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政府会计的复式记账

第一节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和方法

一、政府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又叫“会计确认基础”,是指为了实现政府会计的目标,决定何时确认交易或者事项的影响(贝洪俊,2004)。

会计核算基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收付实现制,也叫“实收实付制、现金收付制”;另一种叫权责发生制,也叫“应收应付制、应计制”。收付实现制是以本期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费用的基础。无论款项是否属于本期,只要在本期实际发生,就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所以又叫“收付实现制、实收实付制”。权责发生制是以应收、应付作为计算收入、费用的依据,凡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是否发生,均要计入本期;凡不属本期的收入、费用,尽管发生了,也不计入本期,故又叫“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

无论是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都是会计核算中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现金收付基础注重款项的收付,其收支与现金流量同步,易于操作;应计基础强调应计的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相配合,注重权责配比,会计处理较为专业、复杂。

(二)政府会计核算基础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条规定,“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不同的,是由“双功能”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决定的。

1.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

预算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是从预算收入、支出、结余等方面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为了更好地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年度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执行情况,预算会计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

在预算会计中,政府单位的会计核算是以本期款项的实际收到与付出为依据确定当期收入和费用的,无论款项是否属于本期,只要是在本期实际发生的货币资金流入和流出,就必须作为本期的收入、费用进行核算。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基础,符合预算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政府单位的管理需求。

2.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

财务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单位财务状况、运行情况与现金流量等,是从财务情况的角度进行核算的。为了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行状况(含成本)等,采取权责发生制是较为合适的。

在财务会计中,政府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应收和应付作为计算收入与费用的依据,只要是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是否发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要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对于不能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发生了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核算。权责发生制更加强调归属期的问题,这符合对政府单位财务状况、运行情况与现金流量的反映和监督,因此,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的。

二、政府会计核算方法

(一)借贷记账法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0条规定,“政府会计核算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借贷记账法是国际通用的会计记账方法,其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在清朝末期的光绪年间传入我国,是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最科学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对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全面地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我国政府会计的记账方法采取借贷记账法,一方面较好地实现了与企业会计记账方法的统一,另一方面较好地实现了与国际会计的接轨。

(二)平行式记账

为反映我国政府会计的“双功能”,政府会计采取“双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即为平行式记账。即对纳入政府单位预算管理的收支业务,在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时,还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从而通过一套财务账务中的“双核算”,较好地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功能”。同时,会计期末分别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核算”,编制政府决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从而更好地实现“双报告”模式。可见,本次政府会计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即“双核算”“双功能”“双报告”模式,能够一气呵成,一贯而至,既彰显了中国政府会计的特色,也体现了我国政府会计发展的道路自信,为我国政府会计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夯实了基础。

第二节 政府会计的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基本关系,是进行会计核算、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一项经济活动的发生,必然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会计要素变动,或者是两个会计要素同增同减,或者是会计要素内部一增一减,这也是复式记账的要求。

一、政府财务会计的会计等式

(一)基本会计等式

政府单位要进行业务活动、履行职能,首先要取得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无论是现金还是实物,这种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都称为“资产”,有了资产,政府会计主体便有了提供公共服务支配的来源。一方面,资产由出资人提供,与企业不同的是,资产提供者不要求收回资金,也不要求有回报,仅仅要求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另一方面,当出资人投入的资金不足以使用时,债权人会向政府单位提供资金,要求按期还本付息或在承诺的期限内偿还;或者在业务活动往来中,允许暂缓支付款项,这是债权人享有的权利。由此可见,出资人提供的资金形成了单位的净资产,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形成了负债,这两者的投入就形成了政府单位的资产,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恒等关系。即政府以全部资产履行义务,出资人与债权人以其出资和提供资金享有限定用途及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有多少资产,资金供给者就享有多少权利。因此,资产与净资产、负债的恒等关系如下:

资产=负债+净资产

式中,左边资产反映的是单位资金的运用,右边负债和净资产反映的是资金的来源,有多少来源就有多少运用。在任何一个时点,政府单位的资产总额与负债、净资产总额之间,在数额上都是相等的。作为反映政府单位财务状况的三个基本会计要素,它们的恒等关系是政府财务会计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告的基本依据与核心。

(二)变化的会计等式

在政府单位的日常活动中,会依法取得各项收入,同时,也会发生各项必要的花费,只有这样才能为政府单位履行职责、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等提供保障。收入和费用相抵后的余额即为结余。用公式表示为

收入-费用=结余

那么,在有了收入和费用后,会不会影响政府单位的会计等式平衡呢?一般而言,收入会增加政府单位资产,费用会减少政府单位资产。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有利差额会增加单位的净资产,而不利差额会减少单位的净资产。无论是有利差额还是不利差额,最后都由政府会计主体承担,所以会计等式加入收入、费用要素后,仍然保持平衡关系。基本会计等式在年度期间,由于收入、费用的发生而有如下的扩展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净资产+结余

或者

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

政府财务会计的五个会计要素是密切联系的,会计平衡公式这种平衡相等的关系,是复式记账的基础,也是组织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和报告的理论依据。

二、政府预算会计的会计等式

政府单位要正常运转,必须先有资金的投入即预算收入,才能履行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发生各项必要的支出,即预算支出,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为预算结余。但在政府单位中结余并不是重点,因为政府单位侧重的是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管理服务职能的履行,而不是结余的多寡。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节俭,节约在政府活动中是必需的,勤俭办事业是一贯的要求。政府预算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政府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即收支执行情况。收、支、余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

在正常情况下,结余为正数,而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负数,即“赤字”,说明当期的支出不能用当期的收入弥补,而是动用了以前年度的结存部分。结余的出现,将会导致用于业务活动的净资产增加或者减少。

小结

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市场化的发展,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反映在企业会计标准方面,也反映在政府、公共部门和组织的会计方面。中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正在进行,逐步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衔接,以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和管理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全面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等深化改革措施相继实施后,我国政府会计在会计目标、核算内容、会计要素、记账基础、报表报告制度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以2015年《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颁布实施为标志的这场改革,是我国政府会计发展的里程碑。从此,我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体系,体现的是我国政府会计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看待我国政府会计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给你的启发有哪些?

2.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如何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这些规定为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3.政府会计与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之间有何联系?

4.如何理解政府会计的会计恒等式?

5.你认为政府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哪些? DX0ao9abzZnR9WyhIO0Z+oGSVLJAZnlu+TfD2l6GycZ6rdhnAGIROXUbDl2/L2p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