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大约2500年前古希腊就有了城市的概念,有城市就必然有交通。

城市交通已有百年历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交通运输或交通工程中的城市交通;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交通;有关行政部门及企业中的城市交通。

(1)交通运输或交通工程中的城市交通

研究交通运输或者交通工程应从交通设施和工具,或是客运、货运组织着手。一方面,将城市交通作为交通运输的一种方式,在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运、海运、管道运输之后讲城市交通,即在交通运输的基础上增加城市交通。另一方面,从交通工程学角度,将人、车、路、环境等综合一体化,即包括由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源头引发的交通产生、分布、分配;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规划(包括道路系统规划);交通流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道路设计;等等。

交通系统层面。城市交通是在城市范围内,由交通设施(包括交通网络、枢纽节点和设备等)、交通工具、交通运营、交通管理和交通服务等子系统构成,完成人流、物流和车流空间位移的综合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由诸多子系统组成,同时作为城市的子系统与城市的发展相互促进,与城市用地系统、市政设施系统等其他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综合性、立体化的多方式交通系统。

交通构成层面。城市交通构成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参与者和货物等。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道路、轨道、航道、管道和交通场站与节点枢纽等;交通运输装备包括车辆、轨道、机电设备和交通通信系统等;交通参与者包括与交通系统相联系的各类人员。城市交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密度高、交通设备种类多、交通参与者特性各异,是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巨系统。

交通网络层面。城市交通网络是指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运输组织网络、交通信息服务网络的总和,包括城市中人和物出行所依赖的各类设施、交通工具等物质条件和干预调控等软环境。在城市交通的地面道路交通系统、快速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停车系统、物(货)流系统、交通秩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子系统属性特征进一步将城市交通网络归纳为基础设施网络、运行控制与运输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三类。

(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交通

城市与城市交通共生发展,《雅典宪章》明确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是居住、就业、游憩的派生功能。交通作为联系其他三项功能的重要纽带,没有交通就没有城市,交通可以主导城市发展。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支撑城市的用地布局结构、规模大小以及城市的生活方式,即城市交通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生产、生活连接起来,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城市客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主要从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土地使用来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的基础设施问题,强调交通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即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按居住、就业、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构建三者相互联系的交通网。在城市规划时,需通过城市交通的走向,结合环境资源的约束,协调和引导土地使用和城市功能布局;需关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交通问题,关注交通外部效应的影响及其处理;需规划城市交通廊道;强调公共交通优先的技术措施。

(3)有关行政部门及企业中的城市交通

各行政部门及企业侧重各自业务范围内的行政管理措施或企业策略,这些管理事务中的城市交通,依据现有基础设施还包括:

①更加注重人的自由选择,例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②更加注重使人们出行更有效率,例如“1小时通勤圈”、改善“最后一公里”交通等概念;

③更加注重信息化和经济政策在城市交通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综合运用经济、财税、法律等政策治理城市交通;

④更加关注降低能耗、减少交通污染,例如绿色交通等概念;

⑤更加关注社会现象引起的交通情况,注重利用人文社会方法研究人的出行方式和习惯,例如学校周边交通、医院周边交通等。

城市交通是城市行政区划分范围内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其任务是满足城市内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需求,其逻辑链条为“人的需求和经济生产的需求—土地开发和商业经营决策行为—交通网络构建与出行服务提供—多主体决策及行为再反馈”,即人口集聚及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引导和触发了土地开发和商业经营决策,形成交通网络构建与出行及流通服务的供给,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及经济生产活动需要,并形成新一轮多主体决策及活动行为的反馈。过去,城市交通研究范式更多地聚焦于增量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新设施建设和发挥既有设施效益并重的新取向。城市交通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供需动态调控、多元技术融合的复杂社会问题。

2.1.2 公共治理

一直以来,公共治理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概念。“治理”(governance)这一术语有着悠久的语源学渊源,如拉丁文中的“gubernare”、希腊文中的“kubernetes”,指代的是“古代的船长或舵手”。“治理”最初的含义是操纵或控制,与其同根词“政府”(government)的内涵相同。这两个词相互交叉的用法在一般用语中延续了很久。我国“治理”一词的词源学历史悠久,西汉的司马迁就提出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国理论。在20世纪末,“治理”一词开始强调公共行政与管理在非政府方面的特性。这种含义的变迁意味着一种新的信念出现,即权力应该由不同的机构根据它们在公共服务中的相对作用来分享。

198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发展》( Sub - Saharan Africa 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 )报告中率先提出了“治理危机”理念,治理的概念被首次提出。Jan Kooiman将治理界定为“国家与社会、市场以新方式互动,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社会及其政策议题或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指出“治理的精髓就是参与、合作、互动、服务”。2017年,世界银行报告将“较好的治理”界定为“国家和非国家群体在一套由权力塑造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的框架内运作,通过相互作用来设计和实施政策的过程”。治理强调多主体参与、对协调作用的重视、持续的互动过程,而非仅是一套制度或规则。我国学者汪光焘认为,治理是一种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的革新,表示管理权力的重心由政府向市场和社会转移,即治理是“一个由聚焦于正式政治领域和公共部门(议会、市政厅、公务员队伍)的治理结构转向不断增加私人部门和公共社会参与并融入它们利益的过程”。

目前“治理”的概念多指“多主体、多中心共同管理”的意涵,即主要强调建立政府、市场、公民社会共同治理、协调配合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

公共治理是在治理概念内涵及意义上的进一步具体化,用“公共”一词更加明确地界定了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互动性。公共治理涵盖了治理概念的全部内涵,并继续突出了公共的价值与内容。“公共”词义广泛,不仅包括作为传统公共机构的政府,还包括准公共机构的社会组织和营利性机构,以及生活在社区和组织中的个人。

公共治理与传统的管理和一般的治理相比,更加强调公共利益的精神与效益。公共治理坚持整体主义价值观,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的思想明显影响了当代公共治理的理念。治理不再单单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地方社区每一个公民或者机构参与公共事务,享受应得的福利,体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社区共同体、创造共和精神的必要手段。

2.1.3 交通治理

国外的交通治理研究起源于公共治理,公共治理为交通治理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交通治理是公共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Christopher Kennedy等认为交通治理、投资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邻里设计是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关键支柱;Wasim Akram等认为交通治理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以静态系统的方法规划和组织交通系统,探究交通规划政策和交通治理体系结构稳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Daniel Albalate等针对西班牙巴塞罗那公共交通服务私有化后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挑战,提出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推行鼓励公共组织和私营企业并存竞争的激励政策,改善政府的交通治理和监管能力。汪光焘认为中国既有的交通治理概念还处于模糊和缺位状态,仅在公共交通服务满意度、机动车交通限行限购等部分措施的单个环节(合法性、透明度、公众参与等)有初步探讨,并认为城市交通治理的基本内涵是建立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在交通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新型权责关系,实现城市高效、安全、低耗可持续运行。

城市交通治理可以理解为依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规范要求,政府和利益相关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借助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通过合理规划、组织、监督和调控交通系统,解决交通领域的问题,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质量,以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便利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20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及交通污染等问题,使城市交通治理从交通规划、交通法规、交通控制、交通管理及经济政策等多层面对城市交通发展和居民出行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具体来说,交通治理解决交通领域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规划:通过制定交通规划和交通发展战略,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指导交通系统的发展,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

交通管理:通过制定交通管理制度和规章,监督和协调道路、公共交通、交通安全和停车等方面的运营和管理,保障交通秩序和安全。

交通安全:通过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提升交通设施和道路交通环境的安全性,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和监管,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交通人员伤亡。

交通环境保护:通过推广清洁能源交通、减少交通噪声和污染排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交通智能化: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交通出行体验。

城市交通治理伴随城市交通发展变化,由单一的社会经济目标转变为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及社会公平多目标协同发展,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应对需求管理,从分方式单一交通物理设施网络独立构建转向多方式复合交通网络的整体构建与运行调控,从传统的独立子系统交通治理转向更加系统、更加综合的治理目标和体系构建,涵盖对外交通、道路交通、公共交通、静态交通、慢行交通五大系统,也表现在治理手段综合性,如通过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措施多管齐下而达成治理目标。 dBVX1ergxTk0YF5WuFtQ86+Z8xYyIz4ZeEoDI2oOQw74OtjQOTG28pfJEiurzV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