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面对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暴露出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各个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的不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体命运,更触及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如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社会包容性,实现民众共享、共赢、共荣的目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202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委员会发布的第26号一般性意见《土地与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中指出,有保障的土地权属制度让个人和族群能够安全、公平地获得、使用与控制土地,对于消除饥饿和贫困及保障适当生活水准至关重要。为什么亟须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2018年12月,联合国通过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其他劳动者权利宣言》中强调了农民的土地权和强化保护农民权利的积极意义。

中国农村地广人多,土地产权状况复杂。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城乡贫富差距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尤其体现在农民土地财产权上,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需要专注于顶层设计的改革和创新,采取前瞻性的视角,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一书以研究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的历史逻辑为起点,通过对中国农民土地财产的历史演进经验的演绎和归纳,分析农民土地财产权思想源流与理论发展,揭示现有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研究的局限性。按照“历史演进-理论逻辑-实践探索-制度创新”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总体研究框架。该书采用威廉姆森四层次制度分析法,探索中国乡村特殊场域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并从构建农民土地财产权集体空间、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赋予“三块地”改革新内涵、优化乡村地区空间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提供了新思路。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创新研究》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前瞻性。该书聚焦乡村振兴前沿性问题,专注于土地制度改革思路,让制度设计者真正关注到农民权益的获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到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对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理论性。该书采用威廉姆森四层次制度分析法,不仅丰富了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的认知,而且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视角。三是独特性。该书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前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成功案例与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对“政策试点制”这一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在推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四是指导性。该书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提出了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对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
2024年10月 mVEL3KOrD4cY4in8qkj4GQMUAiXrr7nuIiNRKm+u85K6WQl6lboJZcrl5SBdQk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