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经济转轨与转轨经济的关系

(一)有关“转轨”“转型”“改革”的争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走上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道路,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经济转轨”“经济转型”“转轨经济”等用来描述这一进程的新名词便不绝于耳。而追根溯源,“‘经济转型’是苏联政治家和理论家布哈林最早使用的概念”

一般而言,我们现在谈论的“经济转轨”,主要是用来描述一国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的进程。然而,关于这一进程的描述,国内外学术界还存在其他说法,如“经济转型”“经济改革”等。同一现象却有不同的表述,到底三者在此是同义还是有所区别呢?关于此问题的回答,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第一,吴敬琏先生认为,在中国范围内,“改革”和“转轨”这两个概念是基本一致的。这可以从其出版的书籍中得到印证,如2001年出版的《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2002年出版的《转轨中国》、2004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等。他时而用“改革”描述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进程,时而用“转轨”来描述这一进程 。第二,在比利时学者热若尔·罗兰看来,“转轨”“改革”“转型”这三个基本概念在描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基本是一致的。如他在《转型与经济学》一书中提到,“自1989年秋柏林墙倒塌以来,有相当一批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前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这个研究领域叫作转型经济学(transition economics,以往国内更多地译为‘转轨经济学’。——编者注),有时又称改革经济学(transformation economics)。这些研究者中包括世界一流大学中一些最有名望的宏观经济学家和微观经济学家” 。第三,在剧锦文教授看来,“转轨”“转型”“改革”这三个基本概念在描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进程中,其含义是不同的。“所谓‘转轨’,是指以前的传统模式完全被另外一个不同性质的模式所取代的社会经济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其显著特点不仅在于大规模的市场化,而且在于压倒一切的私有化、自由民主和全面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改革’被认为是在不改变以前传统模式性质的前提下对其体制的某些不当之处进行的改动;‘转型’只被看作一个相对短期的更侧重于经济体制或制度迅速转变的概念。” 第四,在颜鹏飞教授看来,“转型(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往往都使用‘Transition’一个英文词。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因其强调资本主义取向的政治转轨而对‘转轨’(Transition)、‘改革’(Reform)和‘转型’(Transformation)的概念进行了严格区别。我们一般不加区分,我们主要强调体制的转轨、资源配置的转轨和发展模式的转轨”。 综上所述,围绕“转轨”“转型”“改革”三者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看法不同。同时,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国内外学者比较倾向于三者趋同的看法。

(二)本书对经济转轨研究的限定

在本书看来,出现对部分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进程的描述争议,主要在于对上述进程的描述是否会考虑到政治因素。如果考虑到政治因素,那么部分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进程的确存在着差异。而这主要是因为,苏东地区国家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进程中,不但实现了资源配置方式及经济运行方式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而且在政治方面实行了大规模的所谓“自由民主化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5个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推进本国资源配置方式及经济运行方式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的介入,那么不难看出,部分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其资源配置方式及经济运行方式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此时的“转轨”“转型”“改革”三个基本概念也就趋于一致了。

综上所述,在不考虑政治因素介入的前提下,所谓经济转轨,主要是特指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持续至今的计划经济国家逐步迈向市场经济国家的转轨过程。这一转轨的核心在于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表现为经济运行方式从计划向市场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转变中,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充分发挥成为关键,标志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首先,本书研究的经济转轨对象仅限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即苏东地区国家及当今世界现存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为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拉美地区国家经济由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不在本书的研究之列。其次,经济转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经济转轨国家宣布建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最后,不同经济转轨国家的经济转轨程度不同。经济转轨国家受到初始条件、选择的转轨道路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等因素的影响,经济转轨的进程有所不同。如同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转轨,尽管经济曾一度面临崩溃,但基本建成了市场经济体系,而白俄罗斯几乎与俄罗斯同时开启经济转轨的进程,经济转轨的水平却落后许多,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上,计划因素仍多于市场因素。

(三)经济转轨与转轨经济的关系

经济转轨的长期性决定了经济转轨国家经济的特殊性,而这个经济的特殊性就在于,这个时期国家的经济,既脱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阶段,又没有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既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残余因素,又蕴含着市场经济的新生因素。 一般而言,我们将这样的经济称为“转轨经济”。“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议论的转轨经济,是探讨制度演变目标的内涵、构成和功能,制度变迁和创新的类型、途径和规律,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制度的成本与收益,制度及其变迁和创新在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当今实际,换句话说,转轨经济就是主要探讨“前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由传统的中央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特殊国情,研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在追求一个什么模式的市场体制,研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在新体制建设中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其实质就是回答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转轨经济更多是指一种目标性的取向。只是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进程。如何迈向改革的目标,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方法、手段以及采取措施的先后次序和实施步骤 等难题都需要解决,而这些就属于经济转轨的任务。也正因如此,尽管前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都以现代市场经济为目标取向,但是各国在向市场经济这一目标迈进时,由于选取的政策、方法、手段以及采取措施的先后次序和实施步骤不同,各国的转轨经济形态也不尽相同。 WfTZNl3xtoYgq23ZAEErKpdhoV/hLp/4IuJc3AdiksZ++RYXS2AhAmVyL89yOn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