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现的,是各种绿色生态理念的集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也就是绿色文明。绿色是生命的表征,是大自然的底色,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绿色发展是对破解传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满足人类对绿色美好生活殷切期盼的回应。现阶段,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和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并遵循的发展理念,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绿色发展定义为“一种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碳排放、环境损害脱钩的发展方式”。
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就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水平上,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不仅包括人的生产活动,而且包括自然界本身的生产力。外界自然条件为人类提供了“两类自然富源”,即“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即离开了自然资源及其具有的自然价值,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凝结着“三才思想”、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等生态智慧,其中包含丰富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明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的阐释,明确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概念和内涵,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绿色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发挥了尤为重要的指导和推广作用,处理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从生态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业发展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问题,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本就是一个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两者互相协调直到融洽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并不是放慢农业发展速度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是积极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更高层次的保护。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是农业生产力,农业生态环境既需要保护又需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在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无法恢复的情况下,就要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科学恢复和重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齐头并进,才能保护与发展农业生产力。