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研究目的有四个:第一,基于文献调研资料和实地调研数据,描述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状况,包括非农就业的行业状况、地区状况和能力水平;第二,系统分析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包括非农就业概率、非农就业行业和非农就业地区的影响因素;第三,深入研究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效应,包括对农牧民家庭收入、农牧民家庭消费、农牧业生产率,尤其是农牧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第四,识别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在减轻农牧民家庭贫困脆弱性方面的障碍因素,使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与缓解相对贫困协调推进。

本书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将产业结构理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和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应用于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问题分析,验证理论的适用性,以便扩大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第二,通过对青海省及省内各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科学把握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状况,影响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各种因素以及非农就业对农牧民个人、家庭及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特别是缓解相对贫困的程度,为当地政府合理制定关于农牧民非农就业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本书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术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在对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扩大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空间的对策与建议,以改善外部就业环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促进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扶助青海省贫困户,帮助困难群众脱贫。本书不仅能丰富民族学理论的研究内容,而且能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第二,应用价值。本书将青海省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青海省既具有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与民族宗教地区等多重研究视角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又地处我国生态安全至高地——青藏高原,是中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所在省区,研究价值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对青海藏区农牧民非农就业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研究,既能为实现青海省的科学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又能为西部民族地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sqOeE4esubhYQcv9QSUekO1IGGwjNnOh3fhG7pCMMpxAvK8w450ETiGPDdGtU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