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高颎、贺若弼、宇文弼一代名臣,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这对朝廷乃至天下来说都是极其重大的损失。尤其是高颎,他的才能和德行举世无双,是隋朝建国以来最杰出的宰相,很难再找出第二个。
正如《隋书·高颎传》对他的评价:“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皆颎所推荐,各尽其用,为一代名臣。自余立功立事者,不可胜数。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因此他被杀后“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
还有贺若弼,虽然他为人高傲,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是隋朝军队的灵魂之一。杨坚一次次宽容他,就是因为感念他的功劳、爱惜他的军事才能。想当初,突厥遣使入朝,以射艺夸耀,杨坚就说:“非贺若弼不能相比。”于是命贺若弼射箭。贺若弼不负所望,一发而中。杨坚高兴地对突厥人说:“此人是上天赐我也!”
天赐神将,却因言论获罪被杀,岂不惜哉!
再有宇文弼,论才能品德,可比高颎,论军功战绩,可比贺若弼,同样可惜!
说来命运也真是捉弄人,想当年高颎初为相,他的母亲告诫他:“你如今富贵已极,只剩砍头而已,务必小心谨慎。”高颎听从母亲教导,一直踏踏实实做官、认认真真办事,后来被杨坚罢相,他还有一种超脱的感觉,以为终于可以免除灾祸了。可没想到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过杨坚,躲不过杨广,他最终还是没逃脱被砍头的命运。
贺若弼则更是个悲剧。他父亲贺若敦曾“锥舌诫子”,告诫他不要乱说话,结果多年以后他还是没有管住自己的嘴,死在了“舌头”上。
但实事求是地讲,贺若弼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之前被杨坚罢官确实是因为目中无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但这次他说的话是公道话,是一个正直的大臣该说的话。我们应该为他正名。
人死不能复生,自此以后,隋朝将再无高颎、贺若弼,这个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同时,他们的死也将给隋朝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同样是难以挽回的。
首先,高颎等人无辜被杀,将使大臣们变得人人自危。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古时为官者最怕的莫过于皇帝猜忌和滥杀大臣,之前杨坚冤杀虞庆则、史万岁等功臣,已经让很多大臣感到恐慌,而今杨广连杀高颎、贺若弼和宇文弼,更是搞得人人自危。
试想皇帝连高颎这样德才兼备且有大功于社稷的人都能杀,更何况其他大臣呢?日后在他身边工作,恐怕稍有不慎,就会有性命之忧,这不是比“伴虎”还要可怕吗?为避免落入“虎口”,大臣们只能明哲保身,得过且过,能不说的就不说,能不做的就不做,反正江山是杨家的,他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其次,在杀害高颎等人之后,杨广变得越来越偏激和刚愎自用。
杨广这个人本来就很自负,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大臣的劝谏,放眼朝中,敢于向他提意见的也就只有高颎这些老臣了。如今高颎等人因言获罪被杀,其他大臣又人人自危,还有谁敢向他提建议?
如果我们把隋朝比作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那么杨广就是驾驶员,他是一个新手,能力很强,但缺少经验,急于表现自己,一心只想开快车,却不知道列车和乘客是否承受得住。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高颎这样的“老师傅”在旁指导,给他减减速、刹刹车。可是现在高颎死了,还有谁能限制他、给他指导?他又会将这辆车开向何方呢?
在诛杀了高颎等人后,杨广对朝中老臣越来越不信任,不久就又迫害了两位重臣,一个废,一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