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简单地说,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精准扶贫就是谁贫困扶持谁。

本书的基本思路是以劳动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青海省藏区社会经济文化为背景,以农牧民非农就业为主线,研究青海藏区农牧民非农就业的一般性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青海藏区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创新模式。

本书共7章内容:第1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意义与价值,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以及特色及可能的创新等;第2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介绍了产业结构理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等;第3章为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现状与调查分析,包括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历程及现状,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评价;第4章为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对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非农就业分地区及非农就业行业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第5章为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增收减贫效应,对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增收减贫问题及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对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第6章为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对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障碍因素和增收路径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第7章为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对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4.2 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第一,文献调研和田野调查方法。

本书围绕青海省及省内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非农就业问题,广泛查阅和搜集学术期刊文献、书籍、报刊、政策报告、统计数据,并有计划地归类、研读和梳理,最终厘清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并对内容框架进行初步搭建。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书设计了农牧民个人信息、家庭信息、非农就业特征、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的田野调查问卷,以便获得实证分析所需的微观数据。此外,考虑到田野调查数据主要为一次调查的截面数据,不能反映青海省及省内各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与农牧民相对贫困的动态关系,本书以县域为调查单位,基于实地搜集的青海省各县级单位农牧民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方面的动态数据,结合农牧民非农就业与农牧民相对贫困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揭示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与农牧民相对贫困的动态关系。

第二,规范和实证分析方法。

本书涉及的概念与理论,具体包括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性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等概念,以及产业结构理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和就业理论与发展经济学中关于贫困的理论。

本书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和熵值客观权重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进行评估,运用多元Logistic选择模型和Probit模型系统分析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深入研究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的减贫效应,梳理并把握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在解决地区农牧民相对贫困方面的障碍因素,使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与地区减贫协调推进。 sqOeE4esubhYQcv9QSUekO1IGGwjNnOh3fhG7pCMMpxAvK8w450ETiGPDdGtU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