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纳入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主要是推进绿色发展,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渗透到生产、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绿色”是当前引领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农业绿色发展逐渐成为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驱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引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从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环境突出问题治理、食品安全方面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随后,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7年4月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这些重要文件和行动纲要不仅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而且为区域践行落地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2021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达到77.53,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农业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均有显著提升。

与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比,农业绿色发展强调农业经济需要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科学地发展,同时也强调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和生态资源为代价,倡导通过科技创新主动解决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瓶颈问题,创新绿色的投入品、技术和模式,产生更多的生产产品、生活福祉和生态价值,最终不仅在区域尺度上实现农业稳步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逐步改善,而且达到全球共同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随后,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该规划涵盖了京津冀土地、城乡、水利、卫生等12个专项规划,随后相继出台了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等规划政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这一战略。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同步推进农业协同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市场一体、城乡协同的发展新格局,对于夯实区域协同发展基础、确保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地不断创新机制体制、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产业布局,在推进农业领域的科技合作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加快构建三地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搭建平台、交流人才、协同研发、园区带动、共享成果。2014年5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协议》。2015年,京津冀三地农业部门签署《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2016年,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出台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根据规划指导思想,三地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休闲农业、渔业、旅游业等规划。2017年,三地发布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并在生态环境、土肥水、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同年,农业农村部与天津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围绕“四区两平台”的建设,全面落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8年,北京市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同签署了《共建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合作协议》;河北省也提出“一环四区一带”的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打造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大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业转移承接大园区、农业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大屏障。

当前,京津冀乃至全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迫切需要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中央的战略部署及京津冀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迫切需求都为三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京津冀针对农业绿色发展已经开展了一定的科技合作工作,但是,围绕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仍没有很好地得到解答,如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处于什么水平?京津冀三地农业绿色发展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影响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结合上述关键政策问题,在京津冀农业科技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加强三地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协同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有必要围绕京津冀三地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效率开展实证研究。 n6MMJFb3cVZQ3fXxVfslDpjbx1rZHla+ok/LjWB262wIOBnMEE2tFF6RnAeEz7/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