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持续存在,并且形成了两种研究框架:一是基于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问题框架,二是基于理论方法的解析框架。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关注和重视,这两种研究框架也得到进一步拓展(Smith et al.,2010)。问题框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区域性资源环境问题的考虑,相应形成了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的末端技术解决方案,即基于清洁技术的环境治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等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是分立的,主张运用价格信号、经济刺激等静态方法进行环境治理,并发展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环境经济学。上述主流经济学理论一般假设企业和个人是理性决策的,对非经济的因素关注较少,将价格作为关键变量,在政策制定方面也主要考虑消除经济方面的障碍,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问题。不仅如此,主流经济学对于创新过程、政策支持的有效方式等问题,也较少涉及。因此,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激进式创新的形成、扩散和突破以及人们对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的理解。
随着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爆发且愈演愈烈,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系统创新等成为学术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以动态、非均衡为特征,主张经济体内部不同个体和要素之间竞争、依存、成长,关注变革、学习、创造的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理论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导性理论,并形成了环境创新的演化视角。社会-技术转型MLP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可以说,根植于演化经济学的社会-技术转型MLP,为新古典主义环境经济学观点提供了有益的修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研究框架的变迁如表3-1所示。
表3-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研究框架的变迁
续表
资料来源:SMITH A.,VoβJAN-PETER,GRIN J. Innovation studies and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the allure of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d its challenges[J]. Reearch Policy, 2010(39):43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