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人之死

其实薛道衡不止一件事得罪杨广,他最终被杀,是多起事件累积的结果。

这第一件事是不给杨广面子,具体还要从开皇年间说起。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右仆射苏威因朋党问题被罢相,当时薛道衡担任吏部侍郎,被人指为苏威的朋党,因而被罢官除名,贬至岭南。

当时杨广还是晋王,正在扬州担任总管,他爱慕薛道衡之才,想要将其召至幕府,于是派人告诉薛道衡,请他绕道扬州,以便自己奏请天子将他留下。

这对薛道衡来说本是好事,既能免于流放岭南,又能结交杨广。然而薛道衡为人正直孤傲,又洁身自好,一心只想侍奉天子,不愿去王府,因而在汉王杨谅的建议下,走江陵道去了岭南。

杨广被他拒绝,心里很不痛快,就此埋下了仇恨他的种子。

再有第二件事:“讽刺”杨广。

流放岭南后不久,薛道衡又被杨坚召还京城,并且升了官,备受宠信。至仁寿年中,因杨素专擅朝政,权力过大,而薛道衡又与他交好,杨坚为了限制杨素,不得已把薛道衡调到了地方。

杨广即位后,调任薛道衡为番州刺史,此时薛道衡已年过七十,眼见仕途无望,遂生退隐之心,在番州干了一年多后,便上表请求致仕。

这其实就有点儿不太会做人了,你想杨广新皇登基,给你安排了新职务,你甭管喜欢不喜欢,最好先干着,你这刚一年就要退休,让人怎么想?是对新皇帝不满吗?

好在杨广仍旧爱惜他的才华,想着既然你不满足于当刺史,那就把你调回京吧,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打算趁他来京之际给他个职位,将他留在朝中。为此,杨广还专门嘱咐内史侍郎虞世基说:“道衡将至,当以秘书监待之。”

秘书监乃秘书省长官,虽不掌握朝政大权,但地位和待遇都很高,很适合养老,唐代贺知章晚年就曾担任此职。由此不难看出,杨广对薛道衡还是相当不错的。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成了薛道衡悲惨命运的开始。

薛道衡到洛阳后,不知出于何心,上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对刚刚去世的杨坚极力赞颂。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逻辑,父亲被人赞颂,做儿子的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但杨广不是一般人,他看了颂文后不仅不高兴,反而很愤怒,对苏威说:“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什么意思?我们不妨先看看何谓《鱼藻》。

所谓《鱼藻》,乃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此诗表面上是在赞颂周武王居镐京饮酒、君民同乐,而后人认为此诗是借歌颂周武王来讽刺周幽王的。

因而所谓“《鱼藻》之义”就是借古讽今之意,也就是说,杨广认为薛道衡赞颂先皇,是为了讽刺当朝。

那薛道衡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我想八成是杨广过于敏感了,薛道衡性格狷介,无论说话还是做事,一向都直来直去,从不绕弯子,他上这篇颂文应该只是纯粹想歌颂杨坚,同时激励、鞭策杨广,说他“借古讽今”有点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薛道衡此时写文章赞颂杨坚确实不大合适,因为杨广即位后一改杨坚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治国政策,大搞工程、巡游无度,你这时候去赞颂杨坚,不就等于是批评杨广吗?以杨广的性格,他肯定会往这方面想。

再联想到之前薛道衡拒绝了绕道扬州一事,杨广更加认为他轻视自己,因而改授他为司隶大夫,打算治他的罪。

司隶大夫是杨广新设的官职,职责是巡察京畿及全国郡县,若遇不称职的郡守和县令可免其官职,遇到有功的则上报其事迹,加以旌勉。

这个职位权力很大,但也很容易得罪人、做错事。杨广如此安排,八成是想寻机找薛道衡的麻烦,对他进行打击。

如果薛道衡懂得揣摩人心,应该不难想到这一点,但他太耿直,完全没有理解杨广的意图,反而以为皇帝很看重自己。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薛道衡没明白的事,他的好友司隶刺史房彦谦却看得很清楚。他见薛道衡被杨广针对,怕他招致祸端,就劝他“杜绝宾客,卑辞下气”,也就是让他拒绝与人来往,在皇帝面前谦卑一些。

还得说人家房彦谦会做官,怪不得能培养出一代名相房玄龄。他看清了杨广的性格脾气,知道杨广好面子,只要薛道衡放低姿态,学着低声下气,杨广就不会再找他麻烦。

但可惜,薛道衡没有听从房彦谦的建议,仍旧坚持自己一贯的作风,直来直去,这就注定他会继续得罪杨广。

于是接下来就发生了第三件事:说错话。

薛道衡出任司隶大夫后,经常参与朝政大事的处理。当时杨广正要出台新律令,也就是《大业律》,命众臣讨论商议,拿出方案。结果众臣争论了很长时间也没定下来。而此时高颎、贺若弼等人刚获罪被杀不久,薛道衡心中感慨,随口就对同僚说了句:“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

如果高颎没有死,新令一定早就推行了。

薛道衡真是太实诚了,净说大实话,也不管杨广爱不爱听。

结果很快就有人把他的这句无心之言报给了杨广,杨广听罢当即怒道:“汝忆高颎邪?”

你是在怀念高颎吗?

薛道衡当然怀念,何止是他,很多大臣都怀念,只是没人敢像他这样公然表达出来而已。毕竟高颎是皇帝杀的,是“罪臣”,你去怀念他,说他的好话,不就等于是在说杨广不该杀高颎吗?杨广焉能不怒?

虽然杨广已经怒了不止一次了,但这次的后果很严重,直接导致薛道衡被执法部门拘捕审查。

不过此时杨广尚未动杀心,薛道衡命运如何,还得看执法部门怎么判。而当时朝廷执掌司法大权的是御史大夫裴蕴,此人很会揣摩和迎合杨广的心意,见杨广痛恶薛道衡,便准备把薛道衡往死里整,因而上奏说:“薛道衡自负才华,又仗着自己是老臣,目无君上,为害国家,妄造祸端。论他的罪名,好像是比较隐晦,但是他用心险恶,实为大逆之罪。”

这番话说出来,就等于是给薛道衡判了死刑。杨广本来还有些犹豫,现在被裴蕴这么一鼓动,便觉得薛道衡确实该死,因而说:“你说得很对。朕年少时和他一起伐陈,他轻视朕年少,与高颎、贺若弼等人专擅威权。朕即位后,他内心不安,得亏天下无事,才没有造反。你认为他悖逆,这很符合朕的心意。”

话说完,便给薛道衡下了判决书:令自尽。

可怜薛道衡,都已经被立案审查了,却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以为自己就是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算不上大罪,一定会获得皇帝的赦免,为此他还催促御史台快点审,审完好上报,报完好获赦。此外,还让家里人准备好饭菜,以便获赦后招待那些来问候自己的宾客。

现在宾客他是等不来了,能等来的只有死神。

不过当判决下来时,薛道衡并没有自尽。这倒不是因为他胆敢抗旨不遵,而是因为他反应太迟钝,没有明白杨广的意思。

这也难怪,他压根儿就没想过会有这样的结果,一心等待着杨广的赦免。

他不自杀,执法部门也没办法,只能再次上报皇帝裁决。杨广怎么处理呢?还是要让薛道衡死,既然薛道衡自己不死,那就帮他死。

于是下令将薛道衡缢死,并将其妻子儿女流放且末郡。

至此隋朝第一诗人薛道衡被杀,终年七十五岁。

薛道衡的死当然是个悲剧,是心胸狭隘的杨广无端猜忌造成的。但从主观上说,薛道衡自身也有责任,他太过“迂诞”了。

所谓“迂诞”,乃是“迂阔荒诞”之意,通俗地说就是不通人情世故,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

早在开皇时期,杨坚就已经多次告诫薛道衡不要太迂诞,但薛道衡始终改不了,或者说根本不愿改。他过于忠直耿介,凡事都不知变通,不会揣摩别人的心意,更不会迎合、讨好别人。

他这种性格很容易得罪人,在开皇时期可能还没什么,但在大业时代是很难存活的。因为杨广无容人之量,得罪他后果很严重,而薛道衡显然高估了他的心胸,也高估了自己的分量。

所以薛道衡可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但这可能就是诗人的性格吧,如果他处世圆滑,善于阿谀奉承,或许也成不了“隋朝第一诗人”。

说到“第一诗人”,其实他和杨广都配得上这个称号,二人正是隋朝艺术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至于他们谁更高一些,那还真不好说。不过薛道衡死后,杨广便独占第一了。

或许就因为这样,一些野史干脆说杨广杀薛道衡是因为嫉妒他的文才。如《隋唐嘉话》载: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什么意思?就是说杨广擅长诗赋,不愿别人超过自己,因此薛道衡就得罪了他,后来他就借故杀了薛道衡,并说:“你还能作出‘空梁落燕泥’吗?”

这段记载当然不符合历史,但它却反映了两个事实:其一,薛道衡迂诞,不会揣摩和迎合圣意;其二,杨广心胸狭隘,不愿别人比自己强。

所以我们会发现高颎、宇文弼也好,贺若弼、薛道衡也好,这些被杀的老臣能力都很强,至少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这样的大臣本应受重用,而杨广却容不下,他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臣子呢? mFkTcvE4WikD3dfTtsXFAwTz9SWcjP3d4gss/C8yBxebhvnRvxsIfvIda0qrTs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