“四贵”的开国功臣都快凋零殆尽了。
不仅如此,连后来崛起的杨素都已经被逼死了,他却还屹立不倒,起起落落之后又当上了宰相。他到底有什么特殊本事,竟然能让杨坚、杨广这对猜忌心如此严重的父子始终信任、重用?
首先得说苏威这个人确实有能力,虽然不如高颎全面,但很擅长处理具体政务,是个能办实事的行政人才。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这样的人。
当然,光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高颎能力远胜他,最后不还是被杨坚、杨广狠心抛弃了吗?苏威之所以能够三落三起,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怯懦。
开皇末期,国子祭酒元善曾对杨坚说:“杨素粗疏,苏威怯懦,元胄、元旻正似鸭耳。可以付社稷者,唯独高颎。”
之前讲高颎罢相时,我们曾引用过这段话,当时认为元善说得非常中肯,而现在再次引出,仍然感觉很有道理。杨素有文才,但性格粗疏,不善于处理政事;苏威心细,但性格怯懦,难以独当大任;只有高颎德才兼备,可以托付社稷。
苏威的怯懦由来已久。当初他老丈人宇文护要重用他,他怕招来灾祸,逃到了深山中;后来杨坚要搞禅让,他不敢参与,又卷铺盖逃回了老家。
如此三番五次地“逃跑”,苏威还不够怯懦吗?以前我们说他逃入深山是因为担心宇文护不能长久,不参与禅让是因为担心名声受损。这确实没错,但归根结底,苏威担心这担心那,岂不就是怯懦怕事吗?
说白了,苏威缺乏胆略,做事不敢冒风险,尤其是在这种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上,他更是处处谨慎,生怕出错,能退一步就不向前。
虽然为相之后,苏威经常和人发生争执,与李德林更是争得头破血流,但我们会发现,他与人争的都是些琐碎事务,比如法律条例要不要改、乡正要不要废除等,一旦遇到涉及国家兴亡的大事,他就缩到后面去了。而且他只敢与同僚争,从不敢得罪皇帝,早先或许还能劝阻杨坚勿滥杀大臣,但自从经历过一次罢官后,就再也不敢违背杨坚的意愿了。
比如当初高颎罢相,苏威作为他的亲密伙伴,又受他举荐之恩,竟然没有为他说一句话,反倒是人家贺若弼站了出来;还有在太子废立的问题上,苏威作为宰相竟也没有参与,既没有像高颎、元旻等人一样力保杨勇,也没有像杨素一样帮助杨广,完全置身事外。
凡此种种,都说明苏威此人性格怯懦,处事谨慎。
这一性格在世人眼中或许是缺点,但在皇帝眼中可能恰恰是优点,因为怯懦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威胁不到皇权。
这就是苏威能成为隋朝政坛“不倒翁”的原因。因为谨慎,所以他洁身自好,不贪不腐不结党;因为怯懦,所以他顺从皇帝,不争不斗不出风头。这样的人担任宰相,杨坚、杨广很放心,能够完全掌控,加上他确实有行政才能,长期屹立朝堂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