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回顾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石家庄、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邢台、衡水11个地级市以及定州和辛集2个省直管市。其中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京津冀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8%。新中国成立至今,京津冀之间无论是行政区域划分,还是产业和市场领域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国家和社会层面也对三地进行了许多支持和关注。

3.1.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的首都设在北京市,为了满足首都发展建设的需要,从1950年起到1958年止,北京市的行政区域不断扩展。1958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河北省的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5个县和通州市划归北京市管辖。10月,又将河北省的怀柔、密云、平谷、延庆4个县划归北京市。至此,北京市基本形成现在的市域范围。天津市是北方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在1968年重新成为直辖市之前,天津市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后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天津直辖,河北省选择了石家庄市作为省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28年中,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行政分割的态势主导了京津冀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财、物严重不足,城市建设与发展主要是围绕工业建设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在1958—1967年天津市作为河北省省会期间,从带动全省工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一批钢铁、制药、纺织、胶片等行业的工厂迁出,为河北省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天津市与河北省的产业同构。20世纪70年代,北京从建立自成体系的工业体系出发,投资建设了燕山石化等大型化工企业,扩建了石景山钢铁厂等大型项目,北京市与天津市及河北省产业逐步趋于雷同,最严重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超过90%。

3.1.2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竞争与合作(1979—2004年)

改革开放初期,为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地区开始探寻从竞争走向合作的途径。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省、市、县等地方行政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各地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竞争的关系。这种区域经济的竞争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使地方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克服区域竞争带来的弊端,走区域合作的道路就成为必然选择。

以1979年国务院提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十六字方针为标志,我国各经济区开始摒弃追求独立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的传统思维与战略,开始寻求地区之间的协作。198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首次赋予企业可以在国家计划外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织生产的权利,企业开始享有经营自主权。1981年,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议,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华北经济技术协作区(由京、津、冀、晋、蒙组成),通过高层会商,以物资交流作为主要的协作内容,进行地区间的物资调剂,并鼓励企业之间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例如,北京市与河北环京地市合作建立了肉蛋菜等生活资料供应基地和纯碱、生铁等生产资料基地。1982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首都圈”的概念。1988年,北京市与河北环京地区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6城市组建了环京经济协作区,定位为在北京市、河北省政府指导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区域组织,建立了市长、专员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日常工作机构。该协作区以推进行业联合为突破口,以商品交易为主要内容,相继创办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工业品批发交易市场,组建了信息网络、科技网络、供销社联合会等行业协作组织,建立起地区企业间的广泛联系,从当时京津冀处于区域合作的第一阶段,即商品合作阶段来说,确实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区域经济合作。2002年,北京与天津港口开始直通,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2004年,由中关村海淀科技园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倡议“京津塘高科技新干线”,并设立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组织,京津冀区域开发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京津冀三地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科技部和三地政府开始关注和推进京津冀科技合作。

3.1.3 第三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的提出(2005—2013年)

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开始加速,天津市在推进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区域合作中,出台了若干具体的政策。2008年,我国第一条城际高铁——京津城际高铁贯通,民间出现了京津一体化的呼声,京津民间在经济、技术、人才上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2009年,北京市为打破资源环境的制约,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优势,通过加强与河北、天津的区域经济联系,加快交通、能源、水资源、生态保护、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同年,京津冀交通部门签订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2010年,科技部批准河北省建设“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冀的规划部门共同签订了《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另外,京津冀旅游部门共同参与编制的《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京杭大运河国家旅游线路总体规划》《泛金海湖京津冀金三角旅游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都对京津冀的区域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民间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包括京津冀科技合作的呼声不断高涨,但受制于财政分灶吃饭体制,这个阶段区域协同仍然以产业、企业合作为主,协同创新仍然处于京津冀三地政府的科技合作交流、组织推动相关研究及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自发探索状态,中央和国务院并无实质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同时,由于中关村园区和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战略,为发挥和实现各自功能定位和互动发展,京津科技合作率先推进。由于人口红利和改革开放的红利叠加,各地区经历了20多年的共同发展景气期,资源环境问题对发展的制约还不够突出,使得各地不必关注跨区域协同发展与协同创新问题,虽然这一阶段经历的时间长,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协同创新实质性进展有限。

3.1.4 第四阶段:协同发展新阶段(2014—2018年)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同年,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2015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整体和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布局思路和空间骨架,明确了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以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为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顶层设计初步完成。2016年3月通过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构建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同年,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开始启动。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关于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要求围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在党中央直接领导和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并明确了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中央政府、三地政府以及各种创新主体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改变了京津冀协同创新长期停留在研究层面、概念层面、民间层面、地方层面的不利局面,改变了长期呼声高、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局面,也改变了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只求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局面。

3.1.5 第五阶段:攻坚克难不断爬坡提升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1月16—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他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的气力推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6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第二,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第三,以北京市级机关搬迁为契机,高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第四,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第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第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调动资源的能力更加强大,以雄安新区为中心、聚集国内外高端资源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达成预期目标的确定性更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有望迎来更快更大进展。同时,京津冀创新主体强强联合,在共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达成实质意义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方面探索新的实践路径。 51PNxG1UAnmSvkd9zL2lQj2hW5afZtBO4UL7QAajKOl2HG45bZSyfIzPhhbUxlp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