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口的地区及城乡分布特征在客观上决定了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分布格局,因此,深入了解青海省人口资源的分布状况对于促进地区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1)地广人稀,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为我国第四大省级行政区,尽管省域面积辽阔,但较高的海拔使其年均气温较低、无霜期短、积温较低,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并加大了生产投入,制约了区域内农业对大规模人口的支撑作用,因此省域内人口稀少。青海省内的水资源分布受到地形和海陆因素的制约。其中,雨水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雨水资源丰富,西部地区深处内陆,雨水资源稀少。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源”的美称,省内冰川、雪山、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经过地区常常会形成河谷盆地,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和人口聚集。例如,省内东部地区的湟水河冲刷形成的湟水谷地聚集了青海省近60%的人口。总体而言,青海省地域面积辽阔,但人口总量较少,受雨水资源和海拔的影响,人口分布较为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土地资源较为肥沃的河谷、湖泊沿岸地区。
青海省省域面积为72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52%。青海省户籍人口数从1978年的364.86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573.95万人,增长了近0.6倍,2020年青海省户籍人口数占我国总人口数(141178万人)的0.41%。因此,地广人稀是青海省人口分布最大的特征。青海省人口分布的特征之二是地区分布不均,东部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山地高海拔地区人口稀疏。据统计,2020年,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东部的西宁市和海东市总户籍人口占到青海省人口的64.70%,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东部二市总的常住人口占青海省常住人口的63.84%,这表明青海省超过半数的人口聚集在省内海拔较低、气候较为温和、自然条件较为良好的东部河谷地区。占青海省面积97.12%的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和海西州的人口仅为青海省户籍人口的35.30%、青海省常住人口的36.16%。2020年青海省各市州人口分布情况见表3-1。
表3-1 2020年青海省各市州人口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2021年《青海统计年鉴》。
为进一步描述青海省内人口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我们以县域空间单元为尺度,对2020年青海省户籍人口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2020年,青海省各县区户籍人口超过40万人的包括湟中县
、大通县、民和县,户籍人口在30万~40万人的县区包括互助县、化隆县,户籍人口在20万~30万人的县区包括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乐都区,结合地形地貌条件,青海省户籍人口超过20万人的县区均处在青海省东部海拔较低的河谷盆地地区;户籍人口在10万~20万人的县区包括湟源县、平安区、循化县、门源县、河南县、玉树市和格尔木市,尽管其中的部分县位于青海省西部或北部,但基本多河流、湖泊或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余县区户籍人口均在10万人以下,且基本位于省内海拔较高的中、西、南、北部地区。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与青海省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特征相吻合。
(2)城乡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海省内各地区的人口也在不同产业和城乡间发生着转移,从而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人口城乡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东部和北部城镇人口比重较大,中西部则与之相反,乡村人口比重较大。
据统计,2020年,在青海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337.48万人,占青海省人口的55.52%,乡村人口为270.34万人,占青海省人口的44.48%,城镇人口比重高于乡村人口比重。按户籍人口计算,2020年青海省城镇人口为242.67万人,占青海省户籍人口的41.20%,乡村人口为346.36万人,占青海省户籍人口的58.80%,乡村户籍人口比重显著高于城镇户籍人口比重。乡村户籍人口比重(58.80%)高于乡村常住人口比重(44.48%),表明青海省人口在城乡间流动频繁,体现出明显的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人口迁移特征。从各市州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按常住人口计算还是按户籍人口计算,作为省会的西宁市和工业发达的海西州城镇人口比重都较高,乡村人口比重都较低;城镇人口比重越低的市州,从乡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迁徙特征越显著,如海东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40.97%、27.12%,相差13.85个百分点。2020年青海省各市州城乡人口分布状况见表3-2。
表3-2 2020年青海省各市州城乡人口分布状况
资料来源:2021年《青海统计年鉴》。
我们仍以县域空间单元为尺度,对2020年青海省户籍人口城乡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青海省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超过70%的地区包括西宁市的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海西州的格尔木市和乌兰县。按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这些区域处于城镇化稳定发展阶段。青海省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为30%~70%的县区包括东部的大通县、湟源县、乐都区、平安区,北部的德令哈市和天峻县,东北部的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南部的玛沁县及东南部的同仁市。按照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这些区域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青海省内大部分县区城镇化水平低于3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乡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就业机会较为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差。总体来说,青海省内除东部、北部和南部少部分县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以外,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较低,乡村人口比重占绝对优势。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和特征不仅取决于受地理环境支配的人口资源分布状况,还受到历史因素的制约,描述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该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和特征。
(1)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如图3-1所示,1978年以来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1978年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1.52%,到了2020年,该比例上升为45.61%,40多年的时间,增加了44.09个百分点;非农就业人口从1978年的1.4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97.14万人,40多年的时间,增长了近65倍
。究其根本,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现的上升趋势与省内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高度相关。
图3-1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阶段性历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海省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图3-2所示。总体来说,青海省农业即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非农产业包括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非农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高于农业部门,出现了劳动力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的潜在趋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也相应提高,在农业土地资源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区域产业结构也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由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主导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提供了直接的现实条件。随着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非农产业结构的演进促进了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并且农业和非农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趋势特征。因此,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所呈现的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地区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和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产业结构演变息息相关。
图3-2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演化趋势
资料来源:历年《青海统计年鉴》。
(2)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在保持总体上升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徘徊期(1978—1981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一个快速增长期(1982—1986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一个稳定增长期(1987—1999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二个快速增长期(2000—2010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二个稳定增长期(2011—2020年)。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徘徊期(1978—198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定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在城乡结构中,由于城乡户籍分割制度的实行,我国各个地区的城乡呈现出各自封闭的发展状态,特别是广大农村,一直保持着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即使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依然受到这种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束缚,发展非农产业、非农就业的思想未得到彻底解放。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高原地区的青海省也不例外。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省人口稀少,经济发展落后,发展非农产业的经济社会资源较为缺乏,非农产业发展较慢,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尽管青海省内平均海拔较高,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是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其农牧业发展不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多地少”的制约。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基本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一个快速增长期(1982—1986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和在全国推行打开了农村改革的局面,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等非农经济活动开始出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劳动力剩余恰巧满足了非农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需要,这一阶段全国各地区包括青海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重迅速增长。据统计,1982—1986年,青海省农、牧业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57%和99%,尤其是农村家庭副业,表现出较为迅速的增长态势,6年间增长了7倍;农村家庭副业中的兼营工业生产总值增长更为迅速,与1982年相比,1986年青海省农村家庭兼营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50倍,兼营工业生产总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1982年的0.1%提升到1986年的3.5%。农村家庭副业尤其是兼营工业的迅速发展是促进该阶段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快速提高的重要因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一个稳定增长期(1987—1999年)。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农村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其他生产资料得到优化重组,实现了地区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和经济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迅速调整,但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生产力水平,劳动力、资金及技术等生产资料的束缚,这种结构和趋势会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状态。青海省地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在1982—1986年,经历了非农经济活动快速增长的阶段后,在1987—1999年,农村非农经济活动以及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二个快速增长期(2000—2010年)。为了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青海省属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省份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缺乏资金、技术、人力资本、政策等瓶颈得到明显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地区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渠道增加。据统计,2000—2010年,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54.83亿元增加到1068.73亿元,增长了6倍;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29.9%上升到2010年的45.4%;省内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增加。由此,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迎来第二个快速增长时期。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二个稳定增长期(2011—202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地相继迎来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革,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生态资源丰富的青海省,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难以为继,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必然向适应生态发展规律的方向调整,对于不适应生态发展规律的非农经济活动,应予以约束。青海省结合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条件,积极主动地发展适应生态发展规律的非农经济活动的能力尚不充分。因此,2011年以来,青海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增长态势较为缓慢,进入第二个稳定增长阶段。
(1)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现状调查问卷说明
为了了解和把握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特征,本书根据前期的文献调研资料,结合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实际,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是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特征,具体包括:建业特征、地区特征、行业特征;农牧民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农牧民非农就业的宏观、微观影响因素,如家庭资产、家庭政治资本、社会资本、所在村庄情况及政策因素;农牧民非农就业对家庭和个人收入、消费的影响;农牧民非农就业对农牧业生产率、子女教育的影响;农牧民非农就业是否会显著影响农牧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市州层面,以历年农牧民非农就业比重为基础,采取分层抽样;在县、乡和村层面,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于非农就业比重较大的县及乡镇,以分层抽样为辅助。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25份,最终有效问卷410份。各市州回收的有效问卷情况见表3-3。
表3-3 青海省各市州农牧民非农就业回收的有效问卷情况
在410份问卷中,西宁市和海东市占比之和为23.66%,海东市占比为18.54%,西宁市占比为5.12%;其余6个自治州占比之和为76.34%,其中,黄南州、玉树州、海北州和海南州占比分别为22.93%、14.39%、13.90%和10.24%,海西州和果洛州占比分别为8.05%和6.83%。
在抽样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比为63.90%,女性占比为36.10%,可见,受访对象中男性居多;农业户口占比为81.22%,结合实际情况,本次调研也对少部分非农业户口的农牧民进行了抽样访问,这部分受访者占比为18.78%,见表3-4。
表3-4 青海省各市州农牧民非农就业调查问卷中受访者性别与户籍状况
在抽样调查样本中,受访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6~60岁,占到抽样调查样本的94.14%。具体来看,16~25岁、26~40岁和41~60岁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37.80%、21.95%和34.39%,而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受访者分别仅占抽样调查样本的0.49%和5.37%。抽样调查样本中的受访者年龄结构之所以会出现青壮年劳动力占比较高的情况,是因为此次调研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尽可能针对受访者所在家庭户主进行调查,这样更能反映农牧民及其家庭的非农就业状况。青海省各市州农牧民非农就业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年龄与民族状况见表3-5。
表3-5 青海省各市州农牧民非农就业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年龄与民族状况
在抽样调查样本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所占比重为30.98%,初中及以下学历和没有上过学的受访者所占比重分别为30.24%和24.88%,普通高中和职高或技校学历的受访者占比之和为13.90%,该抽样样本照顾到了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能够全面反映青海省农牧民的非农就业状况。除此之外,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受访者占到54.15%,未婚受访者占到39.27%,离婚和丧偶的受访者所占比重分别为4.15%和2.43%。青海省各市州农牧民非农就业调查问卷中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见表3-6。
表3-6 青海省各市州农牧民非农就业调查问卷中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
以上是对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情况进行问卷抽样调查的基本说明。现总结如下: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有效问卷410份,问卷中男性受访者占多数,受访者基本为具有农业户口的农牧民,绝大多数受访者年龄为16~60岁,以藏族、汉族、回族和蒙古族为主,已婚受访者过半,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占绝大多数。
(2)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现状及特征
本书对青海省农牧民非农就业现状和特征的描述主要基于对省内6个自治州和2个市所做的田野调查资料。本书对6州2市农牧民非农就业现状和特征进行了统计整理。
首先,青海省农牧民的就业活动比较单一,兼业活动并非主要形式。
由表3-7可知,受访者中单纯从事农业、牧业和非农业的在抽样调查样本中的比重分别为30.24%、22.68%和29.76%;农牧业混合经营的受访者占到抽样调查样本的7.07%;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牧业和非农业、农牧业和非农业等兼业活动的受访农牧民分别占到抽样调查样本的5.12%、3.41%和1.71%,比重大大低于单纯从事农业、牧业和非农业的农牧民。这表明,青海省农牧民的就业活动比较单一,混合就业或兼业在该地区并非主要的就业形式。
表3-7 青海农牧民非农就业调查问卷中农牧民非农就业状况
通过对非农就业农牧民的进一步调查可以发现,地区农牧民非农就业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征。
其次,青海省农牧民更偏向于在本地进行非农就业。
从非农就业活动地域来看,在非农就业的受访农牧民中,在本乡镇就业的占到了30.86%,在本县(县级市)就业的比重为32.10%,在省内各州(市)就业的比重为30.86%,在省外就业的受访者仅占抽样调查样本的6.17%。可见,地区农牧民更偏向于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活动。为了弄清青海省农牧民本地非农就业活动特征背后的原因,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地区农牧民普遍认为无论是在本乡镇、本县(县级市)还是本省各州(市)从事非农就业活动,都具有离家较近、语言沟通便利和工作环境熟悉等特征。除此之外,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地区农牧民选择在省内各州(市)从事非农就业活动的重要原因。课题组对选择在本省各州(市)从事非农就业活动的农牧民进行的调查发现,近1/3的农牧民认为自己选择到本省各州(市)从事非农就业活动有三个原因:一是受到该地区较高收入水平的吸引;二是非农就业机会较多;三是子女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选择在省外从事非农就业活动的农牧民,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
最后,青海省较多农牧民从事对知识、技能要求较低的非农行业。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青海省非农就业的具体情况,我们将非农行业细分为建筑施工行业、虫草挖掘、商业贸易等具体的行业(工种)。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中对行业的表述不完全一致,本书不作严格区分。抽样调查结果(如图3-3所示)显示,15.85%的农牧民会依托当地虫草资源,进行虫草的挖掘和销售。在建筑施工行业就业的农牧民占到抽样调查样本中非农就业人数的17.07%。更多的农牧民选择从事对知识和技能要求不太高的服务行业(如商业贸易,酒店餐饮娱乐业,家政服务、社区公共服务,服装纺织业),这些非农行业的从业者占到抽样调查样本中非农就业人数的47.56%。农牧民中在政府等行政事业单位、银行等金融行业以及医疗保健行业等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作的比重较低,仅占到抽样调查样本中非农就业人数的14.03%;从事绘画、木工、裁缝、石匠等传统工作的农牧民较少,仅占到抽样调查样本中非农就业人数的2.44%。在非农就业行业选择上,青海省农牧民主要倾向于低技能和知识密度较低的非农产业,对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所占比重较低,传统手工行业所占比重也较低。
图3-3 青海农牧民非农就业行业所占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