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交通治理的理论基础

交通治理研究涉及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城市交通治理研究既要继承城市交通学科已有的理论方法,也需引入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理论成果与方法体系。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1)新公共管理理论内涵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公共管理领域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改革思潮,代表人物为胡德、奥斯本、巴泽雷等。在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科层体制公共行政已无法有效应对,亦无法解决政府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问题,这促使了新公共管理的诞生。

新公共管理,又称“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后官僚体制模式”或“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行政”,是管理主义或新管理主义在公共部门的具体体现,被视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它代表着多维度的宽泛概念,旨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管理理念,提升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新公共管理理论借鉴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念,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该理论重视绩效、效率及顾客导向,强调学习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倡导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简化职能、优化结构,实现电子化流程,以顾客需求为核心,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注与实践,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了挑战和改变。然而,这一理论过分强调市场化和经济效能,导致公共价值和社会责任被忽视。实际应用中,应结合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经验及需求,灵活调整、合理应用。

(2)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城市交通治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及办法,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在城市交通治理中,提供“市民顾客”所需“产品”,满足“市民顾客”需要,为“市民顾客”提供最大价值。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可引入交通竞争机制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政府应打破公共服务垄断,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并引入公共交通竞争机制,通过竞争选择最优方案,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如针对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可运用新公共管理中的“顾客驱使”理念,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整合出行需求,引入竞争机制和多种公共交通工具、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工程。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可提高公众参与度。政府应激发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交通治理的积极性,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多元化的治理方式更能灵活应对社会变化,增强公众管理的实效性。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政府应将资源配置与交通治理效果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结果导向的支出理念,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率,确保交通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建立明确的评估标准和绩效考核体系,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公信力,评估结果还可为政府预算提供参考。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1)新公共服务理论内涵

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全球盛行,以罗伯特·B.登哈特为首的公共行政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尤其针对其核心理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New Public Service,NPS)的概念并非罗伯特·B.登哈特首先提出。1989年,美国著名行政学者帕特里夏·英格拉姆(Patricia Ingraham)和戴维·罗森布鲁姆(David Rosenbloom)就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概念,称其为“一场新型的公共行政运动”。学者将“新公共服务”定义为公共行政作用在整个治理体制中的一整套思想,即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核心地位。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基于民主政治(democratic politics)、公民权(citizenship)和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的治理模式和框架。与新公共管理不同,新公共服务强调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注重公共服务的公正、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这一理论与企业化政府理论存在明显差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关键特点如下:

①公共价值导向:新公共服务理论关注公共部门的使命和公共价值,将社会公共利益置于首位,强调满足社会需求而非仅追求经济效益,致力于推动社会公正和改善社会问题。

②公共参与:新公共服务理论鼓励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认为公众应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强调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建立信任关系。

③绩效导向: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部门应该关注绩效和成果,而不是仅仅着重于经济效益。强调提供高质量、有效和可持续的公共服务,通过绩效评估和监测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④跨部门协作: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和协调。认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以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⑤伦理和社会责任: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部门的伦理和社会责任,倡导公务员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为公众服务;强调公共部门的专业操守和行为准则,以推动公正和诚信的公共服务提供。

新公共服务理论不是完全否定新公共管理理论,而是对其进行理性批判,肯定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和效率方面的贡献,但强调公民应成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强调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的任务是协助公民明确并实现公共利益,而非控制社会,即“服务”而非“掌舵”。因此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公民的主体地位,倡导与公民合作共治。

(2)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城市交通治理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公共利益是共同价值观的结果。重视公共服务的本质和使命,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应鼓励公共部门更加注重公共价值和公民参与,以提供公正、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城市交通复合网络作为城市可持续运行的物理载体,能满足出行和生活生产物资需求,服务人的各种需求。政府则负责提供公共服务,规范企业行为,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管理中权衡各种政策。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交通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单纯依赖政府或市场机制均存在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体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城市公共交通服务需进行整合,绩效评估也应从效率导向转向结果管理。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应从政府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市场化投资的运作机制转型,建立包含政府、市场、社会合作的多元化服务供给模式。

2.2.3 新公共治理理论

(1)新公共治理理论内涵

21世纪初,公共事务和公民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公共部门难以单独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公共服务的精准有效提供越来越依赖于公共部门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复杂关系的处理,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暴露出诸多不足,旧的公共管理理论难以解决公共行政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公共治理理论作为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新公共治理”(New Public Governance,NPG)由托恩首次提出,但未明确定义。只是在文中指出当时的“功利性”公共选择(“utilitarian”public choice)、新管理方法(new-managerial approaches),规范和“价值承载”的新制度方法不适用于研究欧洲新兴的公共治理的综合方法。2010年出版的《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一书,从理论基础、组织间伙伴关系与合同关系、政策网络治理等方面,探讨新公共管理新问题,并提出新公共治理的理论框架。

新公共治理理论是指伴随着西方国家出现的管理危机和市场与等级制的调解机制发生的危机,以及伴随着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迅速成长而出现的新型公共管理理论。反思和批判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重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域与私域等的关系,并整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合理内核。其核心是通过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

新公共治理理论是探讨政府与社会各界合作解决公共问题和提供服务的理论体系,它强调政府、市民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商合作和共同参与,旨在最大化公共利益。

与新公共治理理论相关的重要内容如下:

①多层次治理:多层次治理理论认为,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在不同层级、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协调合作,包括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关注跨部门、跨界别、跨层级的合作,强调多元参与和共同决策。

②网络治理:网络治理理论强调通过网络化的方式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学术界和公众等多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重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实现共同目标的达成。

③公共参与:公共参与理论强调市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责任。提倡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和合作,重视民意表达、决策公正和民主监督。

④利益博弈:利益博弈理论认为在公共治理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协调,需要通过博弈和谈判来平衡不同利益,达到权衡和妥协。

⑤治理创新:治理创新理论关注公共治理的实践创新和制度改革。强调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实验来提高治理效能和适应性,推动公共治理的持续改进。

(2)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城市交通治理

新公共治理理论以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为基础,为公共事务提供新治理方案,指导公共部门决策、政策实施与公众参与。肯定公民的自主治理,强调公民意识与主体性的提升,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治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解决复杂公共问题、提高治理效能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至关重要。

公共治理理论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分析范式,但现有理论框架中宏观层面较多,中观和微观层面不足,且治理目标、价值、过程、工具和能力之间的联系尚未明确描述。

公共治理与交通治理之间的关系如下:

①社会效益:交通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合理的交通规划、管理和服务,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协调各方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交通治理中,公共治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作,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②制度建设:交通治理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以规范交通运输行为。公共治理则关注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等,以促进交通运输的有序发展。交通治理可以借鉴公共治理的理念和经验,建立透明、公正、高效的交通治理机制和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众参与的程度。

③利益协调:交通治理涉及多方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公共治理的核心是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各方的利益冲突,实现多方利益的平衡。在交通治理中,公共治理可以提供平台和机制,促进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之间的利益协调,确保城市交通发展的公平和公正。

④公众参与:公共治理强调公众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在城市交通治理中,公众参与是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公众听证、调查研究、意见征集等形式,了解公众对交通政策和规划的看法和需求,提高公众对交通治理决策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综上所述,公共治理与交通治理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公共治理可以提供专业的决策支持和参与机制,促进交通治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交通公共治理领域多方关注的核心话题,见表2-1。

表2-1 交通公共治理领域多方关注的核心话题

续表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1)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ST)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影响迅速扩大,并开始影响美英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推动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概念源于18世纪初,原意为“赌注”。多德于1932年首次提及“利益相关者”概念。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将其作为一个明确理论概念提出。至今,已有数十种利益相关者定义。1984年,瑞安曼提出全面定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依赖以实现各自目标。这一定义确立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独立分支。国内学者综合西方观点,定义利益相关者为在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专用性投资并承担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影响或改变企业目标,或受企业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

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出版《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明确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弗里曼的观点极大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成为利益相关者研究的一个标准范式。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强调企业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不同,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投入,企业应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非某些单一主体的利益。

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关的重要内容如下:

①利益相关者:与组织有利益关系的人、团体或机构,包括股东、雇员、客户、供应商、社区、政府、环境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要平衡和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②互动与合作: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组织应该与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合作和协商,共同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并考虑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③长期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通过考虑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组织可以建立可持续的关系和信任,提高组织的声誉和长期竞争力。

④多元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有不同的利益和权益。组织需要根据各方的需求和权益,平衡各种利益冲突,并制定合适的决策和管理方案。

⑤责任和透明度: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组织的责任和透明度。组织应该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并提供适当的信息和参与机会,使其能够了解组织的决策和行为,并对其负责。

(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交通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组织管理和商业伦理领域的理论框架,强调组织识别、理解和回应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平衡满足各方需求有助于组织实现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良好关系和声誉。

交通服务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影响交通服务全链条,即服务提供、服务生产、服务消费和服务评估或受交通服务创新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在制定交通治理政策时,需全面考虑和平衡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和意见,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运输企业、居民、环保组织和交通用户等,其利益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交通治理过程中,政府需要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达到最优的治理效果。这需要政府采取透明、公正的决策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和协商。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在交通治理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可能会因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需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个利益相关者在交通治理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可能会相互影响,产生复杂的关联效应。因此,政府需要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避免单方面偏袒某一方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

总之,交通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平衡各方利益、考虑多样性和多元性以及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理论为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交通治理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指导。 L/fFlmJFe+ghZdWWGbNgpkDmJdXbR6eW+QXRbSdaPC7kMMObEwWPguSz0StWdj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