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历史的影响,俄罗斯和越南迈向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大致相近,这也意味着两国在探寻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征程中可能会面临相似的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一系列难题和挑战,考验着两国执政党的智慧,这也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
邓小平同志曾经创造性地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两者本身并不带有制度属性。其实,作为经济发展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各有各的优点,选择“计划”还是“市场”,应主要考虑哪种方式更适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更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经济体制最突出的优点是,国家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服务。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新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圈中,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轻松。同时,苏维埃政权从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接收的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要求苏维埃政权必须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让国家强大起来,这就决定了苏联的发展不能走寻常之路。计划经济体制当时恰好符合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也契合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仅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比重就由1928年的51.5%提升至1932年的70.7%,苏联也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强大的工业国。1925-1940年,苏联用15年的时间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的历程。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战后经济恢复工作中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战后的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不仅迅速抚平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而且迅速提升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二战前经济水平最高的1940年相比,1959年的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4倍,工业产值增长了4.8倍,农业产值增长了1.5倍。与此同时,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也大大缩小。“1946-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分别为美国的20%、20%和50%,而到1961-1965年这些指标分别提高到50%、57%和72%。”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与这一时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处境和需求是相适应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促进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基本上处于一种“战备经济”的状态,这一时期苏联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和保卫苏维埃政权。也就是说,苏联需要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德国法西斯,保卫苏维埃政权。而这恰好是计划经济体制具备的体制优势。
随着战争的结束、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苏维埃政权不断得到巩固,苏联社会的根本任务也发生了转变,即由保卫苏维埃政权和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转移到了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来。根本任务的转变,要求完成任务的方法也需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不再是苏联完成根本任务的最佳选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四五”计划期间,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这一时期建立起了许多在苏联经济发展史上享有盛誉的工程和项目,但是从1975年以后,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上维持在2%~3%,经济发展迟缓、举步维艰;其次,随着国内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受到战备经济需求掩盖的计划经济体制越发显得不适应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诉求,其弊端日益凸显。“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阿巴尔金院士曾对苏联经济体制的特征作过高度概括。他说‘现行社会制度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社会经济和经营形式单一化和简单化;强制性的集中联合取代市场经济联系;剥夺广大劳动阶层的所有者地位,形成了以国家名义进行活动的支配者阶层;劳动具有了雇佣和强制性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以基于政权力量的外部推动取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刺激;形成了管理国民经济的行政指令体系’。”
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形式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政权对国家经济的绝对领导权,但是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功能,并不是所有产业领域都适合采用公有制经济形式。在个别产业中,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反而会将经济统得过死,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强制性的集中联合取代市场经济联系,尽管可以保障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举全国之力(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攻克某一重大经济发展项目,但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家政策的偏好难免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这样非常不利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发展。在多方因素的综合效应下,苏联政府长期偏好重工业的发展,苏联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可以称雄世界,但关乎民众日常生活水准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长期萎靡不振。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巨大的差价,打击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副产品的长期短缺,苏联民众常常为购买食品、衣着等生活用品而不得不在商店门口排起很长的队伍。国家通过下达行政计划管理国民经济,理论上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行。但实际上,由于缺乏自主经营权,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效率往往都不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大部分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进而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制订企业生产和销售计划的上级行政机关往往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制订出的计划不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从而造成浪费。总之,随着苏联国内局势的缓和,传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呼唤着对传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变革。
越南的情况与俄罗斯很相似。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内局势稳定,越南告别了“战备经济”时代,进入建设国家经济的时代。此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国家对经济统得过死,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其次,国家对经济领域的过分干预,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再次,企业因缺乏自主经营权而不愿关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劳动效率的提升。最后,职工因缺乏工资激励机制,缺乏生产劳动积极性。此外,1976年,越南实现国家统一。为尽快实现南北经济统一,越南政府盲目冒进地推进南方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果使越南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为扭转国内危险的局势,同时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越南开始探索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