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可转债市场

根据中国证监会于2021年1月31日正式施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可转债是指公司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本公司股票的公司债券,属于《证券法》规定的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

可转债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Convertible Bond,CB),属于股债结合型产品,持有人可按照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普通股票。可转债首先是一种债券,它像普通债券一样还本付息;同时,在转股期内,持有人可以将债券转换为发行该可转债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第一只可转债是1992年中国宝安(000009.SZ)发行的宝安转债(125009),发行规模5亿元,存续期3年,票面利率3%,其中的转债还没有标准条款。由于在转债存续期内正股中国宝安的股价持续疲软,宝安转债最终以赎回结束交易。从宝安转债退市直到1997年,A股再无可转债发行。1997年3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已失效),是中国可转债领域首个规范性文件。

2000年2月,机场转债发行上市,成为A股可转债发行的里程碑事件。机场转债的条款设置开始细化,设置了下修、赎回和回售条款,已经具备未来A股可转债的雏形。机场转债存续期5年,每年0.8%的票息较宝安转债大幅下降,强赎条款的设置使得转债促转股条件更容易达成。

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已失效)等文件,A股可转债市场驶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当时上市公司增发和配股门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再融资渠道转向可转债市场。可转债市场迎来首次扩容,A股二级市场交易的可转债数量超过30只。2005年因股权分置改革,可转债发行进入短暂的停滞期。

2010年6月2日,中国银行发行400亿元可转债,A股可转债规模大扩容时代来临,到2014年可转债存量规模达到1700亿元。随着牛市的到来,大量可转债实现强赎退市,存量可转债市场萎缩至120亿元左右,这一时期的可转债以金融和重资产行业公司为主。2015年6月,股市大幅下跌,由于此前大量转债强赎退市,整个A股市场仅剩7只转债可供交易。

2017年2月,监管层再度收紧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渠道。同年9月,可转债申购方式由资金申购改为信用申购,A股可转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到2018年11月,可转债市场超越之前1700亿元的规模;2022年9月3日,中国可转债市场规模已超过7600亿元;继2020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之后,沪深交易所于2022年7月29日分别发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实施细则和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律监管指引,标志着可转债作为A股市场的主流交易品种,步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截至2022年9月3日,除已挂牌上市的431只转债之外,尚有184家A股上市公司计划发行可转债,拟融资总额高达3085亿元。

二级市场可转债参与人数也大幅增长。单就可转债网上申购户数而言,A股可转债申购户数从2017年11月的445万户增长到2022年9月的1200万户;全市场可转债日均成交额在600亿元以上,2022年6月8日,可转债当日成交额2080亿元,创A股可转债发行以来历史新高。

就可转债的投资者结构而言,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数据,以2022年8月为例,虽然个人投资者仅持有7.72%的沪市可转债市值,但个人投资者的成交金额占沪市可转债总成交金额的54.6%;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统计数据,个人投资者仅持有18.62%的深圳可转债市值,但个人投资者的成交金额占深圳可转债总成交金额的64.86%。这是由可转债T+0交易属性决定的。相对机构投资者而言,个人投资者在沪深转债市场虽然持有市值较低,但其是市场的成交主力。

就行业而言,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已经从金融和重资产行业扩展到各个行业。截至2022年9月,从剩余规模看,银行转债占全市场比例为38%,仍为转债市场第一大行业,交通运输和非银金融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三大行业位置。 UVn2fxUOXvsXbbeFq3FcyjD92IrFz0Bms8b4b8GxcJg5yMZTxAgowaDMgdZAc8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