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导产业对于国家、省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一般来说,主导产业存在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创新性,在地区产业结构中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其用能特性也将决定该地区的总体用能特点。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各不相同,例如,上海市政府在印发的《2023—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计划到2025年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世界产业集群”;河南省在2016年首次提出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五个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发展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海南省在该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要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福建省在《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中,对原有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明确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四大万亿主导产业。下文以福建为例,具体分析省域主导产业发展与用能情况。
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6%,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福建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8%,实现营业收入10145亿元,同比增长15.28%,拥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500余家,并形成了集成电路和光电产业、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产业、锂离子电池产业三个产业集群,产值超2000亿元。福建拥有电子信息制造业龙头企业33家,其中集成电路领域5家,新型显示领域9家,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领域5家,锂电和光伏领域3家,电子元器件领域6家,LED领域5家。从地理分布来看,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和莆田等地,2019年福建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形成以厦门和泉州为核心,以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半导体器件等生产为特色的“一带双核多园”产业布局;新型显示产业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莆田、龙岩等地,是全国平板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和液晶电视等终端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产业主要布局在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形成福州马尾、福清融侨、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丰泽高新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等产业集聚区;锂离子电池产业主要分布在宁德、厦门、福州、南平、三明等地,呈现“一体两翼”发展布局,依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建成锂电千亿产业集群,依托厦钨新能源、厦门时代、中创新航、海辰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同时,福建是全国LED外延芯片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生产基地。从规划布局来看,未来福建电子信息制造业将突出“增芯强屏”延链补链发展取向,重点发展特色专用芯片、柔性显示、LED、自主计算机整机制造及以5G为牵引的网络通信等领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福建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千亿元,涉及机床、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福建省是国内的重要机床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机床品牌和企业。从地理分布来看,福建省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龙岩、漳州等地,初步形成了龙岩环保装备产业集聚区、泉州—福州纺织机械集聚区、漳州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集聚区等;电工电器装备制造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宁德、南平等地;福建工程机械制造在全国属于第一梯队,主要分布在厦门、龙岩、泉州等地;此外,福建省具备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中几乎所有汽车产品类别的生产资格,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关键产品技术均处于全国前列,并拥有以宁德时代新能源、厦门钨业等为代表的全国乃至全球领先企业。从规划布局来看,未来福建先进装备制造业将突出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取向,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领域,发展壮大智能化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
福建省石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肥料制造、精细化工产品制造等行业,炼油、烯烃、芳烃等产能在全国的排名明显提升。2022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企业1055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99亿元,增长1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8.8%;实现利润154.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3.8%。从地理分布来看,福建省石化产业主要分布在泉州、漳州、福州、莆田等沿海地市,并形成“两基地一专区”(湄洲湾石化基地、漳州古雷石化基地、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及连江可门化工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布局炼化一体化以及石化产业链中下游项目;三明、南平、龙岩等山区地市主要依托本地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氟化工、硅化工、林产化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化工产业;厦门市石化工业主要以正新系的橡胶加工为主;宁德市石化工业以生产锂电池配套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为主。从规划布局来看,未来石油化工产业将突出一体化、精细化发展取向,继续着力打造“两基地一专区”,合理提升炼油能力,增强烯烃、芳烃等原料供应能力,推进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塑料、橡胶和专用化学品领域。
福建省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大省,其尼龙长丝、涤棉纱、纯涤纶纱、纯棉高支高密面料、鞋用纺织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在国内名列前茅,省内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超4.5万家。2022年,福建省现代纺织服装产量增速再创新高,达到10.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67.2亿美元,出口创汇达258.3亿美元。从地理分布来看,福建省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主要分布在泉州、福州、厦门、莆田等地,并形成3个中国纺织服装基地以及13个特色城镇;其中泉州拥有安踏、特步、361°等知名品牌,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具备专业市场、物流、会展等配套资源,以泉州石狮为中心的闽派服装占据了全国约25%的服装市场。从规划布局来看,未来福建现代纺织服装将突出品牌化、高附加值发展取向,以产业集聚化、产线智能化、产品高端化为重点,提升拓展高端纺织品供给应用,重点发展化纤、棉纺织、染整、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鞋业等行业。
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22)》测算,2021年,福建省万亿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950.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1.9%,占工业消费总量的31.2%。从能源品种来看,万亿主导行业能耗以电力、原煤消费为主。其中,电力消费671.2万吨标准煤,占工业电力消费的36.4%;原煤消费643.1万吨标准煤,占工业原煤消费的9.2%,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行业;油品类消费53万吨标准煤,占工业油品类消费的45.4%,主要为燃料油;焦炭消费5.7万吨标准煤,占工业焦炭消费的0.7%。分行业来看,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现代纺织服装业能源消费占万亿主导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5%、7.8%、78.5%、10.2%,石油化工占据能耗的主导地位(见表2-3)。
表2-3 2021年福建省万亿主导产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耗量 单位:万吨标准煤
我国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主要以组装为主,包括电子元器件、设备和整机生产组装等,其中,电光源、电路板、液晶面屏和信息化学材料等的制造耗能均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从省域来看,2021年,福建省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能源消费总量102.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5.2%,占万亿主导产业能源消费的3.5%。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98.1万吨标准煤,占电子信息和数字行业能源消费的95.5%。
分行业来看: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10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2.4%,占电子信息和数字行业能源消费的97.4%。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95.7万吨标准煤,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5.7%。
仪器仪表制造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2.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1.3%,占电子信息和数字行业能源消费的2.6%。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2.4万吨标准煤,占仪器仪表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8.9%。
先进装备制造主要以机床制造为代表,并涵盖以机床为生产工具的零部件制造、整机生产等工艺,通常涉及铸件毛坯准备、冷热加工装配调试等几十道工序,能源消费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2021年,福建省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总量230.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3%,占万亿主导产业能源消费的7.8%。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184万吨标准煤,占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的79.7%。
分行业来看:
金属制品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83.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8.0%,占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的36.2%。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52.7万吨标准煤,占金属制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3%。
通用设备制造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29.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6%,占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的12.7%。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26.9万吨标准煤,占通用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1.5%。
专用设备制造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17.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3.7%,占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的7.6%。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15.7万吨标准煤,占专用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9.7%。
汽车制造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27.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5%,占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的11.8%。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21.2万吨标准煤,占汽车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7.9%。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5.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8%,占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的2.5%。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4.2万吨标准煤,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3.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65.5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5.9%,占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的28.4%。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62.2万吨标准煤,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4.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1.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8%,占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能源消费的0.8%。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消费量为1.2万吨标准煤,占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3.2%。
石化行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石油加工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其中设备能耗是炼油化工装置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石油化工行业用能结构中,相当一部分能源被用作原料,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也包括石脑油、焦炭等二次能源。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初步统计,2021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能耗总量约7.2亿吨标准煤,其中原料用能占比约30%。现阶段,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和能源局等部门已明确“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1年福建石油化工产业能源消费总量2315.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5.1%,占万亿主导产业能源消费的78.5%。
现代纺织服装业包括了纤维制备、纺纱、织造、印染、成品制作、仓储物流和使用/废弃处理等流程,其中能源消费位居前三的环节为印染、纤维制备和使用/废弃处理过程,累计占比超过七成。福建纺织业产品中,纺纱产量占全国比重最高,其生产用能是全省纺织业主要的能源消费来源。根据《福建省工业能效指南》,纺织行业能效水平将持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属于“能效领跑者”。2021年福建纺织业能源消费总量230.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9%,占万亿主导产业能源消费的7.8%,其中电力、原煤消费分别为108.7万吨标准煤、43万吨标准煤,分别占现代纺织服装业能源消费的47.1%、18.6%。
国家层面,针对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了《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重点突破,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15%。针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由于该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在能耗和能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未来产业节能增效的方向将以智能制造为主。工信部提出,建成25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生产效率提升34.8%,碳排放减少21.2%。针对石油化工业,其被设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相关措施包括加快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加大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以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推动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强调,要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针对现代纺织服装业,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该行业始终在朝着“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科学设定了棉印染精加工、化纤织物染整精加工、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印染精加工和粘胶短纤维的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
省级层面,福建省发改委等四单位印发《福建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全省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15万个,5G基站数达12万个以上,基本形成贴近需求、布局合理、绿色低碳、智能高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一体化数据中心和5G运行格局。全省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普遍接近1.5,整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其中,新建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等级达4A级以上,电能利用效率接近1.3。具体措施包括5G网络的高水平建设,数据中心布局的优化,构建边缘算力体系,提升数据中心算力水平,推进数网融合,加速数据中心改造升级,创新节能技术和模式,充分利用绿色能源,以及发挥基础设施在绿色转型中的支撑作用等九个方面。福建省发布《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耗能效提升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炼油、乙烯、对二甲苯、合成氨、离子膜烧碱等重点细分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超过相应比例,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能效未达到基准水平,且未在2024年前改造完成的,将予以淘汰。
产业升级推动中国行业出口优势发生变化,高附加值产业逐渐成为出口的重要构成。进口国对产业及其产业链供应链的能耗能效的政策标准将影响产业的全球市场准入与竞争力。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方面,欧盟对电子产品的能效要求日益严格,要求产品的能效在一定时期内逐步提高。同时,国际市场对低碳环保的电子信息产品需求也在增加,诸多国际知名企业(如苹果公司)在其供应链中要求供应商采用100%可再生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方面,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要求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碳排放降低。同时,国际市场对环保、节能的先进装备需求也在增加。例如,欧洲市场对于环保型的风电设备、光伏发电设备和节能型的机床设备等的需求增长迅速。石油化工方面,欧盟通过《能效指令》等法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碳排放降低。同时,国际市场对环保、低碳的石油化工产品需求也在增加,例如,欧洲市场对于环保型的石油化工产品,如生物质能源、可降解塑料等的需求增长迅速。现代纺织服装方面,欧盟通过《纺织品标识和维护标签法规》等要求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能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降低。同时,国际市场对环保、低碳的纺织服装产品需求也在增加。
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方面,可通过技术升级、配套设施改善和产业链合作,实现信息技术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开发节能算法和改进生产过程,从软件层面实现更高层次的绿色生产,提倡面向代码的软件能耗优化,提高算法效率,挖掘业务层降碳潜力,并实施机房能效的实时监测管理。二是降低数据中心自身的碳排放,推广适用的节能技术,创新设备节能技术,减少设备硬件的能量损耗。此外,还要推广低能耗的电器设备,开发智能化能源管控系统,以及建立高韧性电力供应系统。三是建立产业协同减排机制,强化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
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一是实施基础制造工艺的绿色化改造,如铸锻焊切削制造工艺改造和热处理清洁化,减少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基础加工工艺的能源、水、原料、材料使用和污染物排放。二是培育再制造产业,包括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三是推进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设备等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带动更多企业创建绿色工厂,支撑绿色制造工程。
石油化工业方面,一是要加强全过程节能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全面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研发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进行工艺过程和设备升级。二是加快部署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包括使用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和封存技术,推动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项目,推进废塑料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石化废水污染。三是研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更低的绿色产品,同时积极采购绿证或绿电,加快实现生产用能清洁化。
现代纺织服装业方面,一方面鼓励企业围绕纤维新材料、先进纺织技术、功能性纺织服装产品开展研发与生产,继续对具有领先优势的碳纤维、高强化学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麻纺织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支持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标杆车间,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发展,实现生产经营全流程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