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4 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绿色发展是贯穿整个战略的主旋律。从2014年起,国家及京津冀各地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个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具体如下。

3.4.1 《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经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八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协同发展规划》)。

《协同发展规划》立足京津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发展基础,按照核心带动、梯次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将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划分为“两区”,即都市现代农业区和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其中,都市现代农业区是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包括京津和河北省环京津的27个县市。该区域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突出服务、生态、优质、科技、增收、传承六大功能,着力推进五项重点任务:以“调粮增菜、扩果控畜”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京津“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打造环京津生态保育圈;积极发展主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建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加工物流网络;以种业、信息化为重点,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稳步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耕文明,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着力打造服务城市、宜居生态、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传承农耕文明的农业,实现农业田园景观化、产业园区化、功能多元化、发展绿色化、环境生态化,发挥率先突破、引领带动作用。

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是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腹地,包括河北省146个县(市、区)。该区域以承接都市现代农业区产业转移、强化支撑保障、促进转型发展为主攻方向,突出优质高效、加工物流、生态涵养三大功能,着力推进五项重点任务:以山前平原区为主建设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京津冀都市群“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以黑龙港地下水超采区为主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以冀北坝上和接坝地区为主建设高原特色农牧业;以太行山、燕山为主建设山区生态农业,为建设京津冀都市群生态安全绿色屏障提供有力支撑;以环渤海地区为主打造沿海水产经济带,保护近海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着力打造服务都市的产品供给大基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平台、农产品加工物流业转移承接大园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大屏障。

3.4.2 《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

2014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农业生产向绿色化、科技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意见》强调了京津冀农业一体化的主旨,要节水,大调整,鼓励涉农京企出京入冀,这是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出台的首个涉农文件。其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紧紧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大功能,以节水富民、提质增效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城市与农村、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农业产业结构,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意见》确定的目标是:按照京津冀协同、农林水结合、城乡互动、种养业协调的思路,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应急保障、生态休闲和科技示范水平。坚持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量水发展。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面推广高标准节水技术,严格依法治水,实行取水许可,提高用水效率,为首都水安全作出应有贡献。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在农业发展中更加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更加重视农业减排循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现代农业;更加重视造林绿化,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自然景观和城乡环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生态格局。三是坚持提质增效。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合理有序统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压减高耗水的作物生产,调减达不到健康养殖标准的畜禽养殖,稳定蔬菜、渔业和林果生产,大力发展籽种农业。四是坚持农民增收。充分考虑产业调整疏解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坚持分业施策、综合施策,统筹研究制定转移就业、替代产业、扶持创业等多方面政策举措,确保农民就业增收。并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节水、发展现代林业三大重点任务。

3.4.3 《关于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9年,天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现代都市型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一是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0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427万亩,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2。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9万元/人。到2030年,全市耕地质量水平、农业用水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二是产地环境更加清洁。到2019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到203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三是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1%,林木绿化率达到28%,湿地面积不低于443.4万亩,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到2030年,田园、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四是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市菜、肉、蛋、奶、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总收入达到125亿元。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实施意见》还提出了以下重点任务:一是优化功能布局,增强绿色农业供给能力;二是保护生态资源,夯实农业绿色发展根基;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四是加强养护修复,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五是强化体系支撑,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六是强化保障措施,凝聚绿色发展新合力。

3.4.4 《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规划资源局和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促进天津市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尊重农业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创新、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不断提升农业领域固碳减排能力,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确定了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底线思维、保护为先,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依法治理,四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规划》确立的目标是,到2025年,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农业产地环境更加清洁,农业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明显提升,耕地保护更加严格,守住粮食安全红线,农业资源环境管控更加强化。产地环境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施(使)用量持续减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全市粮食和蔬菜、肉类、禽蛋、牛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23万吨左右。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持续提升。绿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加有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和绿色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实现新突破。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基本达到峰值,农业减排固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用能效率有效提升。到2035年,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

《规划》还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一是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二是持续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五是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六是健全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3.4.5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为基本遵循,立足于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形成农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支撑。

确立以下目标:一是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908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725万亩,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比2015年提高0.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5。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亩均施(使)用量分别降低7%、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膜力争实现全面回收利用。三是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增加到9850万亩,湿地面积不低于1413万亩,基本农田林网空置率达到8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四是绿色供给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70亿斤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98%以上,品牌农产品数量年均增长10%,主要“菜篮子”产品京津市场占有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另外还提出了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农业生态系统修复等重点任务。

3.4.6 《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7年,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将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强竞争力、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需要。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行动计划》指出要推动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一是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每年实施季节性休耕200万亩;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水价管理模式,到2020年,实现节水小麦品种全覆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5以上,种植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减少12%。着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肥料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到2020年,亩均化肥施用量降低7%,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着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扩大绿色防控规模,到2020年,亩均农药使用量降低6%,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第三方粪污专业化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化高效利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三是推进农业生态修复治理。实施耕地保护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农用地治理修复试点,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抓好燕山太行山、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等重点地区植树造林。开展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生态补水,修复湿地生态。建设草原自然保护区,恢复草原植被。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到2020年,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湿地保护率达到4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千米。四是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推广“畜—沼—果菜”“粮—畜—肥—田”等生态循环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废弃物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拓展多种功能、发展新兴业态,推动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已建成10个国家级种养结合循环示范县。

3.4.7 《河北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河北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由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出到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并提出了以下重点任务:

全面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持续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到202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全省农药使用量减少,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省农膜回收率保持在9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5%,回收处理率达到100%;全省秸秆基本实现全面综合利用;全省规模养殖场氨排放总量削减5%;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治理行动。优先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到2025年,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与勘界立标,全省乡镇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实现全覆盖;全省新增1.1万个、累计2.3万个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经济相对发达县、人口密集区及环境敏感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全省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稳定形成设施配套、投入保障、机制完善、运行高效、城乡统筹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公共照明基本普及达标,主街道、巷道和公共场所实现照明全覆盖,农村穿村路段硬化和村庄主街道硬化实现基本全覆盖,建设750个省级森林乡村;全省累计建设1万个以上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基础上,在重点区域打造一批乡村生态振兴示范村。

全面加强农业农村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农业生态化改造,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河北省生态资源、农产品等优势,着力引进观光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打造“一村一业”特色产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绿色升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生产低碳转型,到2025年,达到绿色施肥施药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平衡状态,农业活动甲烷和氧化亚氮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到2025年,实现全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区县级全覆盖,农田灌溉水质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强化基层执法监管,强化科技研发,创新监管方式,加强遥感卫星、红外、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强化大数据监管。

3.4.8 《京津冀土肥水协同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

2017年,京津冀土肥水协同发展创新联盟编制的《京津冀土肥水协同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土肥水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市土肥水发展规划,标志着三地农业部门将联手开展土肥水全面提质增效行动。《土肥水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土肥水的发展目标,为全面提升京津冀农业产业水平、生态安全水平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土肥水科技支撑与引领。

《土肥水规划》指出,力争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有机肥资源化率提高1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田水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将共同推介一批土肥水高效利用示范园区、一批土肥水企业和一批土肥水技术产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肥料企业、一批特色果蔬产业和一批示范园。积极构建京津冀土肥水基础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土肥水核心业务信息化支撑能力,提升智能决策服务水平。通过本规划实施,提高京津冀三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资源承载率、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

《土肥水规划》明确了四大任务十二项内容,从科技创新、产业支撑、生态建设、体系建设四大任务出发,结合京津冀地区土肥水发展实际,提出土肥大数据工程、“智慧土肥”工程、精准施肥管理工程、特色果蔬产业工程、肥料产业工程、耕地质量建设工程、面源污染防控工程、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工程、人才体系建设、项目体系建设等十二项具体内容,开展联合攻关,整合资源技术,探索京津冀土肥水科技合作机制,重点解决京津冀土肥水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全面推动实现京津冀三地农业绿色、高效、安全、生态、健康发展。

《土肥水规划》的发布基于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及各有的特色和优势,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京津冀区域农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考虑了三地农业及土肥水事业不同现状,在京津冀农业合作框架下更加细化明确了土肥水工作目标、责任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ZDYI1jNNt3W20a4U6c8zbC96vgUMof6byx6CmLVwOLTOZf+gDg618hLOztizV8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