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实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加,加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以及高碳化的产业结构,我国能源系统面临多重挑战,资源环境约束成为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林伯强,2015)。首先是经济增长引致严重的环境气候问题。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中国能源碳排放占全球能源碳排放的28%,占中国总体碳排放的88%,其中,煤炭碳排放是能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日益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我国当前一次能源消费量已占到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4。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2》,虽然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7年的60.6%下降到2021年的56%,但是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在持续攀升,其中,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2.4亿吨标准煤,同比上升5.15%。最后是能源安全。“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导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如2019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2.5%。在目前全球政治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风险日益增加。
为应对上述挑战,我国近年来多措并举,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尤其是面向全球做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重要承诺,并将“十四五”时期作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这就倒逼我国加快能源转型进程。但能源转型不是单纯基于技术和经济投入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而是能源系统整体的变革与创新(范英、衣博文,2021;刘平阔、彭欢、骆赛,2019),既是气候环境、战略需求、制度政策、经济和技术基础、价值理念等多重要素协同作用的过程(Geels, 2004),也是多元主体密切互动的社会化过程(Deuten et al.,1997)。因此,能源转型是能源系统社会-技术范式的转换过程。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跨度大,不同省域在能源资源禀赋、主导产业结构、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和技术基础、能源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省域在能源转型方面面临的问题不同,适用的能源转型模式和路径也不同。因此,有必要以省域为对象,具体研究探讨省域层面能源系统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从而探寻适用于省域层面的能源系统转型路径。
陕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之一,能源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能源储量方面,陕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煤炭探明储量1700亿吨,居全国第三位;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2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另外,陕西省还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资源。能源产量方面,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7.00亿吨、2552.76万吨、294.13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四位和第三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615.83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十四位,其中,水力、风力、光伏发电量合计339.47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3%。此外,陕西省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在能源资源禀赋、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陕西省应基于自身特点和内部区域间的差异,探寻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的能源转型之路。
(2)理论背景
Kemp等(1998)最早提出社会-技术转型理论,该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多种分析框架,其中,多层级视角(Multi-Level Perspective,MLP)最受关注。MLP综合了演化经济学、创新社会学和制度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以社会-技术系统为分析对象,将社会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把社会-技术系统划分为社会-技术景观层、社会-技术体制层和创新利基层三个层级,强调多重因素的复杂并发作用对系统整体变革与创新的综合影响(Geels, 2017)。MLP认为,社会-技术系统转型是在景观层对体制层不断施压,利基层对体制层不断挑战和威胁,以及体制层不断自我革新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系统整体变革和创新的过程(Geels and Schot, 2007)。随着可持续转型研究的推进,MLP理论成为系统转型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并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等社会-技术系统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能源系统面临着与发达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发展情境。首先,由于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其能源转型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存在差异(柴建等,2019)。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电气化共同驱动的能源消费高速增长阶段(王君安等,2017),而这也是我国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区别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突出特征之一(杨莉莎等,2019)。其次,我国在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及经济技术基础、制度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发达工业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刘平阔、王志伟,2019)。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发展阶段,结合中国能源系统的特点和发展实际开展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陈卓淳和姚遂(2012)、吕涛等(2015)、郭丕斌等(2019)、聂龑和张国兴(2020)等将MLP分析框架引入中国能源系统,从系统整体角度研究探讨了我国能源系统转型的因素、目标和路径等。但已有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重理论探讨和思辨分析,缺乏具体的分析方法和经验数据支撑;二是大多以国家整体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我国内部不同区域在能源资源禀赋、气候环境条件、经济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区域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影响。而“一刀切”的能源转型路径难以有效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能源发展需求(刘平阔、王志伟,2019)。
(1)理论意义
首先,基于社会-技术转型MLP,将技术、经济以外的制度、政策、政治压力、社会矛盾等社会层面的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探寻驱动我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多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丰富、拓展能源转型研究的思路、理论和方法。
其次,深化、丰富中国本土情境下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理论成果,尤其是拓展社会-技术转型MLP这一分析框架在我国省域层面能源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2)现实意义
首先,本研究从能源系统整体角度,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加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本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内部不同省域之间以及省内不同细分区域之间在气候环境、能源资源、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分省域、分区域差异化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提供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